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浪海撷花

  浪海撷花

  贤宗法师于上海交大开示

  杜柯整理

  今天让我来讲课,实在诚惶诚恐。本人对于教理既不通达,学识也很浅薄,只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做一点简单的分享,如有诸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下面,分享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

  一是怎样打破宗教间的隔阂;二是如何去创新,使现实中的佛教既继承传统,又能走向未来;三是如何跟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正能量;四,如何挖掘宗教中适合这个时代的教义;五,如何引导信教群众更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六,每个教职人员如何提升自己的学识素养和胸襟。

  你把别人关在门外,就把自己关在门里

  说实话,这几年我在外面走得多了,见惯了宗教界之间存有的相互隔阂和排斥,有时觉得实在可惜。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为什么他人是地狱呢,因为人心是地狱。一切都是从心里发出的。所以儒家一贯呼唤人心的善良、仁爱和光明,是为了 制约和抵消人心的另一面,这和我们佛教相一致。实际上,宗教间最大的隔阂,即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人为造就了障碍。当你把别人关在门外的时候,也把自己关在了门里,当你画地为牢的时候,也就树起了一面墙,这面墙,阻碍你去了解别人,和更好地了解自己。因为自身的局限和狭隘,你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去评判问题,其实是把自己的心封闭掉了。目为心之窗,心为目之本,心一封闭,当然目盲,再美丽的风景和色彩,也全然被过滤掉。

  在几年前,我们寺院就买过不少“异教徒”的书,包括《与神对话》、《德兰修女传》啊,等等,有段时间,我们僧众在吃饭前集体念诵《道德经》,这使我们受益匪浅。我认为佛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第一个离不开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守柔、清静、虚无、牝母等等,现在都成为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一部分。这个时代,追求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论述,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前一阵子我们这有个胡老师,他说自己最近一直在看禅宗的书籍。我说你如果想做这个年代优秀的禅宗导师,除了了解禅宗外,你还要了解《圣经》、《古兰经》,了解西方的哲学、艺术和文化,这样你才能胜任。因为现在我们很多80后90后,都有留学背景,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你有这样一种准备和储存之后,才能找到共同点,契入要旨,度化他们。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其实是非常包容的,无论是儒家的思想,还是黄老之道,不仅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实中,一个人能包容一切,就能成就一切,包容就是肚量,就是胸襟,就是理解,就是慈悲。人低为王,水低为海。大海之所以是大海,乃因为有无数的涓流投奔其中,成为一部分,“故能成其大”。相反,你不能包容,就等于给自己设置各种障碍,这些障碍或者是人际关系的障碍,或者是事业工作上的障碍,或者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障碍,或者是信仰和宗教上的障碍。有障碍你就不能一帆风顺,有障碍你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障碍你甚至会寸步难行。所以,我们作为宗教界人士,就要有这种高度和广度,眼光和胸襟,去化解、突破这些障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面对自己,挑战自己,或者说从心出发,不断地自我超越和蜕变。

  世界上很多宗教来到我们中国,要么是靠枪炮开路,要么是靠强制施行,唯一佛教是被请进来的。佛弟子都知道,汉明帝时,夜梦金人,最后派人把两个出家人请到我们中国。佛教在中国也是目前接受最广,信仰最多的宗教。而佛教,是最讲究包容的,它的圆融无碍思想,究竟圆满境界,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教化众生。

  有时候我想,21世纪被认为是东方文明复兴的时代,未来我们东方的文明,包括儒家、道家和大乘佛教的思想会影响世界,作为每个出家人,我们要做好什么准备呢?我们能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益,并影响身边的人?作为一个引路人、一个老师,如果我们自身的素养和知识都不够,怎么去指导别人,度化别人?当我们自身都很匮乏的时候,拿什么给别人?

  众所周知,习主席上台后提出一个“中国梦”的概念,我们非常喜欢这个“中国梦”,那这个梦怎样才能实现呢?不是说我有多少钱,GDP排名多少,这个叫中国梦。当然物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每个公民自身的素质、道德,精神境界,如果跟不上,我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能用自己的文化影响世界,那所谓的中国梦就是虚幻的,是一个泡沫,一个梦而已。

  上次有个老板对我讲,自己以前胡吃海喝,浪费奢靡,现在想起来很后悔。我说你能意识到,这就是一个转机,把握住转机,以前的错误就成为走向正确的垫脚石,成了好事。事物都是辩证的。有的人犯了大错误,不断在那里后悔,悔得肝肠寸断,一直走不出来,有什么用呢,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得,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当下,人生就是由一个个当下组成的,关键是“转烦恼为菩提”,把过去的错误受益于当下的转变,才有价值。

