浪海撷花
賢宗法師于上海交大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讓我來講課,實在誠惶誠恐。本人對于教理既不通達,學識也很淺薄,只能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做一點簡單的分享,如有諸多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和指正。
下面,分享主要從六個方面展開:
一是怎樣打破宗教間的隔閡;二是如何去創新,使現實中的佛教既繼承傳統,又能走向未來;叁是如何跟社會相適應,發揮宗教的正能量;四,如何挖掘宗教中適合這個時代的教義;五,如何引導信教群衆更積極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六,每個教職人員如何提升自己的學識素養和胸襟。
你把別人關在門外,就把自己關在門裏
說實話,這幾年我在外面走得多了,見慣了宗教界之間存有的相互隔閡和排斥,有時覺得實在可惜。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薩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獄。爲什麼他人是地獄呢,因爲人心是地獄。一切都是從心裏發出的。所以儒家一貫呼喚人心的善良、仁愛和光明,是爲了 製約和抵消人心的另一面,這和我們佛教相一致。實際上,宗教間最大的隔閡,即來源于我們的內心,是我們人爲造就了障礙。當你把別人關在門外的時候,也把自己關在了門裏,當你畫地爲牢的時候,也就樹起了一面牆,這面牆,阻礙你去了解別人,和更好地了解自己。因爲自身的局限和狹隘,你就不可能心平氣和去評判問題,其實是把自己的心封閉掉了。目爲心之窗,心爲目之本,心一封閉,當然目盲,再美麗的風景和色彩,也全然被過濾掉。
在幾年前,我們寺院就買過不少“異教徒”的書,包括《與神對話》、《德蘭修女傳》啊,等等,有段時間,我們僧衆在吃飯前集體念誦《道德經》,這使我們受益匪淺。我認爲佛教能在中國生根發芽,第一個離不開老子的思想,他的無爲、守柔、清靜、虛無、牝母等等,現在都成爲中國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一部分。這個時代,追求生態平衡、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那麼,老子的《道德經》在這方面有更多的論述,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前一陣子我們這有個胡老師,他說自己最近一直在看禅宗的書籍。我說你如果想做這個年代優秀的禅宗導師,除了了解禅宗外,你還要了解《聖經》、《古蘭經》,了解西方的哲學、藝術和文化,這樣你才能勝任。因爲現在我們很多80後90後,都有留學背景,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你有這樣一種准備和儲存之後,才能找到共同點,契入要旨,度化他們。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其實是非常包容的,無論是儒家的思想,還是黃老之道,不僅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還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現實中,一個人能包容一切,就能成就一切,包容就是肚量,就是胸襟,就是理解,就是慈悲。人低爲王,水低爲海。大海之所以是大海,乃因爲有無數的涓流投奔其中,成爲一部分,“故能成其大”。相反,你不能包容,就等于給自己設置各種障礙,這些障礙或者是人際關系的障礙,或者是事業工作上的障礙,或者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障礙,或者是信仰和宗教上的障礙。有障礙你就不能一帆風順,有障礙你就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有障礙你甚至會寸步難行。所以,我們作爲宗教界人士,就要有這種高度和廣度,眼光和胸襟,去化解、突破這些障礙,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面對自己,挑戰自己,或者說從心出發,不斷地自我超越和蛻變。
世界上很多宗教來到我們中國,要麼是靠槍炮開路,要麼是靠強製施行,唯一佛教是被請進來的。佛弟子都知道,漢明帝時,夜夢金人,最後派人把兩個出家人請到我們中國。佛教在中國也是目前接受最廣,信仰最多的宗教。而佛教,是最講究包容的,它的圓融無礙思想,究竟圓滿境界,可以極大地造福人類,教化衆生。
有時候我想,21世紀被認爲是東方文明複興的時代,未來我們東方的文明,包括儒家、道家和大乘佛教的思想會影響世界,作爲每個出家人,我們要做好什麼准備呢?我們能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益,並影響身邊的人?作爲一個引路人、一個老師,如果我們自身的素養和知識都不夠,怎麼去指導別人,度化別人?當我們自身都很匮乏的時候,拿什麼給別人?
