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念”修行,福至心灵

  “十念”修行,福至心灵

  贤宗法师于大商汇产业地产与金融总裁研修班开示

  杜柯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讲十念修行,——通过十种方法来观照、摄受我们的身心,以达到超脱乃至解脱的目的,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趣佛菩提,入佛智慧。这十念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止观、念身、念死。

  念佛

  第一个念佛。

  念的目的,是不断自我提示,自我观照。俗话讲念念不忘,就是要心系一处。佛,是功德、智慧的大圆满者,我们把达到佛果的境界,叫无上正等正觉或大圆镜智。佛从哪里来的?——佛是菩萨在度化无量无边众生,最终达成的圆满之果。因此,佛是菩萨的果,菩萨是佛的因。成就圆满佛果后不是没事干了,佛还会以菩萨之身,再到世间来度化众生。

  我曾对许多企业界朋友说,你做总裁,就应该以佛的境界来观照自己。你想,我是一尊佛,我要度化众生。那所有的员工都是你度化的对象,所有的客户都成你度化的对象。这样想的时候,你不断发出大慈悲的念力。这种念力,有巨大能量,可以和天地宇宙的能量联网,因为它符合天地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时候,你强大的能量场就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到你身边。

  其实,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我们说企业文化,不应流于浅薄和庸俗,而应具有深邃的内涵。企业文化,不是说在墙上写几个标语,再喊几个口号,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定是企业人身体力行,身心合一的结果,并且,又是天人合一,是宇宙精神、人间大道的一个缩影。

  一个企业老板所领衔的这种文化,一定会注入到你的员工心中,你的员工又会嫁接到你的客户,你的客户又会辐射到他身边的人,以此无穷无尽。那么,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就是永恒的、不被淘汰的文化,这样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有宏大使命和普世价值的公司。

  但是很多人做企业,往往一想到什么项目,先看能不能赚钱,能赚钱,就是好项目;不能赚钱,就是坏项目。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这样,那杀人越货、投机倒把就是更好的项目,因为它来钱快。我们的脑子长期以来,都被“钱”锈住了,——我们在接触项目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这个项目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能不能改造环境、造福人类?如果这些都可以达到,那你不赚钱就绝不可能,赚钱是迟早的事。

  要想让一滴水不干涸,只有投入到大海中。同理,一个人要不被淘汰,就融入到集体中,融入到众生中去。佛就是如此,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到众生中,以众生苦为苦,以众生乐为乐,他跟所有人的频道是相应的,因而他永远不会被抛弃。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已经有2500多年了,历史上有数次灭佛事件,结果都没有灭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众多的寺院被毁掉,强拆,僧人赶回去还俗,但是十年不到,寺庙又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为什么,我们思考过没有?——因为人们需要它。因为它,可以切实地利益众生。

  我们念佛,是念木头之佛,还是念佛背后的慈悲和思想?相以表法,如果我们把木头佛当做神灵,那就是偶像崇拜,和众多低级宗教没有区别,佛教之所以是最圆满、最究竟和科学可以通融互证的一门信仰,就是因为它反对迷信,崇尚智慧。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中国的企业公司,平均寿命只有三到五年,可以说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凄凉不堪。为什么这么短命?一定有它短命的因素,有它短命的视觉,有它短命的思维。有句话说,我们做企业应该像家庭一样富有凝聚力,应该像学校一样不断学习和提升,应该像军队一样具有执行力,应该像宗教一样持久和永恒。

  “持久和永恒”怎么来的,一定是来自你具有一颗慈悲之心,利他之心,与道相合之心。你拥有这样一颗心,一定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将小我化为大我,将大我化为无我。进入无我之境,就进入了如来佛智,无得无不得;亦进入了“道”的运行法则,“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念法

  念法,指念佛法。

  念佛法的意义何在,因为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我们认识自性的途径。《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若以为这个身体是我,以为这个讲话的声音是我,这个人行的是邪道,即使天天跟我在一起,也永远见不到我。

  这告诉我们,不能以佛的形象认为是佛,而应以佛所言说的真理和方法,作为我们行事的精神准则。所以佛教特别重视般若,重视智慧,就怕我们得鱼忘筌,迷惑颠倒。末法时代,更是充满了诸多错误知见,不能体解如来本义。所以佛教迷信化、功力化、偏执化,比比皆是。

