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居善地,心善渊

  居善地,心善渊

  香海禅寺第76期感恩禅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回到原点

  至于什么是修行、什么是打坐,大家在这几天,只是得到一个初步的体会。在这几天里,最主要是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把纷繁的妄念赶出去。手机上交,电脑不碰,各种联系一一斩断,面对的是一片空白,以此来感受禅。当一切都没有干扰的时候,你的心便会接受当下,打坐、经行、出坡、吃饭、洗碗、睡觉,能各素其位,各得其所。此时,你面对外物的感受,一定和平时有所不同。

  其实,不是外物改变了,而是我们的心变了。佛法的思想之于修行有一个精髓:如何改造我们的心。因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心改变了,世界就跟着改变。

  许多人也想改变这个世界,想改变自己的工作,改变自己的收入,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最终却很难有所突破,为什么?因为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因为他们的心没有改变。心是一切的原点,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原点上来。

  以心为官

  归根结底,造成人错误知见的原因,乃在于我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首先包括这个身体。人总是本能地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其实,身体只是我们灵魂寄居的场所,是暂居的房子而已。有一天,房子不可避免坏了,我们必须再换一间。但长期以来大家错误地认为,这个房子是我的,甚至这个房子就是我本身,故而,佛教中的“我执”由此产生。我们执着于这个身体,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一切信息反馈,五欲六尘跟着来了。妄想,分别,执着,在进行精密庞杂地计算、斟酌、选择,从而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扰。

  由此可知,心迷失的根源在于人的身体,是身体固有的“系统机制”造就了人的困惑,所以要把心解放出来,就必须打破这个“循环机制”。怎么打破呢?——身体暂时不能去掉,还是只有从心开始,真正地,改造我们的心。使心不受感官意识的干扰,独立于自己的选择和觉知。

  十一个善心所

  佛教中有个唯识宗,讲到十一个善心所,就是改造心的正确方法,它们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很明显,对于这十一个条目,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用心去真正参悟它,并落实在行动中,才会受益。

  先看第一个,信。

  信,就是相信。其实,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无信不立,你不相信它,对它抱着巨大的怀疑,就入不了门。因为你的身心没有合一,势必不能感应道交,达不到天人合一的状态,那么,这种信,一定是伪信。伪信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毫无用处。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阿含经》又说,信根成就,即为慧根。可见“信”是进入修行法门的根本,为一切善根的基础,失去了“信”,便如高楼失基,釜底抽薪。

  净土宗被称为念佛法门,只要念得好,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它成就的途径是:信愿行。信,也是放在第一位。你相信它,有到极乐世界去的愿望,并且切实践行去念佛,才可以去。至于最后到底能不能去,不在于你念佛的功力是否深湛,是否一心不乱,而是“真信切愿”——就是你真的相信它,并且急切地想去。达到这一点,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加持,亲身接应。因此,其前提也是信。

  有人问我,念佛是坐着念、跪着念,还是躺着念好?我说一般坐着就可以,当然最好是跪着,这表示恭敬。但有人身体太差,躺着念也可以。但关键是你的心,如果你心里没有阿弥陀佛,不相信他,对他没有恭敬,你跪着念也没有效果。

  同样,作为学生,如果对老师讲的东西持有怀疑,心中的真信没有产生,肯定收获不大。“相信”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古人说,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也包含了信,没有信哪来的诚?《中庸》说“至诚如神”,“至诚”有无比神奇的力量,甚至可以预卜凶吉,预知前事。在宗教中,更是如此。

  第二个,惭,第三个愧。我们常把两个字连在一起,其实佛教中惭跟愧是不同的。惭就是自己的学问、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品质,还达不到圆满,所以能时时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激励,这一种心理叫惭。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常怀“惭”心呢?——我的品质还不够完善,我的学业还不够精进,我的工作还不够努力……我们打坐的时候,是否能常常反省自己?修行,就是时刻反省自己,这个禅宗中叫观照,也叫觉知。一个好的修行者,他的觉知能力会很强。

  最好的修行状态是什么?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就是你的内外是一致的,和谐的,轻安的,喜乐的,你的心不会与你的人过不去,不会闹矛盾;天人合一就是你的人,和大自然,和宇宙是统一的,和谐的,相应的,不是矛盾的、背离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愧?愧是有违于世间道德的一些行为。人和低级动物区别之一是人有道德感。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而是飞禽走兽。所以人要时时反省自己,所作所为有没有违反道德,什么时候可以同流合污,什么时候要有所坚持,什么时候随波而不逐流……从而学会制约自己和改变自己,这是人所以为人高尚的一面。

