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的東西有所克製,一定是正確的養生之道,“求醫藥不如養性情”,當你的心情不好、心態不好,擁有再多的錢財,也沒有用。有一天你得了癌症,花盡所有財富,都換不回生命的時候,此時你才明白,什麼是身外之物。
下面這首詩,就是解讀人生最好的注腳,可是,有幾個人能真正看破呢?
人生在世屈指算,難活叁萬六千天,今夜脫鞋放一晚,不定明天穿不穿。須知蓋世金銀寶,借你看管幾十年,大廈千間難盡占,夜眠只用八尺寬。任你積米有千石,每日能食幾多餐,任你衣服有千件,每日何曾件件穿……
無嗔。
嗔是生氣、怨恨。無嗔的人心境就是平和的,甯靜的。所以那些得高血壓的人往往愛生氣。嗔恨是下地獄的因,嗔恨心嚴重,動辄懷恨在心的人,死後神識自然墮地獄,地獄就是他的業力所轉,因爲地獄的嗔火和他相應。
如果一個人活著時動辄生氣,暴跳如雷,就同身在地獄一樣,接受地獄的煎熬,是謂“活地獄”,沒必要等死了後才體會。嗔恨心重的人,面目一般都獰惡可怕,起碼也缺乏和善的氣息,這是境隨心轉、相由心生的原理。所以有人說四十歲前的面貌是父母給的,四十歲後是自己修來的。因爲四十歲以前遺傳還占很大一部分作用,而四十歲後,你已經在塵世活了四十年,你的心力作用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面貌。爲什麼有的人給我們感覺很舒服,很和善,如沐春風;而有的人一見面就不想多接觸,想趕快離開他呢?就是因爲每個人的心力、念力帶著不同的磁場。
下一個,無癡。
癡,愚癡,我們前面說貪嗔癡叁巨毒,它爲第叁個。你們看《西遊記》很有意思,隨著唐僧去取經的叁個徒弟,就代表了這叁類:孫悟空主要的毛病是嗔恨,代表嗔,豬八戒主要毛病是貪婪,代表貪,沙僧,就代表愚癡。
愚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智慧,爲什麼缺少智慧,因爲對事物不能真正地理解。佛教裏的智慧叫般若,就是般若實相,也是我們說的無上智慧。何謂般若實相?——宇宙人生的本相。什麼是本相?——《心經》裏說的明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話有些深奧。《金剛經》裏還有句簡單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了解這個就是針對愚癡最好的解藥,如果愚癡是一個碩大無朋的氣球,它就是細而尖的一根針,輕輕一刺,氣就泄了。既然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常流不住、短暫生滅的,何必執著呢?你戀愛失敗,生意倒閉,官場失利,學業受阻,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窮、通、壽、夭,無不出于自然,都是一個過程,很快就過去了,何必執迷不悟,沈浸于此呢?
《心經》最後說,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就是說,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速速到彼岸去,獲得徹底解脫。從這裏看出,我們要到彼岸去,靠什麼?靠大智慧。大智慧就是船,所以佛法就是船,它的目的是帶我們到彼岸去,目的是要我們因指見月,不要把指頭當做月亮本身,所以到彼岸後就把船放下了,不是還背在身上。同樣,現在有人執著于佛法,這種執著是把工具當做目的,會對修行構成障礙,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我們說放下,就是要你把“放下”也放下。
精進。
當我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法,就要努力去做,去實行。比如打坐,在這裏學到方法後,回去每天堅持,就叫精進。如果你叁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是懈怠。
當然了,精進一定是正向的,在“八正道”中叫正精進。即,你努力的方向一定是對的,方向錯了,南轅北轍,再努力也沒用。
有人問我把香海禅寺怎麼建起來的,我說沒有任何技巧,就是堅持,不斷堅持。大家想不到,我們最初辦禅修班時沒有人,報名的就叁五個,怎麼辦?我們不能因爲人少不做,照常講課,然後影響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現在報名得提前兩個月,不然就報不進來了。爲什麼有這麼大變化,還是因爲堅持。我們一直堅持了6年,我不敢說目前香海的禅修在全國第一,但起碼不會排在五名之外。
實際上,做任何事要想成功,一個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堅持。其實這個也不是技巧,而是做事的基本常識,但因爲人往往忽略了、做不到,所以又成了技巧。你想把病治好,想把身體鍛煉好,想升學,想賺大錢,想出人頭地……都要堅持。只要你認定方向是正確的,就一直堅持下去。我們念佛也一樣,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你一念阿彌陀佛就來接應了,那樣的話其他法門也不要了,大家都念佛就行。淨土宗修行的時候有“百萬佛號閉關”的方法,就是關起門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念佛,念的多了,就一心不亂,和佛菩薩感應道交,他便知道你的願望和誠心了。
堅持,不一定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但要達到想要的結果,一定離不開堅持。
輕安。
我們打坐,達到一個基本目的就是輕安,身心輕松,安逸。剛開始你可能沒法達到,心思散亂,身體僵硬。有的人開始腿盤不上去,就死命掰,完全沒有必要,這是因爲你還沒有達到輕安,當心輕安了,身體自然變柔軟,那時候盤上去就水到渠成。
