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善地,心善淵

  居善地,心善淵

  香海禅寺第76期感恩禅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回到原點

  至于什麼是修行、什麼是打坐,大家在這幾天,只是得到一個初步的體會。在這幾天裏,最主要是把我們散亂的心收回來,把紛繁的妄念趕出去。手機上交,電腦不碰,各種聯系一一斬斷,面對的是一片空白,以此來感受禅。當一切都沒有幹擾的時候,你的心便會接受當下,打坐、經行、出坡、吃飯、洗碗、睡覺,能各素其位,各得其所。此時,你面對外物的感受,一定和平時有所不同。

  其實,不是外物改變了,而是我們的心變了。佛法的思想之于修行有一個精髓:如何改造我們的心。因爲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心改變了,世界就跟著改變。

  許多人也想改變這個世界,想改變自己的工作,改變自己的收入,改變自己的人際關系……最終卻很難有所突破,爲什麼?因爲他們固有的思維方式限製了自己,因爲他們的心沒有改變。心是一切的原點,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回到原點上來。

  以心爲官

  歸根結底,造成人錯誤知見的原因,乃在于我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自己,首先包括這個身體。人總是本能地認爲,這個身體是自己的,其實,身體只是我們靈魂寄居的場所,是暫居的房子而已。有一天,房子不可避免壞了,我們必須再換一間。但長期以來大家錯誤地認爲,這個房子是我的,甚至這個房子就是我本身,故而,佛教中的“我執”由此産生。我們執著于這個身體,執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帶來的一切信息反饋,五欲六塵跟著來了。妄想,分別,執著,在進行精密龐雜地計算、斟酌、選擇,從而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擾。

  由此可知,心迷失的根源在于人的身體,是身體固有的“系統機製”造就了人的困惑,所以要把心解放出來,就必須打破這個“循環機製”。怎麼打破呢?——身體暫時不能去掉,還是只有從心開始,真正地,改造我們的心。使心不受感官意識的幹擾,獨立于自己的選擇和覺知。

  十一個善心所

  佛教中有個唯識宗,講到十一個善心所,就是改造心的正確方法,它們分別是: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很明顯,對于這十一個條目,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用心去真正參悟它,並落實在行動中,才會受益。

  先看第一個,信。

  信,就是相信。其實,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信的基礎上,無信不立,你不相信它,對它抱著巨大的懷疑,就入不了門。因爲你的身心沒有合一,勢必不能感應道交,達不到天人合一的狀態,那麼,這種信,一定是僞信。僞信是自欺欺人的行爲,毫無用處。

  《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阿含經》又說,信根成就,即爲慧根。可見“信”是進入修行法門的根本,爲一切善根的基礎,失去了“信”,便如高樓失基,釜底抽薪。

  淨土宗被稱爲念佛法門,只要念得好,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它成就的途徑是:信願行。信,也是放在第一位。你相信它,有到極樂世界去的願望,並且切實踐行去念佛,才可以去。至于最後到底能不能去,不在于你念佛的功力是否深湛,是否一心不亂,而是“真信切願”——就是你真的相信它,並且急切地想去。達到這一點,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加持,親身接應。因此,其前提也是信。

  有人問我,念佛是坐著念、跪著念,還是躺著念好?我說一般坐著就可以,當然最好是跪著,這表示恭敬。但有人身體太差,躺著念也可以。但關鍵是你的心,如果你心裏沒有阿彌陀佛,不相信他,對他沒有恭敬,你跪著念也沒有效果。

  同樣,作爲學生,如果對老師講的東西持有懷疑,心中的真信沒有産生,肯定收獲不大。“相信”會産生巨大的能量,古人說,誠則明也,明則誠也。誠,也包含了信,沒有信哪來的誠?《中庸》說“至誠如神”,“至誠”有無比神奇的力量,甚至可以預蔔凶吉,預知前事。在宗教中,更是如此。

  第二個,慚,第叁個愧。我們常把兩個字連在一起,其實佛教中慚跟愧是不同的。慚就是自己的學問、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品質,還達不到圓滿,所以能時時自我反省、自我審視、自我激勵,這一種心理叫慚。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常懷“慚”心呢?——我的品質還不夠完善,我的學業還不夠精進,我的工作還不夠努力……我們打坐的時候,是否能常常反省自己?修行,就是時刻反省自己,這個禅宗中叫觀照,也叫覺知。一個好的修行者,他的覺知能力會很強。

  最好的修行狀態是什麼?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就是你的內外是一致的,和諧的,輕安的,喜樂的,你的心不會與你的人過不去,不會鬧矛盾;天人合一就是你的人,和大自然,和宇宙是統一的,和諧的,相應的,不是矛盾的、背離的狀態。

  那麼什麼是愧?愧是有違于世間道德的一些行爲。人和低級動物區別之一是人有道德感。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而是飛禽走獸。所以人要時時反省自己,所作所爲有沒有違反道德,什麼時候可以同流合汙,什麼時候要有所堅持,什麼時候隨波而不逐流……從而學會製約自己和改變自己,這是人所以爲人高尚的一面。