  例如,佛教为什么要提出戒酒呢,其实酒戒乃“五戒”最后加入的,本没有那么严重。但佛陀看到了其潜在的危险性,它可以令人迷失,丧失掉我们清净智慧的本性。一旦障碍了我们的慧性,即必须勉力去除。

  佛弟子在皈依时,要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其实就是四大修行科目,是我们天天努力的方向。第一个,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度无量众生的,是菩萨,故而你在发此心时,其实已经是预备菩萨了,坚持下去,终会成就佛果。

  观音菩萨以大悲心称著,我们看她怎么度众生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对方是农民,她就现农民身,对方是工人,就现工人身,对方是官员,就现官员身,对方是商人,就变个做生意的。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此乃菩萨的善巧方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对方对接,尽可能度化对方。

  由此可见,度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在度化别人时,是否做到了观音的精神,把自己全方位调到和对方相同的频道?

  在寺院里,所有的佛像都是表法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每天见到佛像、跪拜佛像时,就应该观照自己,向佛学习,见佛思齐,行佛言教。你的身心,便由此改变。

  因而大家来到寺院,一定要带一点东西回去,哪怕一鳞半爪,不能空手而还。你带回去的这点东西,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提升你的境界,在以后的人生中活出理想的结果。这才是你来禅修的真正意义。不要来这里,是为图新鲜,图好玩,这里没有什么好玩的,你也会很快失去新鲜感。也不要像木头那样干坐在那里,然后抱怨一大堆,什么住的不好,吃的不行,吃之前还念一大堆东西,让人头大,到这来是活受罪!

  心里一旦产生抱怨,就不快乐。不快乐,即不能接纳。不能接纳,就没有收获。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的心态一定是接受的,即使有什么痛苦和烦恼,也会很快化掉。这是转化的智慧。转化后你就能安于当下、悦纳当下了。

  有一次,我到西安法门寺去,当时是大热天,五六十度。我走在外面,灼热的阳光照着水泥地面反射过来,那种热度,似乎要把人烤化。加之我们是光头,没戴帽子,就更受不了。开始我也喘不过气,后来干脆想,平时大家到美容院去掏钱蒸桑拿,现在我可以免费蒸。我身体不断出汗,就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这么想的时候,马上感觉身体舒服了许多,于是越走越欢喜。

  当你没有抗拒之心时,心就是接纳的,心接纳的时候,就是喜乐的。此乃以心转境大法,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才行。

  实际上,生活就是一个自我转化的过程,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学会用“心”去转化,——因为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这即是“念法”的含义。

  念僧

  第三个,念僧。

  僧伽,我们也叫梵众,意指清净的行者。

  佛法僧是三宝。僧,乃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工作者,他是这方面代表,因而有特殊意义。念僧,就是以这样一种使命和价值来观照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和僧人在一起,他的言行举止,他思想理念,都会对你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念僧就是念佛,僧是佛的具体化,形式化,物质化。如果说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僧就可以聊以代之。

  念戒

  念戒。

  戒,戒律。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就是戒律。各个宗教也都有各自不同需要遵守的内容,这便是戒律。

  戒律其实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戒律,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有人搞环境破坏,就是破坏了自然规律,犯了人与自然的戒律。我们中国,目前是全球癌症爆发率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味地发展经济,追逐利益,不顾后果,把环境破坏了,我们的空气有问题,我们的饮水有问题,我们的土地有问题,长出的庄稼也有问题……导致了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就是犯了戒的反作用力,是我们的果报。

  打坐,我们要达到轻安,清净的效果,就要遵守一系列方法,不乱动,不乱想,不说话,不打瞌睡……这也是戒律。

  所以“戒”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路径方法。是为了保护我们的。

  比如,你的家庭闹矛盾,你出轨了,就是没有遵守夫妻戒律,佛教讲就是犯了邪淫。现在的电视剧和媒体整天宣传这些东西,所以社会就乱了。

  因此,佛教五戒,是保护慧命的基本方法。这五戒,乃最基本的戒律。遵守这五戒,可以保证你得到一个相对平安幸福的人生。

  戒律其实是很容易守的,到一定程度,你就没有守戒的概念,是不守而守,因为此时,你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它已经成为你行为准则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

  念施

  念施。施,布施。佛教里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就是用钱财帮助别人。法施,指用技能,技巧帮助别人。无畏施是帮助别人去除担忧、烦恼、恐怖等。

  …

《“十念”修行,福至心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居善地,心善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