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音在耳,菩萨在行

  观音在耳,菩萨在行

  贤宗法师于“观音七”开示

  杜柯整理

  首先祝福大家,能除去许多有形无形的干扰,放下身心,来到这里修行。修行,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忏悔过去的业障。第二,培养自己的福报。第三,向着自己希望的目标成长。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都不容易,闻到佛法更不容易,佛经中有个比喻:一只瞎眼的乌龟,漂流在大海之上,正好有块木板浮过来,木板上有个洞,那只瞎眼的乌龟,正好无意间把头从那个洞孔里钻出来。一个人,能闻到佛法的概率,就和那只盲龟钻木孔一样。

  所以,每个人今生能闻到佛法,都是无量劫以来非常殊胜的因缘,才导致今天这个结果。于是,我们接触到佛法首先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什么呢?感谢自己无始以来所种的福田。如此殊胜的因缘,我们就要加倍珍惜它,不要轻易放过。人固有的习性是,当得到一样东西,往往轻看它,觉得不过如此,并不引起特别的重视,这也是我们的业障,亦是福报浅薄所致。正如大家这次来参加观音七,看起来似乎轻而易举,却需要众多和合的因缘才能成功,我们自身不说,如果没有睿智师兄带领大家,没有其他师兄做各种服务,像做饭,后勤等等,这个观音七就开不起来,所以这是他们的发心,也是你们自己的福报。你有这个福报,就要在这里好好修行,用自己的改变来回馈他们。

  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寺

  当然,修行不是说在这里才叫修行,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寺。我们也可以说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寺。为什么说在寺院里是小修呢,这就是要我们到市井中、生活中去修行,去锻炼。

  实际上修行无处不在,我们走在马路上捡一个垃圾袋,上车时扶老人一把,给孕妇让座,给人一个善意的微笑,等等,都是修行。有人把修行窄化了,认为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当然念经和打坐是修行,但修行远不止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念经,为什么要打坐?还是为了摄心。为了使自己的心处于清净、无染的状态。这次你回家后,家人可能用异样的眼光看你,看你跑到寺庙里这些天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改变。那就看你的表现了,如果你想给家人种下善根,结下佛缘,就要在他们面前真的有所改变。譬如以前你和父母说话,爱生气,爱斗嘴,反驳他们,现在你善解人意,横顺他们,或者很沉静,不急躁;以前你从不洗碗,不做家务,现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减轻负担……如此等等,别人看到你去修行后有进步,都会赞叹你,你就在他们心目中种下了善因。

  我们修行,不能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带来恶缘。什么是恶缘?让人家毁谤你。说这个人原来还正常,一到庙里,回来就神叨叨了,这个看不顺眼,那个没有学问,张口指责别人,闭口是一些高深的佛学名词,这都是没有领会学佛的精髓,因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还容易给身边的人留下造口业的机会。真正的学佛者,一定是恒顺众生,这个人现在不信佛法,你别强求,别人有缺点,你能包容。真正学佛的人就是水,装在杯子里像杯,装在桶里像桶,装在罐里像罐,放到海里,融入一切。所以,你只能给别人好的,不能给别人坏的,当人家习气还没有断的时候,不要指责他们。“求之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对方的时候,就要学会改变自己。修行即是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观照。大家看观音菩萨,她是以慈悲之心恒久地观照一切众生。什么是慈悲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别人痛,像自己痛,别人乐,像自己乐,别人有困难,如自己有困难一样。你和别人是连体的,起码也如母亲之于子女一样,母子连心。而观音菩萨,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多少刹那是这种状态——看到别人痛苦能感同身受?不是我在这修七天,就七天是这样,回到家里就没有了,它是恒久地存在,恒久地观照,恒久地呵护,恒久地同体。我们怎样才能把这样一颗心,在自己身上恒久地体现出来呢?那就要通过做功课恒久地修习,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每个当下,保持正念,保持善意,保持那份对人类的爱,这就要发大菩提心。

  修行,是对俗常观念的反叛

  修行从本质说,是对我们俗常观念的反叛,人原有的观念和趣好是财色名利,名闻利养,这些是人之大欲,人之所求,所以修行不是说我穿的衣服有多好,住的房子有多大,找的老婆有多漂亮,或者手上戴的金银首饰有多名贵,这些,在修行人眼中皆视如粪土。如果你一方面执着于这些,另一方面又想修行,那就把自己搞分裂了,水火不同器,二者不可兼得。有人一听说这道理就害怕了,退缩了,觉得修行完全是苦差事。那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若真想出六道、断轮回,那只能如此。