  我們做人,既要慚,又要愧,常抱慚愧之心,所以有個高僧大德自稱“常慚愧僧”,他就是印光大師。這麼做,一方面揚長,一方面避短,能很快進入善境。

  佛法有兩翼 ,一爲智慧,一爲慈悲。用智慧引導慈悲,用慈悲貫徹智慧。有了慈悲,可以長久地行善;有了智慧,可以更好地行善。

  當人迷失的時候,一定是智慧不夠。智慧是一盞燈,沒有燈,人便在黑暗中摸索,跌跌撞撞,東奔西突。佛法中,智慧非常重要,它叫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是出世間智慧,不是世間的小聰明。

  佛教中認爲,人要成就無上佛道,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時間。之所以要這麼長時間,因爲人容易退轉。今天前進, 明天後退,這一生進步,下一生退步,總是反反複複。由此可見,修行是多麼不容易。

  我們吃飯時放的那個光碟,我聽了整整六年,還是覺得不夠,覺得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這就要求大家聽著它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在我們寺院,不僅吃飯前要念經,吃飯時聽箴言,去散步,可以看到牌子上寫的哲語,甚至上廁所,都可以看到各種警句。爲什麼要這樣呢,目的還是觀照,時刻把我們迷失的靈魂拉回原點,你走偏了,拉回來,再走偏了,再拉回來,這樣就會不斷處在正確的位置上。此種氛圍,此種磁場,此種環境,乃是一種淨化,一種洗禮,一種熏陶,天長日久,不知不覺你就脫胎換骨了。

  第四個無貪。

  貪嗔癡是人叁大根本巨毒,而“貪”字居首,所以是毒中之毒,既然這麼毒,要去掉當然不容易,但如果不去掉,保留在體內,對人的贻害無窮無盡。

  貪是人的本性,你看吃飯,好吃了,吃第一碗,還想吃第二碗,吃第二碗,還想吃第叁碗,這時候他的胃其實已經飽和,他還渾然不知,或控製不住自己,沈溺于色香味蕾的刺激中,很多人胃就是這麼吃壞的。還有人自己吃變型了,原本苗條的身體變得臃腫不堪,走幾步路累得氣喘籲籲,如果讓他跑步,比上刑場還難,爲什麼,你說他相當于自己掂幾百斤東西搞移物運動,這能輕松嗎?別以爲他喜歡這樣,很多人是控製不住自己,去看那些胖子,十有八九都是自製力差、貪圖享受的人。如果他自製力強,不說吃那麼多,就是胖了,也能鍛煉讓自己痩下來。

  從吃飯到穿衣到住房到出行,衣食住行無不如此。有人衣服太多,整整一個房間用來裝衣服,但煩惱的是每天起來不知道穿哪件好,有時要出席一個聚會,更是頗費躊躇,穿什麼上衣,什麼褲子,搭配什麼鞋,冬天還要戴帽子,圍圍巾,因爲每一樣可供選擇的余地太多了,反而眼花缭亂,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在穿衣鏡前一試幾個小時不能決定。

  “多則惑”,這種因選擇太多而造成的痛苦,是真實地存在于現代人身上。我自己,就沒有這樣的痛苦,我就一件衣服,每天在它身上花費的精力是幾秒鍾,只要拿起來不穿反就行了,我沒有斟酌,沒有比較,沒有糾結。因爲簡單,所以快樂。

  實際上,生活越簡單,你的幸福指數就越增加。我見過練瑜伽的人,層次越高,生活也越簡單,你看他們買些青菜,在開水裏泡泡,放一兩個鹽巴,吃起來很香,他不會追求味道激烈大麻大辣的東西。穿衣服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買一個毛毯,中間挖一個洞,往身上一套,腋下一縫,就是衣服,不必去找裁縫做。這是追求一種很寬松很簡單很自在的狀態,你看那西藏的喇嘛,穿的衣服就是一塊布,這麼裹著身體,一纏就行了。

  房子更不必說,現在是“囤房時代”,很多人只要有錢就投資到房子上。有一次,一個老板帶我到他的房子去住宿,他開著車繞來繞去竟然找不到自己的房子,爲什麼,他買的房子太多了,城市的東南西北都有,今天有事在東面,就住東面的房子,明天在西面,就住西面的房子,有的房子把它賣掉,又不斷新買,有的又是新裝修,所以他暈了頭,在黑夜裏暈頭轉向。如果他就是一套房子,天天往返,就是閉上眼睛也能回到家吧。

  行呢,也是如此,當初人類發明動力汽車,是一個進步,可以代替馬車,增加速度,提高做事效率,可現在滿大街都是甲蟲一樣的汽車,有時候一堵兩叁個小時,如果你有急事,把你急的眼冒金星也沒轍,有時候你會覺得,就這麼遠路,我不坐車就是走路也早到了,所以有車反而限製了速度。其次,汽車造成的車禍、汙染就不用說了。更重要的是,現在,坐騎也成爲人們攀比的工具,成爲炫富鬥富的活名片,極大地激發了人的貪婪心。

  人,只有不受自己欲望的驅使,才能活得自在快樂,否則,將陷在無知無盡的索求中,精疲力盡,不能自拔。“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對物…

《居善地,心善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