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念”修行,福至心靈

  “十念”修行,福至心靈

  賢宗法師于大商彙産業地産與金融總裁研修班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這節課,我給大家講講十念修行,——通過十種方法來觀照、攝受我們的身心,以達到超脫乃至解脫的目的,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和人生境界,趣佛菩提,入佛智慧。這十念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止觀、念身、念死。

  念佛

  第一個念佛。

  念的目的,是不斷自我提示,自我觀照。俗話講念念不忘,就是要心系一處。佛,是功德、智慧的大圓滿者,我們把達到佛果的境界,叫無上正等正覺或大圓鏡智。佛從哪裏來的?——佛是菩薩在度化無量無邊衆生,最終達成的圓滿之果。因此,佛是菩薩的果,菩薩是佛的因。成就圓滿佛果後不是沒事幹了,佛還會以菩薩之身,再到世間來度化衆生。

  我曾對許多企業界朋友說,你做總裁,就應該以佛的境界來觀照自己。你想,我是一尊佛,我要度化衆生。那所有的員工都是你度化的對象,所有的客戶都成你度化的對象。這樣想的時候,你不斷發出大慈悲的念力。這種念力,有巨大能量,可以和天地宇宙的能量聯網,因爲它符合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這時候,你強大的能量場就會吸引各種各樣的人才來到你身邊。

  其實,這樣一種思想就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我們說企業文化,不應流于淺薄和庸俗,而應具有深邃的內涵。企業文化,不是說在牆上寫幾個標語,再喊幾個口號,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一定是企業人身體力行,身心合一的結果,並且,又是天人合一,是宇宙精神、人間大道的一個縮影。

  一個企業老板所領銜的這種文化,一定會注入到你的員工心中,你的員工又會嫁接到你的客戶,你的客戶又會輻射到他身邊的人,以此無窮無盡。那麼,這樣一種企業文化,就是永恒的、不被淘汰的文化,這樣一個公司,就是一個可持續發展,有宏大使命和普世價值的公司。

  但是很多人做企業,往往一想到什麼項目,先看能不能賺錢,能賺錢,就是好項目;不能賺錢,就是壞項目。以此作爲衡量的標准。如果這樣,那殺人越貨、投機倒把就是更好的項目,因爲它來錢快。我們的腦子長期以來,都被“錢”鏽住了,——我們在接觸項目的時候,首先應該想到,這個項目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能不能推動社會進步?能不能改造環境、造福人類?如果這些都可以達到,那你不賺錢就絕不可能,賺錢是遲早的事。

  要想讓一滴水不幹涸,只有投入到大海中。同理,一個人要不被淘汰,就融入到集體中,融入到衆生中去。佛就是如此,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到衆生中,以衆生苦爲苦,以衆生樂爲樂,他跟所有人的頻道是相應的,因而他永遠不會被抛棄。

  佛教在中國的傳承已經有2500多年了,曆史上有數次滅佛事件,結果都沒有滅絕,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文化大革命期間,衆多的寺院被毀掉,強拆,僧人趕回去還俗,但是十年不到,寺廟又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爲什麼,我們思考過沒有?——因爲人們需要它。因爲它,可以切實地利益衆生。

  我們念佛,是念木頭之佛,還是念佛背後的慈悲和思想?相以表法,如果我們把木頭佛當做神靈,那就是偶像崇拜,和衆多低級宗教沒有區別,佛教之所以是最圓滿、最究竟和科學可以通融互證的一門信仰,就是因爲它反對迷信,崇尚智慧。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中國的企業公司,平均壽命只有叁到五年,可以說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看起來熱鬧非凡,其實淒涼不堪。爲什麼這麼短命?一定有它短命的因素,有它短命的視覺,有它短命的思維。有句話說,我們做企業應該像家庭一樣富有凝聚力,應該像學校一樣不斷學習和提升,應該像軍隊一樣具有執行力,應該像宗教一樣持久和永恒。

  “持久和永恒”怎麼來的,一定是來自你具有一顆慈悲之心,利他之心,與道相合之心。你擁有這樣一顆心,一定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將小我化爲大我,將大我化爲無我。進入無我之境,就進入了如來佛智,無得無不得;亦進入了“道”的運行法則,“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念法

  念法,指念佛法。

  念佛法的意義何在,因爲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我們認識自性的途徑。《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說,若以爲這個身體是我,以爲這個講話的聲音是我,這個人行的是邪道,即使天天跟我在一起,也永遠見不到我。

  這告訴我們,不能以佛的形象認爲是佛,而應以佛所言說的真理和方法,作爲我們行事的精神准則。所以佛教特別重視般若,重視智慧,就怕我們得魚忘筌,迷惑顛倒。末法時代,更是充滿了諸多錯誤知見,不能體解如來本義。所以佛教迷信化、功力化、偏執化,比比皆是。

