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賢宗法師于阿裏巴巴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下午,我想帶領大家走進一場特別的心理旅程。這一趟旅行,需要在座的每位用心來體驗,把身上的每一個毛孔打開,全身心去感受,體悟。說的好聽點,如同我們坐在大巴上觀光,穿行在青山綠水、雲蒸霞蔚之間,倘若你心不在焉,或者恹恹欲睡,再美的風景也被忽略掉,我這個導遊也就黔驢技窮了。
我先簡單地教一下大家如何打坐。
剛才大家初步體驗了所謂靜坐是什麼感覺。不要小看這十分鍾、二十分鍾時間,回去以後天天堅持做,一定受益無窮。
靜坐有什麼好處呢?簡單地說,現在大家每天都很忙,像上緊的發條,步履匆匆,忙于應酬各種事務,焦頭爛額,有的領導甚至忙得七竅生煙。在這個快節奏時代,我們身心俱疲,前所未有地勞累,那麼靜坐,就可以舒緩這根緊繃的弦,同時給我們身心靈一個安放的港灣。
一、什麼是禅?
欲了解禅修,就要先了解什麼是禅。
什麼是禅呢?
“禅”,對中國人而言,接觸的第一感覺,可能是一種很空曠很蕭遠的感覺,好比陶淵明的詩,王維的畫。這是因爲他們的詩和畫中的確都帶有禅意。像宋代大儒周敦頤的《題春晚》:
花落柴門掩夕晖,昏鴉數點傍林飛。吟余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又如王維的《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兩首詩裏都帶有很深的禅意。所以禅文化,對中國藝術的滲透無處不在,故而,我們又常常覺得“禅”這個東西難以捉摸,甚至很難用語言去形容、表達。人們把禅可以引用到各個層面,禅和茶結合起來,就有禅茶或者茶道,禅和劍聯系起來,又有禅劍合一。所以禅你說它玄乎真的很玄乎,看不到,摸不著,又無處不在;但它又是簡單直白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簡單到什麼程度?簡單到就是吃飯,就是睡覺,就是走路。有個祖師幹脆說,運水搬柴是禅。
于是有人就迷惑了。一個學生問他的老師:吃飯、睡覺這些誰都會,與禅有什麼關系呢?老師說,有人吃飯時挑叁揀四,睡覺時輾轉反則,這都不是禅;當你吃飯沒有分別、沒有挑剔,這時候吃飯才叫禅。你睡覺心無挂礙,一上床就睡著了,睡著也不做夢,才叫禅。
如今時代,許多人睡覺要靠安眠藥,什麼原因?——因爲他的心中有太多挂礙,憂慮、恐懼、擔心,不能安住下來。心無法安住的時候,找不到一個落腳點,它就在空中搖擺,這與禅的狀態正好相反,禅是什麼呢,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著了相、又動了心,遠離了甯靜、一如的境地,換句話說,你就遠離了禅。
禅叫靜慮。何謂靜慮?安靜地思慮、過濾自己。一如我們在深山老林裏沐浴著陽光,聽清脆的鳥鳴,風吹,流水,以及樹葉嘩嘩的響聲,就是“松風流水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的境界,在此種環境中,人整個被過濾了,清洗了,身心舒緩、安逸、澄澈。
想一想,我們有多少時間沒有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了?有多少時間沒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我們不斷爲外在的、物欲的瑣事奔忙不息,很少靜下來觀照自己的心靈。觀照的前提,是靜,靜得如一泓秋水。唯有甯靜淡泊,才能清澈見底,映出藍天白雲,發揮它燭照的功能。
靜下來之後就可以過濾。過濾你生活中發生的一切問題,像一道攔河網一樣,把所有的雜質過一遍。梳理之後,你便清潔了。但這個清潔只是一時,猶如治理河道汙染,不能一勞永逸,所以要常常過濾。
當一個人思慮問題特別清晰、敏銳、周全,靈光一現效果奇佳時,一定是他內心處于極其甯靜、安住的狀態。有句話叫“水靜猶明,何況精神”,人的心也像一杯水,只有靜止,安住下來,才能清明,透亮,並且靈光。
所以,佛教講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欲得定,先要戒。戒就是約束自己,它有一系列“不能”,如我們打坐,不能睜眼,不能東張西望,不能說話,不能胡思亂想,等等。這一系列“不能”使你的心很快沈伏下來,所以,這些“不能”就是戒。有了這些戒,就有了定,有了定,就生了慧。有了慧,在人生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能輕松化解。
二、信,或者不信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包括佛教等等,究其本質,都是創立者對這個世界進行各種各樣的解讀而已,每個人的解讀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他不同的哲學體系和宗教思想。每人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事物,都看到了真理的一面。故而宗教間的互相排斥原本沒有必要,他們只是站立的高度、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
