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就是一場裸奔運動

  禅修,就是一場裸奔運動

  賢宗法師于香海禅寺第74期感恩禅開示

  杜柯整理  

  歡迎大家來香海禅修,同時,也希望大家珍惜這次禅修。

  我們對禅可能了解不多,有人把禅當做打坐,認爲打坐就是禅。其實,禅的含義是極其豐富而寬泛的。

  自從六祖慧能之後,禅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遍及一切領域,從藝術到思維,從琴棋書畫到武術搏擊,從日常生活到精神、哲學領域,從出世到入世,無不受著禅的思想精髓啓發、潤澤,和滋養。

  佛教中,禅宗是真正創立于中國本土的佛教宗派,唐朝時曾盛極一時。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紛繁緊迫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近禅,親近禅,企圖揭開禅的神秘面紗。

  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不知道禅是什麼。禅是什麼呢?關于禅的定義有好多種,其實,從嚴格意義講,禅是不能言說的,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佛教中,關于禅有個說法:專精思維,獨一靜處。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獨處並且安靜下來,讓自己的思維集中一點。

  所以禅也叫靜慮。

  禅經常和定聯系在一起,俗稱禅定。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禅內定,專注一境。

  簡單地說,當你的心如明鏡止水的狀態,就是禅。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非常不容易,宛如一杯清澈見底的水。

  心到了這種狀態,就可以觀照。

  禅行觀照

  觀照什麼呢?

  什麼都可以觀照。

  生活中的我,處于一個什麼角色,什麼位置,什麼狀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個鏡子一樣,把自己照得纖毫畢現。

  實際上,禅修便是讓你看自己看得更明白。看得明白,就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不會迷失,不會盲從,時刻處在正確的軌道上。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永在旅途的司機,禅修就是你方向盤旁邊的鏡子。

  再例如,你平時6分鍾跑2千米,通過鍛煉, 可以6分鍾跑3000米,但你要雄心勃勃6分鍾跑5000米,基本上沒有可能。所以當你要跑5000米的時候就想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你可能中途腳瘸了,可能暈倒,可能血脈贲張,心髒爆炸……有各種災難等著你。 前幾年股票好,大家一窩蜂去炒股,有人把積蓄拿出來,把房子抵押出去,還借貸別人的錢,孤注一擲。最後,所有的錢都打水漂,一無所有,從此生活在暗無天日之中,有人幹脆就自殺了。這是爲什麼?在炒股之前你就應該想到兩種可能,一種成功,一種失敗,爲什麼眼睛總盯著一個結果呢?這也是對自己的境遇缺乏清晰觀照的原因。

  幾年前,我還認識一個經商朋友,他提出一個宏偉口號:我要超越麥當勞!他雄心壯志,並且付諸實踐,當然,喊喊口號可以,真的要超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現在,他不僅沒有超越,還把自己的公司賣掉,賠了進去。爲什麼,大概也是缺少對自己清晰地觀照,沒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當下,沒有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角色。

  禅修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我們的觀照能力,但還不僅如此,它還能打開我們的智慧。一般人認爲聰明就是智慧,這個人做事快速一點,嘴巴麻利一點,腦子靈光一點,那算不上智慧,那是世智辯聰。真正的智慧,是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我們在這之前,有無量的生死,在這之後,也有無量的生死,這一期生命不過是無量生死中的一個聯結而已。站在這樣一種高度去審視,就仿佛人站在山頂上往下看,你會看到什麼,一切皆如螞蟻。什麼都不介于懷。你會爲螞蟻大一點事去計較嗎?——不值得,也很可笑。

  這麼去看的時候,一切皆坦然面對,自然悅納。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什麼事都以平常心待之,以出離心視之。你富有,不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你貧窮,也不會覺得自己卑微低賤,成功顯達,你不會春風得意,失敗困窘,也不會頹唐沈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圓月缺,花開花敗,雲卷雲舒,風來風去。因爲你明白,此生之所有,都是前世造下的因,結成今天這個果,今天種的因,又造成以後的果。生死輪回,因緣果報,這是自然之規律。當你明白了這道理,心就能安住當下,接納當下。

  常行觀照

  我們濮院,要打造一個5A級景區,把我們香海禅寺也包括進去了。那些人和我交流,他們認爲我一定有很多想法,其實,我的想法只有一個:就是什麼樣的動機促使我去做。到目前爲止,我做任何事,都不偏離這個根本原則。我心中時刻問自己:什麼是寺院?什麼是佛教?什麼是道場?我建這個寺院爲了什麼?我建這個道場,僅僅只是雄偉好看讓人贊歎呢,還是爲了服務更多人?當你明白道場真正的功能和意義之後,做任何事都不會迷失自己。有的人,發心可以,起初做事的時候還能一心一意,但是到後來,就像一股泉水,走著走著在沙漠中消失了。有句詩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如果我們做每件事時刻能保持本心,不改初心,那麼你獲得的成功,將是顛撲不破、源遠流長的。