  我们做人,既要惭,又要愧,常抱惭愧之心,所以有个高僧大德自称“常惭愧僧”,他就是印光大师。这么做,一方面扬长,一方面避短,能很快进入善境。

  佛法有两翼 ,一为智慧,一为慈悲。用智慧引导慈悲,用慈悲贯彻智慧。有了慈悲,可以长久地行善;有了智慧,可以更好地行善。

  当人迷失的时候,一定是智慧不够。智慧是一盏灯,没有灯,人便在黑暗中摸索,跌跌撞撞,东奔西突。佛法中,智慧非常重要,它叫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是出世间智慧,不是世间的小聪明。

  佛教中认为,人要成就无上佛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之所以要这么长时间,因为人容易退转。今天前进, 明天后退,这一生进步,下一生退步,总是反反复复。由此可见,修行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吃饭时放的那个光碟,我听了整整六年,还是觉得不够,觉得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这就要求大家听着它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在我们寺院,不仅吃饭前要念经,吃饭时听箴言,去散步,可以看到牌子上写的哲语,甚至上厕所,都可以看到各种警句。为什么要这样呢,目的还是观照,时刻把我们迷失的灵魂拉回原点,你走偏了,拉回来,再走偏了,再拉回来,这样就会不断处在正确的位置上。此种氛围,此种磁场,此种环境,乃是一种净化,一种洗礼,一种熏陶,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你就脱胎换骨了。

  第四个无贪。

  贪嗔痴是人三大根本巨毒,而“贪”字居首,所以是毒中之毒,既然这么毒,要去掉当然不容易,但如果不去掉,保留在体内,对人的贻害无穷无尽。

  贪是人的本性,你看吃饭,好吃了,吃第一碗,还想吃第二碗,吃第二碗,还想吃第三碗,这时候他的胃其实已经饱和,他还浑然不知,或控制不住自己,沉溺于色香味蕾的刺激中,很多人胃就是这么吃坏的。还有人自己吃变型了,原本苗条的身体变得臃肿不堪,走几步路累得气喘吁吁,如果让他跑步,比上刑场还难,为什么,你说他相当于自己掂几百斤东西搞移物运动,这能轻松吗?别以为他喜欢这样,很多人是控制不住自己,去看那些胖子,十有八九都是自制力差、贪图享受的人。如果他自制力强,不说吃那么多,就是胖了,也能锻炼让自己痩下来。

  从吃饭到穿衣到住房到出行,衣食住行无不如此。有人衣服太多,整整一个房间用来装衣服,但烦恼的是每天起来不知道穿哪件好,有时要出席一个聚会,更是颇费踌躇,穿什么上衣,什么裤子,搭配什么鞋,冬天还要戴帽子,围围巾,因为每一样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多了,反而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在穿衣镜前一试几个小时不能决定。

  “多则惑”,这种因选择太多而造成的痛苦,是真实地存在于现代人身上。我自己,就没有这样的痛苦,我就一件衣服,每天在它身上花费的精力是几秒钟,只要拿起来不穿反就行了,我没有斟酌,没有比较,没有纠结。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实际上,生活越简单,你的幸福指数就越增加。我见过练瑜伽的人,层次越高,生活也越简单,你看他们买些青菜,在开水里泡泡,放一两个盐巴,吃起来很香,他不会追求味道激烈大麻大辣的东西。穿衣服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买一个毛毯,中间挖一个洞,往身上一套,腋下一缝,就是衣服,不必去找裁缝做。这是追求一种很宽松很简单很自在的状态,你看那西藏的喇嘛,穿的衣服就是一块布,这么裹着身体,一缠就行了。

  房子更不必说,现在是“囤房时代”,很多人只要有钱就投资到房子上。有一次,一个老板带我到他的房子去住宿,他开着车绕来绕去竟然找不到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他买的房子太多了,城市的东南西北都有,今天有事在东面,就住东面的房子,明天在西面,就住西面的房子,有的房子把它卖掉,又不断新买,有的又是新装修,所以他晕了头,在黑夜里晕头转向。如果他就是一套房子,天天往返,就是闭上眼睛也能回到家吧。

  行呢,也是如此,当初人类发明动力汽车,是一个进步,可以代替马车,增加速度,提高做事效率,可现在满大街都是甲虫一样的汽车,有时候一堵两三个小时,如果你有急事,把你急的眼冒金星也没辙,有时候你会觉得,就这么远路,我不坐车就是走路也早到了,所以有车反而限制了速度。其次,汽车造成的车祸、污染就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坐骑也成为人们攀比的工具,成为炫富斗富的活名片,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贪婪心。

  人,只有不受自己欲望的驱使,才能活得自在快乐,否则,将陷在无知无尽的索求中,精疲力尽,不能自拔。“得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对物…

《居善地,心善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