  不过,修行也不一味是吃“苦”,当你断了世俗的欲乐,进入到那种法喜,那种自如和轻安,就不是世俗的快乐可比了。故而,修行乃是修自己内心那份清净,那份喜乐,那份自在和豁达。这些都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最终一定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要用这样一种高度去看待宇宙间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的内心对某些问题还放不下,纠结,不舍,那份自在就不可能生起,那种究竟圆满的喜乐也不可能光临。

  我们修行,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倘若你的心没有解开,就会时常纠结,你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有问题。有人说我出家就没问题了,其实一样的有问题,出家有出家的问题,在家有在家的问题。不要认为人一出家,五欲六尘就断了,清净了,那是需要修的。如果真这么简单,大家一起出家就行了。

  曾经有个老板给我打电话,说他自己开个店,店不好,有个孩子,不听话,有个老婆,也离了,所以活的很纠结。我说这是你的心出了问题,你的心是纠结的,所以干什么都纠结。你没结婚有没结婚的纠结,结了婚有结了婚的纠结,没有开店有没开店的纠结,开了店有开了店的纠结。只要纠结的心没有解决,你会永远纠结下去。

  我们在礼拜88佛或观音菩萨时,如果只是一味去拜,甚至把他们当做一种偶像,没有用他们的状态来观照自己,那就不是礼佛的本意。这样把头磕破作用也不大。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不同的一种宗教,不同在何处?佛教不讲迷信、崇拜,而是讲觉悟。佛陀终其一生其实是一个教育家,他告诉弟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和他平起平坐,只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就行了,而不是说我是这世上唯一的真主,我至高无上,我可以给你们赐富贵,赐吉祥,不听我的统统打入十八层地狱。不是这样,他是希望每个人领悟他的思想后,跟他一样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这才是佛的本意。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有没有理解佛的这种慈悲、智慧,以此来观照自己?你能时刻观照自己,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你不能观照自己,到处都是问题,——你为人子女,为人子女纠结,为人父母,为人父母纠结,成立家庭,成立家庭纠结,去做企业,照样纠结。

  我觉得修行首要是把心打开,打开心的疆域,拥抱轮廓的疆土,——这样你就成一个国王了;再大些,你就成宇宙之王,因为你的心像宇宙一样大;再大,你就是一切,无王而王,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你、束缚你,此时的你乃是自由之身,已超脱十法界,其实你就是佛了。

  生活中,你的心没有打开时,遇到什么,总觉得是别人问题。真正的修行,不是找别人的错处,而是观照自己,“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看看自己做到没有?有人说这很难,是的,很难。但难才是修行,不难还修什么!修行是逆着我们的性、背着我们的性,当然难,如果顺着我们的性,虽然很舒服,但这不是修行,顺着我们是顺人的习性,修行是修人的本性,本性不是习性,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自性。

  六祖慧能在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就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说,就是般若实相。为什么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进入不了那种实相,总在外面团团转,好像自己也了解这些,为什么总得不到它的受益?——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证得。没办法证得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有障碍。

  修行时,当你进入物我合一的状态,一切事物是你,你是一切事物。就像我们大殿上那个牌匾叫“一真法界”,进入那种境界,你就能生起一切,运化一切,通融一切,圆满一切。你做企业,可以把企业做好,种地,可以把地种好,带兵打仗,可以凯旋而来,治理国家,可以风不鸣条国泰民安。

  大家看王阳明,他本来是个文人,也就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却样样在行。去带兵打仗,可以以弱胜强,在生死存亡之际,挽救了整个大明王朝;他治理国家,效果卓著,民声载道;他做学问,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影响遗及千古。为什么他样样都行呢?因为他已经证道,乃证道之人,故能物物相通,事事相通,一通百通,他进入了事物的本体。哲学上说本体,其实就是佛教讲的般若实相。

  你能进入,就无所不能。你能进入到念佛三昧,进入到和观音菩萨合而为一,进入到内心生起如来信,进入到法身就是我,我就是一切,一切自在,这样一种状态,——你就无能无不能,无有无不有,无得无不得。

  自利利他,自他相化

  度化别人,也是一种修行。你只度自己,最多成阿罗汉,你度化别人,可以成菩萨,还可以成佛。我们到寺院里去看,菩萨的相那么庄严、饱满、富态,无数的人跪拜她。阿罗汉吧,好像长得奇形怪状,各种各样都有。在佛教中,受比丘戒的人一定要六根俱全,缺胳膊少腿是不能受比丘戒的,所以按佛教的教义,罗汉应该比菩萨庄严、好看,因为受菩萨戒的人缺胳膊少腿、耳聋瞎眼的都可以。那为什么菩萨反而比罗汉庄严呢?因为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你想成佛,就要想尽办法度化一切众生,以菩萨的大悲心去摄事。

  度化一个人,常…

《观音在耳,菩萨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