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向善若水
賢宗法師于香海禅寺第77期感恩禅開示
杜柯整理
一、無常
剛才聽的這首歌叫《醒來》,它告訴我們最重要一點:無常。無常是宇宙規律,是不可更改的事物運行法則。爲什麼會存在無常,因爲一切事物都在不斷遷徙變化著,刹那生滅,長流不駐。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是一個本然的過程,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無常”,那什麼才是常呢,這世間有“常”嗎?——仰俯天地,縱覽古今,並未發現有不曾變化的東西,可以說,只有“無常”才是唯一的常。
大乘佛法賴以建立的基礎,就是這個“無常”,在佛教中有個獨有的名詞,叫“空”。空,是從事物的緣起角度說的,就是一切事物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聚而生,而散而滅。所以“空”是說明依賴因緣而生的一切,都沒有獨立的自主性可言,不是我們慣常理解的什麼都沒有了,不是說連因緣果報都不存在了。如果什麼都沒有了,那還活什麼呢?
一般而言,隨著每個人年齡不斷增大,對“無常”的理解會隨之加深。人,越年青的時候越執著,所以對年青人講無常,許多人錯誤地理解這是一種消極思想,好像讓他們什麼都不幹了,讓他們過早地看破紅塵,消極無爲。其實紅塵看不看破,它一直就在那擱著,在那裏飛舞,並不會因爲你有所改變,相反倒是你自己最終改變去適應紅塵。
仔細留意你就會發現,人生中,“無常”無處不在。今天這個人還活蹦亂跳,明天運回來就成一盒骨灰了。今天一對情侶還纏纏綿綿如膠似漆,明天發現已經分手各奔東西了。今天這個人還在位子上志得意滿吆五喝六,明天已經下臺無人問津了。今天這個人還是名頭很響如日中天,明天已經锒铛入獄聲名狼藉了。今天這個人還腰纏萬貫財大氣粗,明天已經破産倒閉一貧如洗了。……
所以什麼都是無常的,只不過有的“無常”得快,有的“無常”得慢,只在時間長短而已。什麼都是無常的:生死無常,情感無常,權力無常,名位無常,財富無常,包括我們的相貌、健康都無常,——你現在很年輕,有一天會變老,你現在很漂亮,有一天會變醜,而老到極致之後,有一天便會死亡,死了之後,新的生命又出來了。
生生不息,循環不已。
人生就是這麼“冤枉”,這麼無奈,這麼規行矩步。
當然,有人不認爲生命是可以延續的,他們認爲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要抓住這有限的一生拼命去追求享受。關于生死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在這裏也不說多少,只給大家推薦幾本書去看看,了解一下生命的真相。《前生後世》、《不死之謎》、《生命之後的生命》、《靈界漫遊》等等,當然還有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那裏面就有鬼的記載,蘇東坡的兒媳婦被鬼附體了,那鬼對蘇東坡提條件,有一番大智大勇的爭鬥,大家可以去看看。另外還有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散文,寫他母親去世後自己奔喪回來,母親上身鄰居大嬸和他對話,都是真實的記載。
因爲我們不了解無常,錯誤地解讀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同時也不可避免錯誤地诠釋了人生存在的意義,所以很痛苦。要想不痛苦,就要正確地把握事物存在的規律,用一顆智慧之心去接納它。所以佛教裏的智慧爲最高等的智慧,是出世間的大智慧,但它又能反觀自照,以出世之心入世,應用于生活。
在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層出不窮的煩惱,如何應對?我希望大家記住四句話,也許,對你有點用處。
這四句話是: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既然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躲也躲不過,那就應該面對它,你只有積極面對,才可能接受它,最後解決它。
當你的心能面對它,接受它,你就可以找到一定的方法解決它,解決,是早晚的,這世上本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你把事情解決之後就應該放下它,忘記它。忘記,是一種灑脫,一種心態,一種格局,一種人生超然的境界,佛教告訴我們四大皆空,所以沒有什麼不可以忘記,沒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其實,佛教從某種角度就是一門教我們如何“放下”的學問。
如果你不能面對它,不能接受它,不能解決它,不能放下它,只要有其中一個“不能”,你的心就不安于當下,而心不安于當下,總在攀援、糾結之中,你的痛苦就來了。
人生可以每一刻都在當下中去體驗和感受生命。一個時刻安于當下的人,身上有超常的大智慧,大超脫,大定力,所以我們應該訓練自己任何時候都能安于當下,廣義地講,安于當下其實就是一種禅定的狀態。
昨天早晨四點鍾我起來,去上海開會,一直開到下午,晚上回來已經12點了,奔波了一天,很疲憊。當時寺院大門關閉我進不去,在外面被嗖嗖的冷風吹了半個多小時,如果我心存抱怨,就會糾結,不安于當下,那這半個小時裏一定非常痛苦。事實上我當時很自在,心想,和桐鄉所有的單位比起來,還是我們寺院的保安工作做得最好,所以心裏很安慰,很快樂。
二、柔軟
