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在耳,菩薩在行

  觀音在耳,菩薩在行

  賢宗法師于“觀音七”開示

  杜柯整理

  首先祝福大家,能除去許多有形無形的幹擾,放下身心,來到這裏修行。修行,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忏悔過去的業障。第二,培養自己的福報。第叁,向著自己希望的目標成長。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都不容易,聞到佛法更不容易,佛經中有個比喻:一只瞎眼的烏龜,漂流在大海之上,正好有塊木板浮過來,木板上有個洞,那只瞎眼的烏龜,正好無意間把頭從那個洞孔裏鑽出來。一個人,能聞到佛法的概率,就和那只盲龜鑽木孔一樣。

  所以,每個人今生能聞到佛法,都是無量劫以來非常殊勝的因緣,才導致今天這個結果。于是,我們接觸到佛法首先要感謝自己,感謝自己什麼呢?感謝自己無始以來所種的福田。如此殊勝的因緣,我們就要加倍珍惜它,不要輕易放過。人固有的習性是,當得到一樣東西,往往輕看它,覺得不過如此,並不引起特別的重視,這也是我們的業障,亦是福報淺薄所致。正如大家這次來參加觀音七,看起來似乎輕而易舉,卻需要衆多和合的因緣才能成功,我們自身不說,如果沒有睿智師兄帶領大家,沒有其他師兄做各種服務,像做飯,後勤等等,這個觀音七就開不起來,所以這是他們的發心,也是你們自己的福報。你有這個福報,就要在這裏好好修行,用自己的改變來回饋他們。

  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寺

  當然,修行不是說在這裏才叫修行,有句話叫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寺。我們也可以說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寺。爲什麼說在寺院裏是小修呢,這就是要我們到市井中、生活中去修行,去鍛煉。

  實際上修行無處不在,我們走在馬路上撿一個垃圾袋,上車時扶老人一把,給孕婦讓座,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等等,都是修行。有人把修行窄化了,認爲念經、打坐才叫修行,當然念經和打坐是修行,但修行遠不止如此。我們爲什麼要念經,爲什麼要打坐?還是爲了攝心。爲了使自己的心處于清淨、無染的狀態。這次你回家後,家人可能用異樣的眼光看你,看你跑到寺廟裏這些天到底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改變。那就看你的表現了,如果你想給家人種下善根,結下佛緣,就要在他們面前真的有所改變。譬如以前你和父母說話,愛生氣,愛鬥嘴,反駁他們,現在你善解人意,橫順他們,或者很沈靜,不急躁;以前你從不洗碗,不做家務,現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給他們減輕負擔……如此等等,別人看到你去修行後有進步,都會贊歎你,你就在他們心目中種下了善因。

  我們修行,不能給家人和身邊的人帶來惡緣。什麼是惡緣?讓人家毀謗你。說這個人原來還正常,一到廟裏,回來就神叨叨了,這個看不順眼,那個沒有學問,張口指責別人,閉口是一些高深的佛學名詞,這都是沒有領會學佛的精髓,因爲自己不當的言行,還容易給身邊的人留下造口業的機會。真正的學佛者,一定是恒順衆生,這個人現在不信佛法,你別強求,別人有缺點,你能包容。真正學佛的人就是水,裝在杯子裏像杯,裝在桶裏像桶,裝在罐裏像罐,放到海裏,融入一切。所以,你只能給別人好的,不能給別人壞的,當人家習氣還沒有斷的時候,不要指責他們。“求之不得,反求諸己”,當我們不能改變對方的時候,就要學會改變自己。修行即是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觀照。大家看觀音菩薩,她是以慈悲之心恒久地觀照一切衆生。什麼是慈悲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別人痛,像自己痛,別人樂,像自己樂,別人有困難,如自己有困難一樣。你和別人是連體的,起碼也如母親之于子女一樣,母子連心。而觀音菩薩,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多少刹那是這種狀態——看到別人痛苦能感同身受?不是我在這修七天,就七天是這樣,回到家裏就沒有了,它是恒久地存在,恒久地觀照,恒久地呵護,恒久地同體。我們怎樣才能把這樣一顆心,在自己身上恒久地體現出來呢?那就要通過做功課恒久地修習,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關注每個當下,保持正念,保持善意,保持那份對人類的愛,這就要發大菩提心。

  修行,是對俗常觀念的反叛

  修行從本質說,是對我們俗常觀念的反叛,人原有的觀念和趣好是財色名利,名聞利養,這些是人之大欲,人之所求,所以修行不是說我穿的衣服有多好,住的房子有多大,找的老婆有多漂亮,或者手上戴的金銀首飾有多名貴,這些,在修行人眼中皆視如糞土。如果你一方面執著于這些,另一方面又想修行,那就把自己搞分裂了,水火不同器,二者不可兼得。有人一聽說這道理就害怕了,退縮了,覺得修行完全是苦差事。那看你的目的是什麼,你若真想出六道、斷輪回,那只能如此。