  任何时候,都要学会面对阳光,面对阳光的时候,阴影就在你面前消失。好比我们出家人讲杀生,如果要细究起来,那是寸步难行,因为你一迈脚,就可能有无数的微生物死掉,怎么办呢,难道就不走路了吗,当你永远顾忌这些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往前走。

  佛陀为什么要我们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我们彻悟自性?禅宗的思想很清楚,“明心见性”,“直下承担”,“即身是佛”,其实就是要我们当下面对自己,改变自己的心,以心转境,这样心境合一,心境不二,就成功了。

  我们寺院长年开设有禅修班,老实说,禅修是没有宗教隔阂的,我们的学员,有基督徒,有无信仰者,有各党派人士,还有的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者。这些人在接受禅的思想智慧后,人生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有个基督徒,他反对打坐,但打坐之后反而爱上了打坐,还介绍他的牧师来打坐禅修。

  所以我想,宗教间的隔阂到底是一个什么隔阂?——就像对同一事物,有人这样看,有人那样看,正如诸子百家,每个思想的创立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是他们解读宇宙、社会、人生得出的不同结论。宗教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如一幢楼,有人站在5层,有人站在8层,有人站在10层,站的高度不同,视界和风景当然不同。隔阂由此产生了。

  创新的本质是菩提心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讲创新,我们佛教流传了两千多年,其实佛教传到中国本身就是创新,你看,不通过乞食,住在庙里,农禅并重,建丛林,立规矩,这些都是创新。当时百丈怀海的一些举措也是受到了传统出家人质疑,但是它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所以一代代传了下来。佛教传到日本,可以结婚生子,传到韩国,又有诸多不同,这都是创新。至于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他们还是托钵乞食,继承原有。事实上,释迦摩尼佛涅槃百年后,佛教就分裂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此后它一直在变化。

  这个年代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的选择格外多,心中也分外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不要继承,西方现代文化要不要接纳?这就要站在一定高度去审视它,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去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不管是经济管理,还是人文艺术,能接纳就能咽下去,能咽下去就能消化,能消化你就能结出果实来。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一副强大的胃。

  不过,我也经常给企业家讲,我们现在接受的管理都是西方的,难道我们中国就没有管理吗?我们就没有管理学?其实从从秦始皇大一统中国以来,延续到现在两千年,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最好的管理,在《资治通鉴》中,这种智慧有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企业家要学管理,要跟我们祖宗学,先看《资治通鉴》,治企如治国,治国如治家,都是相通的。就是纯粹的商业,我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贸易已经相当的繁荣,还有后来的晋商、徽商都影响甚巨,历史悠久,从陶朱公到胡雪岩,都有极高的智慧在里面,我们有没有继承,有没有细心去思量、学习和借鉴?这个年代是一个难得的大融汇大交锋年代,抓住此机遇,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西方文化的汲取结合起来,一定能结出新的奇葩。

  现在,我们中华文明要经历一次新的飞跃,这首先感谢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十八大以后很多新东西出来了,国家强大,内心开阔,自信心加强,对西方文明我们就不完全是一种奴婢的思想去对待。过去我们积贫积弱,对西方文明不免卑躬屈膝地崇拜,如今在这个风云际会,全球化时代,一定要有自己的自立自信。而我们宗教界人士,更应如此。继承和创新并举,承其内涵,新其外延,不变的是它利益众生、究竟解脱的思想,变的是恒顺众生、随机应化的手段和方法。我常常讲,出家人是什么?——是人天师表。不是一般的人,是人类和天人的老师,所以是代圣人言,是传道者。如果我们每天还在为财色名利困扰,执着不放的时候,就被五欲遮蔽,失去清净光明的本性,自己都污染很严重,如何去教化别人?自度度人,自达达人,自净净人,所以我们每天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去做人天师表?不是说我把头剃了,把袈裟穿上,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你的心在何方?在家里还是家外?如果你的心还在红尘里、以红尘为家,那你就是在庙里住一辈子也不是出家人。

  当你没有站在人间至高点看待问题,就不可能进入那个“三昧”境界,进入如来藏的世界,你永远在红尘中打滚,成为金钱、权力,名望、情感的奴隶,被它们驱役着走。你只有放下这些,内心足够虚空,才能获得极大的自由和自主。故而有时没有创新,没有独立的思想,乃因为有太多的在意,太多的放不下,常常患得患失,顾此失彼。因此修行便是关注每一个当下,当下你是否做到了解脱?——解脱了,内心是虚空的,就能生起智慧。

  …

《浪海撷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云在青天水在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