  例如,佛教爲什麼要提出戒酒呢,其實酒戒乃“五戒”最後加入的,本沒有那麼嚴重。但佛陀看到了其潛在的危險性,它可以令人迷失,喪失掉我們清淨智慧的本性。一旦障礙了我們的慧性,即必須勉力去除。

  佛弟子在皈依時,要發四宏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其實就是四大修行科目,是我們天天努力的方向。第一個,便是衆生無邊誓願度。

  度無量衆生的,是菩薩,故而你在發此心時,其實已經是預備菩薩了,堅持下去,終會成就佛果。

  觀音菩薩以大悲心稱著,我們看她怎麼度衆生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對方是農民,她就現農民身,對方是工人,就現工人身,對方是官員,就現官員身,對方是商人,就變個做生意的。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此乃菩薩的善巧方便。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對方對接,盡可能度化對方。

  由此可見,度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在度化別人時,是否做到了觀音的精神,把自己全方位調到和對方相同的頻道?

  在寺院裏,所有的佛像都是表法的,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每天見到佛像、跪拜佛像時,就應該觀照自己,向佛學習,見佛思齊,行佛言教。你的身心,便由此改變。

  因而大家來到寺院,一定要帶一點東西回去,哪怕一鱗半爪,不能空手而還。你帶回去的這點東西,就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提升你的境界,在以後的人生中活出理想的結果。這才是你來禅修的真正意義。不要來這裏,是爲圖新鮮,圖好玩,這裏沒有什麼好玩的,你也會很快失去新鮮感。也不要像木頭那樣幹坐在那裏,然後抱怨一大堆,什麼住的不好,吃的不行,吃之前還念一大堆東西,讓人頭大,到這來是活受罪!

  心裏一旦産生抱怨,就不快樂。不快樂,即不能接納。不能接納,就沒有收獲。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他的心態一定是接受的,即使有什麼痛苦和煩惱,也會很快化掉。這是轉化的智慧。轉化後你就能安于當下、悅納當下了。

  有一次,我到西安法門寺去,當時是大熱天,五六十度。我走在外面,灼熱的陽光照著水泥地面反射過來,那種熱度,似乎要把人烤化。加之我們是光頭,沒戴帽子,就更受不了。開始我也喘不過氣,後來幹脆想,平時大家到美容院去掏錢蒸桑拿,現在我可以免費蒸。我身體不斷出汗,就可以把體內的毒素排出去……這麼想的時候,馬上感覺身體舒服了許多,于是越走越歡喜。

  當你沒有抗拒之心時,心就是接納的,心接納的時候,就是喜樂的。此乃以心轉境大法,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到才行。

  實際上,生活就是一個自我轉化的過程,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學會用“心”去轉化,——因爲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這即是“念法”的含義。

  念僧

  第叁個,念僧。

  僧伽,我們也叫梵衆,意指清淨的行者。

  佛法僧是叁寶。僧,乃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工作者,他是這方面代表,因而有特殊意義。念僧,就是以這樣一種使命和價值來觀照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常和僧人在一起,他的言行舉止,他思想理念,都會對你産生重大影響。所以念僧就是念佛,僧是佛的具體化,形式化,物質化。如果說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那麼,僧就可以聊以代之。

  念戒

  念戒。

  戒,戒律。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這就是戒律。各個宗教也都有各自不同需要遵守的內容,這便是戒律。

  戒律其實爲了解決兩個問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沒有戒律,人的欲望會無限膨脹,最終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有人搞環境破壞,就是破壞了自然規律,犯了人與自然的戒律。我們中國,目前是全球癌症爆發率最多的國家,爲什麼?因爲我們一味地發展經濟,追逐利益,不顧後果,把環境破壞了,我們的空氣有問題,我們的飲水有問題,我們的土地有問題,長出的莊稼也有問題……導致了一系列後果。這些後果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就是犯了戒的反作用力,是我們的果報。

  打坐,我們要達到輕安,清淨的效果,就要遵守一系列方法,不亂動,不亂想,不說話,不打瞌睡……這也是戒律。

  所以“戒”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路徑方法。是爲了保護我們的。

  比如,你的家庭鬧矛盾,你出軌了,就是沒有遵守夫妻戒律,佛教講就是犯了邪淫。現在的電視劇和媒體整天宣傳這些東西,所以社會就亂了。

  因此,佛教五戒,是保護慧命的基本方法。這五戒,乃最基本的戒律。遵守這五戒,可以保證你得到一個相對平安幸福的人生。

  戒律其實是很容易守的,到一定程度,你就沒有守戒的概念,是不守而守,因爲此時,你已經隨心所欲不逾矩。它已經成爲你行爲准則的一部分,我們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

  念施

  念施。施,布施。佛教裏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就是用錢財幫助別人。法施,指用技能,技巧幫助別人。無畏施是幫助別人去除擔憂、煩惱、恐怖等。

  …

《“十念”修行,福至心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居善地,心善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