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就是一场裸奔运动

  禅修,就是一场裸奔运动

  贤宗法师于香海禅寺第74期感恩禅开示

  杜柯整理  

  欢迎大家来香海禅修,同时,也希望大家珍惜这次禅修。

  我们对禅可能了解不多,有人把禅当做打坐,认为打坐就是禅。其实,禅的含义是极其丰富而宽泛的。

  自从六祖慧能之后,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遍及一切领域,从艺术到思维,从琴棋书画到武术搏击,从日常生活到精神、哲学领域,从出世到入世,无不受着禅的思想精髓启发、润泽,和滋养。

  佛教中,禅宗是真正创立于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唐朝时曾盛极一时。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纷繁紧迫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近禅,亲近禅,企图揭开禅的神秘面纱。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不知道禅是什么。禅是什么呢?关于禅的定义有好多种,其实,从严格意义讲,禅是不能言说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佛教中,关于禅有个说法:专精思维,独一静处。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独处并且安静下来,让自己的思维集中一点。

  所以禅也叫静虑。

  禅经常和定联系在一起,俗称禅定。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简单地说,当你的心如明镜止水的状态,就是禅。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常不容易,宛如一杯清澈见底的水。

  心到了这种状态,就可以观照。

  禅行观照

  观照什么呢?

  什么都可以观照。

  生活中的我,处于一个什么角色,什么位置,什么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个镜子一样,把自己照得纤毫毕现。

  实际上,禅修便是让你看自己看得更明白。看得明白,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会迷失,不会盲从,时刻处在正确的轨道上。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永在旅途的司机,禅修就是你方向盘旁边的镜子。

  再例如,你平时6分钟跑2千米,通过锻炼, 可以6分钟跑3000米,但你要雄心勃勃6分钟跑5000米,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当你要跑5000米的时候就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你可能中途脚瘸了,可能晕倒,可能血脉贲张,心脏爆炸……有各种灾难等着你。 前几年股票好,大家一窝蜂去炒股,有人把积蓄拿出来,把房子抵押出去,还借贷别人的钱,孤注一掷。最后,所有的钱都打水漂,一无所有,从此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有人干脆就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在炒股之前你就应该想到两种可能,一种成功,一种失败,为什么眼睛总盯着一个结果呢?这也是对自己的境遇缺乏清晰观照的原因。

  几年前,我还认识一个经商朋友,他提出一个宏伟口号:我要超越麦当劳!他雄心壮志,并且付诸实践,当然,喊喊口号可以,真的要超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现在,他不仅没有超越,还把自己的公司卖掉,赔了进去。为什么,大概也是缺少对自己清晰地观照,没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当下,没有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角色。

  禅修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我们的观照能力,但还不仅如此,它还能打开我们的智慧。一般人认为聪明就是智慧,这个人做事快速一点,嘴巴麻利一点,脑子灵光一点,那算不上智慧,那是世智辩聪。真正的智慧,是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我们在这之前,有无量的生死,在这之后,也有无量的生死,这一期生命不过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联结而已。站在这样一种高度去审视,就仿佛人站在山顶上往下看,你会看到什么,一切皆如蚂蚁。什么都不介于怀。你会为蚂蚁大一点事去计较吗?——不值得,也很可笑。

  这么去看的时候,一切皆坦然面对,自然悦纳。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什么事都以平常心待之,以出离心视之。你富有,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贫穷,也不会觉得自己卑微低贱,成功显达,你不会春风得意,失败困窘,也不会颓唐沉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圆月缺,花开花败,云卷云舒,风来风去。因为你明白,此生之所有,都是前世造下的因,结成今天这个果,今天种的因,又造成以后的果。生死轮回,因缘果报,这是自然之规律。当你明白了这道理,心就能安住当下,接纳当下。

  常行观照

  我们濮院,要打造一个5A级景区,把我们香海禅寺也包括进去了。那些人和我交流,他们认为我一定有很多想法,其实,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我去做。到目前为止,我做任何事,都不偏离这个根本原则。我心中时刻问自己:什么是寺院?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场?我建这个寺院为了什么?我建这个道场,仅仅只是雄伟好看让人赞叹呢,还是为了服务更多人?当你明白道场真正的功能和意义之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迷失自己。有的人,发心可以,起初做事的时候还能一心一意,但是到后来,就像一股泉水,走着走着在沙漠中消失了。有句诗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我们做每件事时刻能保持本心,不改初心,那么你获得的成功,将是颠扑不破、源远流长的。

