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黑白无常趁机用铁链锁住他,要押往阎王殿。禅师说请等一下,便把钵拿起,用力掷在石头上,摔个粉碎,然后对黑白无常说:容缓一刻,我有事去处理一下。进去后直接入定,入的是灭尽定。小鬼再来找他,到处找不到,去找钵,想起钵也没有了。此时,才听到禅师在虚空中吟了四句诗: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两个小鬼对他也没辙了。
由此可见,如果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挂碍,就无法做到真正解脱。
放不下欲望,就容易为外物所缚;放不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就会拖累自己前行的脚步。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师父,我很焦虑,很担心,天天睡不着觉,怎么办?我说你担心什么?你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存折,有多少财物,把这些统统捐到庙里,我保证你能睡得着觉。这不是玩笑话,真是这样。你对那些东西放不下,就是太在意它们,所以睡不着。我盖这么大房子,做这么多事,从来没有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是我的,我不过是临时住在这里,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就走了,一切随顺因缘。我临时在这里,临时负责这个事,甚至我整个人生,都是临时的,它本来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是刹那间的一个闪现,我何必念念不忘,执着不放呢?
佛法讲,一个人要做到究竟圆满的解脱,必须把世间的一切挂碍全部放下。修行,就是要破除这些,换句话说,你只有成“一丝不挂”的状态,以完全的“赤子”之身去“裸奔”,才能真正获得如风的自由。否则,便会为沉重的“肉身”所累。
因此,我们要破除各种各样“相”上的东西。大家经常放不下什么?权力,名望,金钱,情感……财色名食睡,样样都要。
《四十二章经》说,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是个非常高的境界,不是凡夫可以理解,以我出家多年的心得,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一天,一个客人到我们大殿祈福的时候问,师父,你站在我们中间,此时此刻想什么?我想说,我此时此刻什么也没想,但什么都想了。这么说他肯定更加不明白,以为我在玩文字,其实我想的就是无念无修无住无证。你想,人间的一切都是空花雪月,转瞬即逝,所以我们要无为,但我们又不能什么都不做,所以要有为,此有为又不同于一般的有为,而是在无为的基础上有为,——通俗地说,就是以出世之心入世。
正因如此,我的心没有恐惧,没有担忧。不忧不惧,心无挂碍。
当你生起一种豁然和超脱之心,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从容自在,不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你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同眼光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当别人赞叹你,当别人跪在你面前顶礼膜拜,当别人用掌声和鲜活包围你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心态?当别人不理解你,骂你,毁谤你,打你,陷害你,唾弃你的时候,你又是一种什么心态?面对这些,你都能做到心境平和,永保如一吗?
禅修,是时刻来观照我们的内心,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就去参什么。
我经常想,如果我是汶川大地震的一员,我的父母家人都不在了,就我孤零零一个人活着,怎么办?我每次开车上高速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突然遭遇车祸了,把手脚都锯掉,从今以后像易拉罐一样活着,该怎么面对?我还想,如果我的父母都生病走掉了,我能不能接受?如果我的眼睛忽然间瞎了,我还有勇气像现在一样生活吗?再比如,如果我不在香海禅寺,不当这个住持了,以前每人见到我都很恭敬、很赞同,现在都爱理不理,甚至有人说我是垃圾,向我吐口水,我能接受吗?或者我像莲池大师一样,被人关到监狱几十年,有冤喊不出来怎么办?如果我明天检查得了癌症,下个月就要死掉,又怎么办?……
把这些全部都想一遍,把这些全部都能面对的时候,人生还有什么可怕的?如果不能面对,那是什么使我不能面对?
法国有个总统,他得了癌症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太太去周游世界。玩了几个月后把自己关到城堡里,然后坦然面对死亡。我觉得这个人很有勇气,敢于直面生死,敢于挑战。当一个人连生死都敢挑战的时候,再没有什么可以打击到他,他就能活得从容自在,优雅洒脱。
佛法的智慧是要求我们站在这样一种高度上来检阅世间,检阅你的心。当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你的眼光、胸襟和力量就超出常人。当你超出常人,做什么都很容易,要权得权,要利得利,因为,即使你要权但不执着于权,即使要利也不执着于利;反之,我们就被死死套住,牢牢绑缚,我们就在那狭小的境域里徘徊,挣扎,走不出来。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内心归于零点, 才会承载起无量多的东西,正如你的心是一个“0”,它是无限小,但在前面自由添加任意数字,它可以无限大。
上求下化
众生学习最好的榜样,就是菩萨。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追求究竟圆满的解脱;下化众生,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别人,度别人,为人民服务。一个是为自己,一个为别人,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你帮助别人越多,自己会获益越大,这亦是布施的力量。你帮助别人解脱了自己就成佛了,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成全了你自己。
一滴水怎样才不至干涸呢?只有放进大海去,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融入大众,融入这个世界,融入天地大道。
有的作家写书,绞尽脑汁写些奇形怪状的事情,极尽夸张和想象,这并不一定上乘,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深入人性,了解人的潜在需求,符合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能长久。所以与其坐在那里搜肠刮肚,还不如去深入群众。
做企业也一样,你能够利益到每一个和你结缘的人,你的员工在这里可以养家糊口,可以丰衣足食,你的客户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付出、交易,物有所值,消费你产品的人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你的国家,可以因为你纳税而繁荣富强……这些,都是你自身的价值所在。你利益的人越多、布施的越多、成就别人的越多,自身的价值就越能体现出来。
“敬天爱人,厚德载物”。对天地充满敬畏,对万物充满爱。儒家讲“修齐治平”,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教人要真正遵循天地大道,去完成自己成全别人,不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不能违背这样的思想去行事。
去年,我在上海参加几个理事长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讨论“爱心联盟”以后怎么走。“爱心联盟”是个慈善机构,他们每人出5万、10万凑在一起,请几个老师,给大家做培训。前段时间成了一个导师班,每人收十万块钱, 去马尔代夫等各个地方考察,我也去给他们讲课。结果一圈下来钱都花完了,底下员工就抱怨,我们这么累,才拿这点钱。但如果把经费再增加,就和外面的培训没有区别了,这又违背了他们的初衷。后来我讲,你们都是一些大企业,每年把纯利润的百分之五或多一点拿出来,你反正要做慈善,就把钱全部放到“爱心联盟”来,老师,就是纯粹的老师,你们,就纯粹去赚钱,培训,就是一个纯粹的培训,各人都安住自己的角色,这样做会更好。
后来他们就是按这个方案办的。
我也经常被别人邀请,去参加一些诸如公司“头脑风暴”之类的聚会,让我出谋划策。不是因为我有多高智慧,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出家人。我是出家人,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我们眼里,只有生死是大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得出的结果就背道而驰;倘若我们换个思维,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自己本来的目标也许就实现了。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不是吗?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禅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一生去参透,去体悟!
生活,就是禅修最好的道场。不是离世索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才叫修行,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接人待物、言行举止,都是禅修场。禅,就在生活中。
《禅修,就是一场裸奔运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