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上天”,其實跟西方所講的“上帝”很相似。上帝是什麼,就是我們說的天道。上帝是最公正的,我們不必擔心他偏袒誰,因爲上帝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規律,你違背了天道就受自然的懲罰,遵從了天道,就無往不利。這個和西方你信仰上帝就得救、不信仰上帝就遭罪,乃一個道理。說法不同而已。
在我們中國,順應天地爲道,順應社會爲德,合起來,就是“道德”。我們經常說,講道德,就是要我們立身處事都符合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信仰和敬畏的是“上天”,而道家集中講“天道”,儒家講的是“天命”,君子畏天命,正如西方人敬畏上帝一樣。因而,在中國,儒釋道和民俗信仰是一以貫之,那個“最上”的東西就是道——就是宇宙自然的規律。
看看我們身邊,爲什麼有人年紀輕輕就得病死了?因爲他違背了自然規律——要麼在生活習慣上,要麼在性格情感上,要麼是前世造了業,總之逃不過這幾條。生活習慣不好,暴飲暴食,胡吃海喝,作息非時,通宵麻將;性格情感上,喜怒無常,煩惱叢生,或者大喜大悲,歇斯底裏,都會造成人的早夭;其次,便是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到的靈性在作祟,是因緣果報。前一世你把人家害苦了,這一世人家找上門來報仇。佛教就講這個,當然,道教和其他許多宗教都講善惡報應。現在有人連前生後世都不承認,更遑論因緣果報?但這個也是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你信,它在;不信,也在。不是有的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是那樣我們就不用信了。有人說:你信,就有地獄;不信,就沒有地獄。那我們還信做什麼,不信最劃算。事實是,你如果做了惡,信,墮地獄,不信,照樣墮地獄!正如宇宙的法則,你信或者不信,它照常存在。
叁、禅與財富
基于此,禅修乃是讓我們真正地回歸自然,回歸自己的內心。當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慢慢地發現,你可以跟自然合而爲一。當你能跟自然合而爲一的時候,就是與客觀規律合而爲一,你就能通過宇宙的法則,去觀照當下的生活。所以禅修其實是調整自己的身心,以適應自然之道,好比開車要行駛在車道上,才能暢通無礙。因此,佛教強調的是自由意志,而不是宿命論。釋迦摩尼出生的時候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是指人人都有這個可以自由主宰的至高無上的佛性,它才是最尊貴的。人的一生就要光大和發掘這個佛性,因爲人人具備佛性,只是被湮沒了。那麼佛性,即是徹底恢複清淨自性,回歸到真如本源,也就是回歸到最初面目,回歸到“道”,回歸到自然規律。
從某種角度講,禅修,是在做減法。
正因爲在做減法,因此禅者會用一種特別的眼睛來看待世界,隨時在自己狀態裏感受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看到事物本質的一面。那個高度、境界和格局,決定了你與衆不同的人生。
現在是經商時代,人人都想發財,那麼禅與經商有沒有關系呢?大家關心的是:禅修能保證我們更好地發財嗎?
禅修的本質,是去掉人的身心束縛,打破人的思想枷鎖,讓人獲得更自由、更本真的生命狀態,這樣一種狀態,當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工作,學習和創業。
來到我們寺院禅修的,很多都是企業老總。禅修後有人覺得不錯,就把禅修的理念帶入到他們公司中,員工上班前,大家集體打坐半小時。天長日久,大家都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爲打坐可以使身心安逸,腦子靈光,平時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打坐後會突然得到解決,公司的業績,也飛速攀升。
禅修是從本質上改變一個人,當一個人看待事物的眼光變了,高度變了,他心胸開闊,我執放下,做什麼都會得心應手。像日本的稻盛和夫,美國的喬布斯,還有中國的李嘉誠、曹德旺,還有演藝界的陳坤、王菲等很多明星,他們都在禅修。無論是從藝,還是經商,還是治學,甚至做一個農民,一個乞丐,上至國王、總統,下至士農工商、普通百姓,沒有人不會受到禅修的利益,沒有不從禅修中得到智慧的啓發。
而更重要的是,禅修不僅改變你的財富,還改變你的財富觀。什麼是錢,如何對待錢,怎樣才能掙到錢,怎麼花錢,一個真正的禅者,或者說一個沐浴了佛教思想的人,會有與衆不同的看法。
有個故事說,一次李嘉誠從家裏出來,他在彎腰上車的刹那,從口袋裏不小心掉下一枚硬幣,正好滾落到路邊的井蓋下面。于是他讓秘書通知專人前來揭開井蓋,下去尋找這枚硬幣。經過幾十分鍾的艱苦摸索,工作人員終于找到了它。于是李嘉誠獎勵這位員工100元港幣。對此行爲身邊的人困惑不解,覺得一枚硬幣沒有必要如此勞師動衆,他們以爲落井的硬幣有什麼特殊之處,其實就是一枚普通硬幣而已。
面對大家的困惑,李嘉誠這樣解釋:一枚硬幣,也是財富,如果你忽視它,讓其落井不去拯救,慢慢地財神就會遠離你;100元港幣,則是對這位工作人員服務的滿意,也是他該得的報酬。
一般人會覺得:爲了一分硬幣花費100元值得嗎?如果是一個過于精明,時刻計算成本、考慮盈利的人一定不會選擇做這種“傻事”,腦子甚至考慮都不用考慮,難道你會爲了一粒芝麻去花費一個西瓜的代價嗎?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