  这也是观照。

  人生在世,你每处于任何角色,有没有问自己:我是谁,应该怎么做?——你是公司的高管,应该怎么做;你是公司的老板,应该怎样规划企业未来;你是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你是子女,又怎样对待父母?每个人的角色随时都在转换,你是否转换得很充分,很及时,很受用,你是否能真正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你能把每个角色都做好,那就是“安其位,素其行”,这是人之根本。《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上无愧青天,下无愧众生(一切人),——就进入了道。因为“本立而道生”。你进入了道,做什么都畅行无碍。

  在佛教里,有个烦恼叫无明。无明来了,我们就在黑暗中。在黑暗中,便不知道自己的所在,所以会碰到许多危险,容易迷失掉自己。反过来讲,你如果知道自己的位置,眼前时刻都是历历分明的状态,便知道如何应对。故而禅修一个最大功能,就是让我们活的明白。

  要想活的明白,就要提高觉照能力,想提高觉照能力,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这即是“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如果你的心时刻处于混乱,是浑浊不清的状态,就不可能生发智慧。我们打坐的时候,不能玩手机,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胡思乱想……这一系列不能,就是戒。只有守住这个戒,才能入定,有了定,即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让心归零

  佛教告诉我们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就是世界的本质。

  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所房子,是由木头、钢筋、水泥、人工,等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木头不叫房子,钢筋不叫房子,水泥不叫房子,人工也不叫房子,这一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成为房子。此即是它的因缘,一个房子要诞生,必须因缘具足才行。

  但是房子一旦诞生,也就从它建成这一天起,开始走向衰坏,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总有一天,它会“四大分离”,分崩离析,再也不能住人,彻底消亡。从它建成那天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从出生的婴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后到死。所以,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奔向死亡,这是他自然的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出生,即决定了其死亡。

  我们的家庭也一样,因缘到了大家聚集一起,因缘尽了,各自分散。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无不如此。

  再看自然界,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吗?也不是,它们和我们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过程,不过它们相对我们要时间久一些。

  再看河里的水,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流,一直流,其实,此刻的水不是上一刻的水,它也不是下一刻的水。希腊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眼前的灯光,它和水是一样道理,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此刻的光不是上一刻的光,它在不断变化、更新,每一刻的光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生灭法。

  这就佛教最著名的理论,缘起性空的思想。

  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乃因为我们错误的解读方式。我们思维方式错了,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永恒,你把生灭的东西看做长久,你把变化的东西看做固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名望,地位,金钱,权力,身体,情感,物质……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抓不住的,都是过眼云烟,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但是人累劫形成的习气熏染所致,每得到一样东西,无不希望这个东西永远为他所有,以为口袋里装着钱,就是自己的,以为这个人和我结婚,就是我拥有,以为子女是我创造的,天然地就要受我的控制和主宰,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某些东西,他就以这种虚荣和占有之心,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扰,从而成为世间轮回之因。

  佛教说,六道轮回淫为首,三界违反爱为基,淫,就是身体的执着,爱,即是情感的执着。正因为把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放不下,所以形成了永劫不复的苦难。

  我们出家人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古代有个禅师,叫金碧峰,修行的功力很高,有很深的禅定。有一天,阎罗王说他阳寿已尽,派黑白无常把他抓回来。两个小鬼转一圈,找不到这个人的魂魄,觉得奇怪,就把土地公叫出来,问禅师哪里去了。土地公说禅师入定了,所以找不到他。黑白无常说,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出来,我们抓到他?土地公想想说,我有一法,这个禅师平时什么都不在乎,唯一喜欢一个钵,此钵是过去在皇宫中讲课,皇帝赐给他的,翡翠做成,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所以每次到哪里打坐都带在身边。现在只要敲敲他的钵,肯定出来。黑白无常如法而行,果然,一敲钵禅师就出来了,问谁动我的钵…

《禅修,就是一场裸奔运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