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手段之一,一可以增長慈悲心,二可以去除我執,叁可以爲自己種福田。所以布施有百利而無一害。
我們寺院最初也是一窮二白,寮房沒有幾間,怎麼把它建起來呢?布施。當然,那時我們沒有錢,不能財布施,所以就盡量做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通過我們的思想理念,讓每個到這裏來的人,能得到清淨喜樂,對佛法生起正信,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因爲不斷布施,就有人不斷回報我們,我們的大殿就這樣建起來了。
一個能布施的人不會貧窮。
一個能布施的人,是最富有的。你看人間那些做大慈善的,都是富豪。再看那些乞丐,他們是最不能布施的人,因爲他們一直在索取。
一個能布施的人,內心必定是豐足的、陽光的、坦蕩的、仁慈的。這些全部都是正能量,正能量就與菩薩相應,與菩薩在一個頻道,所以你在布施的時候,就是在行菩薩道。
布施的內容很廣泛,你可以用眼神布施,——用和善、溫柔的眼神看人、對物,這樣別人就得到心安與喜悅,此同樣是一種布施;當然,你如果用凶惡嗔恨的眼神看人,這也是一種布施,不過你布施什麼就得到什麼,——這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從佛教講,就是因果原則,所以你得到的也一定是惡。
二戰時期,有個猶太青年,每次見到新搬來的鄰居,他都用眼神和微笑向對方布施,或者對他問好。但對方似乎從未理過他。他不知道對方是個德國納粹戰士。後來他被抓到集中營了,每天要槍斃十名犯人,一天有人進來點名,數到他,這時他發現那個人就是自己曾經的鄰居。那個納粹戰士看到是他,手停了一下,跳過他去點了別人。于是他幸免于難。
其實這就是布施,就是因果。
平時,我們除了用眼神布施,還可以用微笑布施,用語言布施,用體力布施,用座位布施,用房子布施,等等。只要你願意布施,換句話說,只要你有一顆布施的心,隨時都可以布施。
一個有布施之心的人,當然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持和擁戴。一個家庭,能夠相互布施,就會幸福快樂,一個集體,一個企業亦是如此。
有人總說自己現在沒有條件,等有一天我有錢了,有房了,有車了,再去做善事,再去行布施,這是錯誤的觀念,你現在有多少就應該做多少。
布施最高的境界,爲叁輪體空布施:無我,無你,無物。叁者都空掉,不要總抱著別人報答你的想法。這樣想的時候,布施的功德就小了。
念天
第六個,念天。
我們中國人素來敬畏“天”,儒家也講,君子敬畏“天命”。
中國老百姓說的天,是上天,或者玉皇大帝。
其實,中國人的天,就是天道。就是萬物存在的規律。古人講,逆天而行,必定敗亡。其實是那個客觀規律在懲罰你,因爲你違反了客觀規律,不與自然同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最終效法的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是,自自然然的規律。
我們現在用的這些空調,其實就是違反了自然規律,把冬天變成夏天,把夏天變成冬天,逆季節而行。夏天不流汗,就不能排毒,冬天溫暖,血管、毛孔就不會收縮,很多病菌、寒氣便容易進入。所以很多人得了空調病。
反季節蔬菜也一樣,也有把人吃病吃死的。那是因爲我們與外面天地萬物沒有同步,沒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有那麼多問題。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順天應人,方爲上智。
念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是數息的意思。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目的是攝心,把你的妄念趕走。你可以從一數到十,數到一百,再數。也可以吸進來,停一下,再吸進來,再停一下。有各種方法。總之,是爲了達到心地清淨、專一。
念止觀
念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
開車時非常快,遇到什麼情況要馬上止住,你可以嗎,如果止不住,就是刹車功能不行,刹車功能不行,會出問題。
生活中同樣如此,你有許多不良情緒,煩惱、糾結、憤怒、擔憂,都要及時止住,也就是要放下,放不下,就會幹擾你。
有時放不下,是因爲沒有看破。沒有看破,是因爲沒有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沒有站在無常和空的觀念上看待一切問題。
所以一定要把修行跟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把家庭、公司當做道場;把你身邊的每個人當做師兄——他就是來修煉你的——無論順增上緣,還是逆增上緣,他無緣不來。
念身
念身。
佛教講,這個身體爲五蘊假合之體,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色身,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想象,行就是行爲,識就是認識。
《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物質。物質有兩層定義:變化,障礙。這把椅子從誕生這天起就不斷衰壞,這是變化。它放在這裏,其他東西就不能放,此是障礙。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色法,男女是色法,山河大地是色法,一草一木是色法。所有的色法都是變化、生滅、流動、無常的,佛教裏把這樣一種規律叫做空。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告訴我們事物沒有固定不變的本性。
我們的身體,其實就是我們住的房子,房子總有一天會壞的。然後我們再換一間,再換一件不會和這間一樣,說不定是豬身,狗身,貓身,當然,好的話還可以再得人身。就是再得人身,也和現在不同。
佛法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移動廁所,其實是十分肮髒汙穢的。我們覺得自己很幹淨,因爲外面有曾薄膜罩著不讓流出來,是我們把它裝潢的好。如果有人屍體爛掉了,你去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麼底細了。
所以我們不要貪戀、執著這個身體。當你把自己的身體放下,平時很多喜歡和追求的東西都放下了,這是一個顛覆性思維。
念死
最後一個,念死。
經常有人給我發短信,說師父啊,我很糾結,睡不著覺。我說,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如果明天死掉了,今天還糾結什麼。——但這種話估計他永遠不能理解,因爲他能理解就不會糾結,正因爲不能理解所以才永遠糾結下去。
所以,從今以後,你碰到任何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到我要死掉了。
我看過一個電視劇叫《天道》,裏面講,兩人在一起時,應該時刻想著要分開,要各奔東西了,所以每天在一起就會非常珍惜對方,珍惜每一個當下。
仔細想一下,過去哪一段時光你特別珍惜?——那是因爲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去關注當下去享受當下,在那一刹那,我們頭腦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可以想象,如果讓我們往死裏活,會活得更好;如果讓你的企業往死裏做,會做得更好。這就是置于死地而後生。
我們的人生,和世間萬物一樣,都有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每天都在成住壞空之旅中。當你明白了無常,明白了輪回,明白了因果,就會正確地對待生命,正確地理解財富,正確地認識權力,正確地看待情感……當你站在出世間的製高點上,去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時,就能更好把握和駕馭自己的人生。
念念不忘
佛法修習有個進程:信解行證。這是四步式。對于十念修行,我們也是如此,你首先要相信它,然後理解它,再去力行它,最後得到體證。
故而,修行是個人的事。自修自得,早修早得,不修不得。說食不飽,你看別人吃飯,也永遠填不滿肚子。你有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獲,有一分精進,就有一分進境。
黃檗希運說,一切聲色盡是佛事。生活才是最大的道場,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是修行。
《“十念”修行,福至心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