  這也是觀照。

  人生在世,你每處于任何角色,有沒有問自己:我是誰,應該怎麼做?——你是公司的高管,應該怎麼做;你是公司的老板,應該怎樣規劃企業未來;你是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你是子女,又怎樣對待父母?每個人的角色隨時都在轉換,你是否轉換得很充分,很及時,很受用,你是否能真正演繹好自己的角色。你能把每個角色都做好,那就是“安其位,素其行”,這是人之根本。《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上無愧青天,下無愧衆生(一切人),——就進入了道。因爲“本立而道生”。你進入了道,做什麼都暢行無礙。

  在佛教裏,有個煩惱叫無明。無明來了,我們就在黑暗中。在黑暗中,便不知道自己的所在,所以會碰到許多危險,容易迷失掉自己。反過來講,你如果知道自己的位置,眼前時刻都是曆曆分明的狀態,便知道如何應對。故而禅修一個最大功能,就是讓我們活的明白。

  要想活的明白,就要提高覺照能力,想提高覺照能力,首先要讓自己的內心沈澱下來,這即是“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如果你的心時刻處于混亂,是渾濁不清的狀態,就不可能生發智慧。我們打坐的時候,不能玩手機,不能交頭接耳,不能東張西望,不能胡思亂想……這一系列不能,就是戒。只有守住這個戒,才能入定,有了定,即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處理現實中遇到的一切問題。

  讓心歸零

  佛教告訴我們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就是世界的本質。

  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所房子,是由木頭、鋼筋、水泥、人工,等各種因素組合而成,木頭不叫房子,鋼筋不叫房子,水泥不叫房子,人工也不叫房子,這一切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成爲房子。此即是它的因緣,一個房子要誕生,必須因緣具足才行。

  但是房子一旦誕生,也就從它建成這一天起,開始走向衰壞,再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總有一天,它會“四大分離”,分崩離析,再也不能住人,徹底消亡。從它建成那天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從出生的嬰兒,到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最後到死。所以,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就開始奔向死亡,這是他自然的規律,誰也阻止不了,出生,即決定了其死亡。

  我們的家庭也一樣,因緣到了大家聚集一起,因緣盡了,各自分散。一個單位,一個集體,無不如此。

  再看自然界,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嗎?也不是,它們和我們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過程,不過它們相對我們要時間久一些。

  再看河裏的水,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一直流,一直流,其實,此刻的水不是上一刻的水,它也不是下一刻的水。希臘的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眼前的燈光,它和水是一樣道理,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此刻的光不是上一刻的光,它在不斷變化、更新,每一刻的光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

  《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爲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生滅法。

  這就佛教最著名的理論,緣起性空的思想。

  人之所以有那麼多煩惱,乃因爲我們錯誤的解讀方式。我們思維方式錯了,把無常的東西看做永恒,你把生滅的東西看做長久,你把變化的東西看做固定,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名望,地位,金錢,權力,身體,情感,物質……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抓不住的,都是過眼雲煙,因爲每一樣東西都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但是人累劫形成的習氣熏染所致,每得到一樣東西,無不希望這個東西永遠爲他所有,以爲口袋裏裝著錢,就是自己的,以爲這個人和我結婚,就是我擁有,以爲子女是我創造的,天然地就要受我的控製和主宰,以爲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得到某些東西,他就以這種虛榮和占有之心,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擾,從而成爲世間輪回之因。

  佛教說,六道輪回淫爲首,叁界違反愛爲基,淫,就是身體的執著,愛,即是情感的執著。正因爲把這兩個最基本的東西放不下,所以形成了永劫不複的苦難。

  我們出家人修什麼?就是修這個。

  古代有個禅師,叫金碧峰,修行的功力很高,有很深的禅定。有一天,閻羅王說他陽壽已盡,派黑白無常把他抓回來。兩個小鬼轉一圈,找不到這個人的魂魄,覺得奇怪,就把土地公叫出來,問禅師哪裏去了。土地公說禅師入定了,所以找不到他。黑白無常說,你有什麼辦法讓他出來,我們抓到他?土地公想想說,我有一法,這個禅師平時什麼都不在乎,唯一喜歡一個缽,此缽是過去在皇宮中講課,皇帝賜給他的,翡翠做成,晶瑩剔透,美不勝收,所以每次到哪裏打坐都帶在身邊。現在只要敲敲他的缽,肯定出來。黑白無常如法而行,果然,一敲缽禅師就出來了,問誰動我的缽…

《禅修,就是一場裸奔運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