  不過,修行也不一味是吃“苦”,當你斷了世俗的欲樂,進入到那種法喜,那種自如和輕安,就不是世俗的快樂可比了。故而,修行乃是修自己內心那份清淨,那份喜樂,那份自在和豁達。這些都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最終一定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要用這樣一種高度去看待宇宙間發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的內心對某些問題還放不下,糾結,不舍,那份自在就不可能生起,那種究竟圓滿的喜樂也不可能光臨。

  我們修行,要時刻關注自己的狀態。倘若你的心沒有解開,就會時常糾結,你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有問題。有人說我出家就沒問題了,其實一樣的有問題,出家有出家的問題,在家有在家的問題。不要認爲人一出家,五欲六塵就斷了,清淨了,那是需要修的。如果真這麼簡單,大家一起出家就行了。

  曾經有個老板給我打電話,說他自己開個店,店不好,有個孩子,不聽話,有個老婆,也離了,所以活的很糾結。我說這是你的心出了問題,你的心是糾結的,所以幹什麼都糾結。你沒結婚有沒結婚的糾結,結了婚有結了婚的糾結,沒有開店有沒開店的糾結,開了店有開了店的糾結。只要糾結的心沒有解決,你會永遠糾結下去。

  我們在禮拜88佛或觀音菩薩時,如果只是一味去拜,甚至把他們當做一種偶像,沒有用他們的狀態來觀照自己,那就不是禮佛的本意。這樣把頭磕破作用也不大。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不同的一種宗教,不同在何處?佛教不講迷信、崇拜,而是講覺悟。佛陀終其一生其實是一個教育家,他告訴弟子,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他,和他平起平坐,只要你按照他說的去做就行了,而不是說我是這世上唯一的真主,我至高無上,我可以給你們賜富貴,賜吉祥,不聽我的統統打入十八層地獄。不是這樣,他是希望每個人領悟他的思想後,跟他一樣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這才是佛的本意。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有沒有理解佛的這種慈悲、智慧,以此來觀照自己?你能時刻觀照自己,遇到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你不能觀照自己,到處都是問題,——你爲人子女,爲人子女糾結,爲人父母,爲人父母糾結,成立家庭,成立家庭糾結,去做企業,照樣糾結。

  我覺得修行首要是把心打開,打開心的疆域,擁抱輪廓的疆土,——這樣你就成一個國王了;再大些,你就成宇宙之王,因爲你的心像宇宙一樣大;再大,你就是一切,無王而王,因爲沒有什麼可以限製你、束縛你,此時的你乃是自由之身,已超脫十法界,其實你就是佛了。

  生活中,你的心沒有打開時,遇到什麼,總覺得是別人問題。真正的修行,不是找別人的錯處,而是觀照自己,“是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看看自己做到沒有?有人說這很難,是的,很難。但難才是修行,不難還修什麼!修行是逆著我們的性、背著我們的性,當然難,如果順著我們的性,雖然很舒服,但這不是修行,順著我們是順人的習性,修行是修人的本性,本性不是習性,本性是清淨無染的自性。

  六祖慧能在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就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說,就是般若實相。爲什麼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進入不了那種實相,總在外面團團轉,好像自己也了解這些,爲什麼總得不到它的受益?——因爲我們沒有辦法證得。沒辦法證得的時候,你做什麼都有障礙。

  修行時,當你進入物我合一的狀態,一切事物是你,你是一切事物。就像我們大殿上那個牌匾叫“一真法界”,進入那種境界,你就能生起一切,運化一切,通融一切,圓滿一切。你做企業,可以把企業做好,種地,可以把地種好,帶兵打仗,可以凱旋而來,治理國家,可以風不鳴條國泰民安。

  大家看王陽明,他本來是個文人,也就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卻樣樣在行。去帶兵打仗,可以以弱勝強,在生死存亡之際,挽救了整個大明王朝;他治理國家,效果卓著,民聲載道;他做學問,成爲心學的集大成者,影響遺及千古。爲什麼他樣樣都行呢?因爲他已經證道,乃證道之人,故能物物相通,事事相通,一通百通,他進入了事物的本體。哲學上說本體,其實就是佛教講的般若實相。

  你能進入,就無所不能。你能進入到念佛叁昧,進入到和觀音菩薩合而爲一,進入到內心生起如來信,進入到法身就是我,我就是一切,一切自在,這樣一種狀態,——你就無能無不能,無有無不有,無得無不得。

  自利利他,自他相化

  度化別人,也是一種修行。你只度自己,最多成阿羅漢,你度化別人,可以成菩薩,還可以成佛。我們到寺院裏去看,菩薩的相那麼莊嚴、飽滿、富態,無數的人跪拜她。阿羅漢吧,好像長得奇形怪狀,各種各樣都有。在佛教中,受比丘戒的人一定要六根俱全,缺胳膊少腿是不能受比丘戒的,所以按佛教的教義,羅漢應該比菩薩莊嚴、好看,因爲受菩薩戒的人缺胳膊少腿、耳聾瞎眼的都可以。那爲什麼菩薩反而比羅漢莊嚴呢?因爲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你想成佛,就要想盡辦法度化一切衆生,以菩薩的大悲心去攝事。

  度化一個人,常…

《觀音在耳,菩薩在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