衆所周知,習主席上臺後提出一個“中國夢”的概念,我們非常喜歡這個“中國夢”,那這個夢怎樣才能實現呢?不是說我有多少錢,GDP排名多少,這個叫中國夢。當然物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每個公民自身的素質、道德,精神境界,如果跟不上,我們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能用自己的文化影響世界,那所謂的中國夢就是虛幻的,是一個泡沫,一個夢而已。
上次有個老板對我講,自己以前胡吃海喝,浪費奢靡,現在想起來很後悔。我說你能意識到,這就是一個轉機,把握住轉機,以前的錯誤就成爲走向正確的墊腳石,成了好事。事物都是辯證的。有的人犯了大錯誤,不斷在那裏後悔,悔得肝腸寸斷,一直走不出來,有什麼用呢,過去不可追,未來不可得,唯一可以把握的是當下,人生就是由一個個當下組成的,關鍵是“轉煩惱爲菩提”,把過去的錯誤受益于當下的轉變,才有價值。
任何時候,都要學會面對陽光,面對陽光的時候,陰影就在你面前消失。好比我們出家人講殺生,如果要細究起來,那是寸步難行,因爲你一邁腳,就可能有無數的微生物死掉,怎麼辦呢,難道就不走路了嗎,當你永遠顧忌這些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往前走。
佛陀爲什麼要我們明心見性,爲什麼要我們徹悟自性?禅宗的思想很清楚,“明心見性”,“直下承擔”,“即身是佛”,其實就是要我們當下面對自己,改變自己的心,以心轉境,這樣心境合一,心境不二,就成功了。
我們寺院長年開設有禅修班,老實說,禅修是沒有宗教隔閡的,我們的學員,有基督徒,有無信仰者,有各黨派人士,還有的信仰科學,信仰馬列主義者。這些人在接受禅的思想智慧後,人生發生了很大改變。以前有個基督徒,他反對打坐,但打坐之後反而愛上了打坐,還介紹他的牧師來打坐禅修。
所以我想,宗教間的隔閡到底是一個什麼隔閡?——就像對同一事物,有人這樣看,有人那樣看,正如諸子百家,每個思想的創立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是他們解讀宇宙、社會、人生得出的不同結論。宗教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如一幢樓,有人站在5層,有人站在8層,有人站在10層,站的高度不同,視界和風景當然不同。隔閡由此産生了。
創新的本質是菩提心
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講創新,我們佛教流傳了兩千多年,其實佛教傳到中國本身就是創新,你看,不通過乞食,住在廟裏,農禅並重,建叢林,立規矩,這些都是創新。當時百丈懷海的一些舉措也是受到了傳統出家人質疑,但是它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所以一代代傳了下來。佛教傳到日本,可以結婚生子,傳到韓國,又有諸多不同,這都是創新。至于泰國、緬甸、斯裏蘭卡,他們還是托缽乞食,繼承原有。事實上,釋迦摩尼佛涅槃百年後,佛教就分裂成了大衆部和上座部,此後它一直在變化。
這個年代像一個十字路口,我們的選擇格外多,心中也分外迷茫,不知何去何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要不要繼承,西方現代文化要不要接納?這就要站在一定高度去審視它,以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去面對西方思潮的沖擊,不管是經濟管理,還是人文藝術,能接納就能咽下去,能咽下去就能消化,能消化你就能結出果實來。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副強大的胃。
不過,我也經常給企業家講,我們現在接受的管理都是西方的,難道我們中國就沒有管理嗎?我們就沒有管理學?其實從從秦始皇大一統中國以來,延續到現在兩千年,我們這個國家,就是一個最好的管理,在《資治通鑒》中,這種智慧有集中的體現。所以我們企業家要學管理,要跟我們祖宗學,先看《資治通鑒》,治企如治國,治國如治家,都是相通的。就是純粹的商業,我國古代在春秋戰國時期,貿易已經相當的繁榮,還有後來的晉商、徽商都影響甚巨,曆史悠久,從陶朱公到胡雪岩,都有極高的智慧在裏面,我們有沒有繼承,有沒有細心去思量、學習和借鑒?這個年代是一個難得的大融彙大交鋒年代,抓住此機遇,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西方文化的汲取結合起來,一定能結出新的奇葩。
現在,我們中華文明要經曆一次新的飛躍,這首先感謝西方文化對我們的沖擊,十八大以後很多新東西出來了,國家強大,內心開闊,自信心加強,對西方文明我們就不完全是一種奴婢的思想去對待。過去我們積貧積弱,對西方文明不免卑躬屈膝地崇拜,如今在這個風雲際會,全球化時代,一定要有自己的自立自信。而我們宗教界人士,更應如此。繼承和創新並舉,承其內涵,新其外延,不變的是它利益衆生、究竟解脫的思想,變的是恒順衆生、隨機應化的手段和方法。我常常講,出家人是什麼?——是人天師表。不是一般的人,是人類和天人的老師,所以是代聖人言,是傳道者。如果我們每天還在爲財色名利困擾,執著不放的時候,就被五欲遮蔽,失去清淨光明的本性,自己都汙染很嚴重,如何去教化別人?自度度人,自達達人,自淨淨人,所以我們每天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去做人天師表?不是說我把頭剃了,把袈裟穿上,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你的心在何方?在家裏還是家外?如果你的心還在紅塵裏、以紅塵爲家,那你就是在廟裏住一輩子也不是出家人。
當你沒有站在人間至高點看待問題,就不可能進入那個“叁昧”境界,進入如來藏的世界,你永遠在紅塵中打滾,成爲金錢、權力,名望、情感的奴隸,被它們驅役著走。你只有放下這些,內心足夠虛空,才能獲得極大的自由和自主。故而有時沒有創新,沒有獨立的思想,乃因爲有太多的在意,太多的放不下,常常患得患失,顧此失彼。因此修行便是關注每一個當下,當下你是否做到了解脫?——解脫了,內心是虛空的,就能生起智慧。
…
《浪海撷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