生命在于柔軟。我們看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春天來了抽枝發綠,柔軟嬌嫩,到了秋天就變硬變老,到冬天花葉落盡,幹枯冷硬。人也一樣,嬰兒才生下來時,軟得似一團棉花,小孩的手腳可以拳在一起,但隨著年齡越大身體越硬,老了就失去了彈性、韌性,死的時候,硬的像一塊鐵。
所以老子早就說過: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要我們守柔,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舉個例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就是說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最強大的也是水,因爲水可以摧毀一切、淹沒一切,可以水滴石穿,所以,我們人要學著做水。
水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柔軟。所以我們的心應該是水做的,應該柔軟,心地柔軟的人,身心輕安,與物無對,他的笑容是和煦的,磁場是安祥的,舉止是從容的,氣質是優雅的,神情是喜樂的,精神是安逸的,心態是開放的,思想是接納的……因此,柔軟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資質,或者說一種品質,是從內至外的柔軟。柔軟,其實就是接納,就是慈悲,就是安于當下……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爲什麼天堂在天上不在下面,地獄在下面而不在天上?初聽這個問題感覺好笑,可你想想,還真有原因,爲什麼呢?根據物理學原理,重的東西下沈,輕的上浮,你看石頭就往下沈,白雲就在天上飄,因爲你的身心很輕安、很柔軟、很喜樂,所以靈魂就很輕盈,往上升;如果你的心很痛苦、很糾結、很嗔恨、很恐懼,靈魂就是沈重的,往下墮,到地獄裏去。這是自然的道理。
其實佛教裏有一個理論:境隨心轉,心能轉境。或者叫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當你的心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你以什麼樣的心來解讀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查,某人月薪兩千元,有一套60平米的房子,和他差不多條件的找出幾十個來。一個個了解,結果發現有人活的很好,有人活的一般,有人活的很痛苦。爲什麼在同樣條件下會有千差萬別的結果?——原因就是他們的心。有人心胸開闊,什麼事都積極面對,人生充滿著喜樂,而有人心胸狹隘偏激,遇事頑冥不化,看到的都是負面,所以活的很痛苦。現代醫學認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程度跟自己的性格有關。我們古人說:求醫藥不如養性情。就是你的修養,你的心境,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甚至決定了你的壽命。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要離開世間去尋找佛法,那就像在兔子身上找角一樣渺不可得。所以修行就要和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中覺醒,在生活中提高我們的覺性。這幾天禅修中,我們無論行住坐臥都是要打造這種氣場,讓你無論是打坐,行走,吃飯,還是睡覺,都身心一如,清淨無染。
這幾天裏我們不接電話,不上網,不多說話,管住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鼻子,讓我們的心真正去覺察。你看,我們的學員牌爲什麼不寫名字,只用一個符號代替?因爲你一旦寫了名字,別人就會望文生意,中國的文字是聲形義的結合,很容易讓人産生聯想,現在給你一個阿拉伯數字,就是一個符號,就是爲了不讓你分心,攀援,讓你的心處于“止”的狀態。
生活中,有人不斷用別人的標准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這時候,他就漸漸迷失掉自己。其實,人活著是一期生命的過程,了解了無常,了解了因果,你就不會迷惑。
叁、光明
第叁,我們要培養一顆光明心。
一代大哲王陽明臨終時說了兩句話:是心光明,亦複何言。
那什麼是光明心呢?光明是與黑暗相對的東西,在夜裏我們看不見,就必須要燭火,後來發明了電燈,燈和火是一個東西,都是光明。光明一來黑暗就沒了,這叫明來暗謝。藏傳佛教把釋迦牟尼佛叫大日如來,什麼是大日,像太陽一樣光芒萬丈能量浩瀚。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麼,孔子也是光明,和釋迦摩尼一樣,都是可以讓人們破迷開悟,見微顯幽,迎光破暗的一種能量。
出家的師父見了人就說“阿彌陀佛”,什麼意思?——祝你無量光,無量壽。你內心有無量的光,就充滿著喜樂,安逸,愉悅,就充滿正能量,就能積極向上,幸福安詳,你的生活就一定美好,和諧,那麼這種人他一定能長壽,因爲他心境好。
所以我們每次照鏡子時,不要看我魚尾紋又長了多少,膚色是不是白,而要看我笑得是不是燦爛?如果你每天笑容像花兒一樣綻放,我保證你越來越好看。所以美國有個模特講:當你忘記化妝的時候,唯一能補妝的就是你的笑容。故而,我們要記住這個美容絕技,一笑遮百醜。一個笑得燦爛的人,心地一定是喜樂的,而喜樂一定來自一顆光明的心。
有個設論說,這個世界假如沒有水,會帶來大災難,但如果沒有光,那就徹底完了。可見光的重要性。
君子之所以自強不息,就是因爲他內心深處光明湛然奔放,小人之所…
《上善若水,向善若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