釋迦摩尼佛有次見到他一個弟子,修行非常痛苦,就問他以前是做什麼的,弟子說彈琴。佛問,如果琴弦太松了,能彈出聲音嗎?他說不能。又問,如果琴弦太緊,可以發出聲音嗎,回答說,聲音太尖銳。所以彈琴是在琴弦不松不緊正合適的時候,才能發出各種美妙聲音。修道之人也是如此。
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精進也有個尺寸,過了,就是苦行。從苦行變成苦刑,再變成酷刑,就不好了。
我年輕的時候,在一個寺院裏參加生産勞動,掙工分,我有個師兄,他是寺院生産隊副隊長,比我大十歲,很精進。白天幹活,晚上夜不倒單,還拜《華嚴經》,一字一拜,一拜一個通宵,結果呢,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時間一久就不行了,最後還神經錯亂,一天到晚在山上亂跑。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講究中道,儒家講就是中庸,中庸現在成了一個貶義詞,其實是一個誤會。
說到輕安,便是修行要達到的境界。倘若你修了很久,身心還不能輕安,一定是功夫沒得力。
在生活中,處處做到身心輕安,即是修行。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倘若上班的每個員工,都很愉快很輕松,大家就生機勃發,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倘若大家都心情沈重,死氣沈沈,不可能有鮮活的創造力,因爲外在的約束僵化了你的頭腦。當人在創造的時候,一定是處于高度自由高度輕松的狀態,所以那些做得好的企業,他們的企業文化,一定有輕松活潑的因子在裏面。
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不懈怠。不懈怠,就是有節製地去做事。
禅修最大一個好處是形成覺察力。覺察便是觀照,觀照最高的境界是,時刻明白自己當下的狀態,那種覺性萬變不離其宗,仿佛風筝上的一根線,任你飛到哪裏都可以掌控,可以拉回來。比如,當你怒火中燒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當你心花怒放的時候,又是什麼樣?這兩種時候就是兩股大風,把你刮到九霄雲外,是不是那根線就斷了呢?而人生中,不僅有這兩股風,而是有八股風,——簡稱“八風”,——你是不是達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呢?
如果沒有,就要好好修行,就要精進,不懈怠,不放逸自己。有人想,修行反正是一輩子的事,是多生多劫的事,我何必在意這一時一地呢?這麼想永遠成就不了,因爲任何一生一世也都是一時一地組成的,累生累劫也是無數個當下造成的,今天修一點,就進步一點,日累月積,便大有長進。今生修的好,即便沒有解脫,也是下一生的基礎,所以在修行路上,沒有無用功可言,也沒有捷徑可走。
行舍。
行,是修行;舍,是舍棄。通過修行,能夠正確地取舍。例如我們每人都擁有24小時,你是怎麼取舍、怎麼規劃時間的?若每天玩微信、看電視、搓麻將、上網聊天,那你用來幹正事的時間就很少,幹正事的時間少, 一般不會有成績。要想做一番事業,就必須重新規劃時間,有所取舍。
通過修行,我們有所選擇,有所節製;反過來說,你有所選擇,有所節製,就是修行。
最後一個,不害。
不做有害于別人的事。
實際上,不做有害別人的事是更好地保護自己,當你害了別人,最終就害了自己。你犯了法,會受到懲罰,你違了紀,會受到批評或處罰,你做了昧良心的事,也逃不過因果。
人生在世,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古人雲: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是同一意思。要分清善惡,戒惡揚善,防心離過。“何謂善人?無損于世者,謂之善人;何謂惡人?有害于世者,謂之惡人。”這就是善惡的分界線。
一個無害的內心,一定來自一顆慈悲的心。而慈悲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做引導,此即爲“悲智雙運”,是做事最圓滿的境界。
佛法不是點綴
唯識宗講的這十一個善心所,爲我們平常修行時刻需要觀照的,你可以把某些字寫下來挂在牆上,或者刻在桌面上,成爲你的座右銘,時時看著。我就把六祖慧能臨終前說的偈子,寫下來挂在床的對面,每天我眼睛一睜就能看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我還喜歡吃飯時念的一句話: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于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蓮花早晨開了,晚上就合起來,如果哪一天不能合起來,這個蓮花就要落了。富貴的人就和這蓮花一樣,如果不能有所收斂,有所克製,這個家族就要衰敗了。地上的草,春天煥發生機,到冬天便枯萎,枯萎到盡頭,春天又開始生發。一個窮困的人,有振興的志向,和這草一樣,窮困到了盡頭,也會發達起來。
此即是宇宙運行的法則。無論是人,還是自然,都只能順應這個法則,不能改變它。
最後,提醒一句,我們修行是爲了什麼呢?——爲了改變自己。不是爲了給別人看的,千萬不要把佛法當做一種裝飾品,一種點綴,那是在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有句話說,“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就是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爲了提高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爲了給別人看。我們千萬別犯這樣的毛病,要切實躬行。
《居善地,心善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