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地扁舟,滄浪逐魚

  天地扁舟,滄浪逐魚

  賢宗法師于企業總裁班上開示

  杜柯整理

  簡單的幸福

  大家好,來到寺院禅修幾天有什麼感受呢?在這裏,我們的生活非常簡單,每天就是吃飯,上課,睡覺。可能有人覺得清苦,但也有人覺得很快樂。覺得清苦的,是把心還沒有安住下來;覺得快樂的,是已經擁有了簡單背後的豐足。

  這種生活,可能與我們一貫的生活背道而馳,我們一貫的生活也許是散懶的、隨心所欲的,早晨睡到九十點起來,晚上玩到半夜不休息;或者是非常緊張、紛繁,忙到四腳朝天,去爭名奪利,去不斷比較,攀援。而現在的生活是清靜的,規律的,向內觀照,覺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獨守一份寂寞和怡然。

  其實,生存的本質越簡單越幸福。大家看原始人,除了必要的打獵、進食外,就是躺在草地上曬太陽,聽老人講故事,他們的心神是安定的,情緒是平穩的,思想是滿足的;但現代科技的發展,讓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生存成了戰場,大家互相攀比、爭奪,炫奇鬥巧,追求更高級享受,挖空心思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東西,沒有得到渴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或者希望得到更多。因此人人都活在焦慮、煩躁、恐懼和不安之中。

  如果你能讓自己的生活真正簡單下來,生存就是簡單的衣食住行,你會發現,人生原本可以很幸福,很清靜、安樂、閑適和自在。因爲你把自己從無數困擾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了,不需要考慮那麼多的複雜關系,不需要左顧右盼,不需要患得患失,不需要斤斤計較,不需絞盡心機,不需要悲天憫人,不需要望洋興歎……所以,簡單的背後,一定是幸福的自給,一定是來自一顆,豐足的靈魂。

  這樣的幸福,建立在向內而不是向外的掘取上,所以它不隨外物移動而變化,可以守恒,可以永駐,因爲它有足夠的主宰權。

  故此,當你見某人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不要輕視他,在他簡單的背後,一定有不簡單的豐富。事實上,把握簡單就是一種不簡單。

  文化的力量

  各位都是做企業的,恐怕沒有一個人不想把企業做大,最好在全球範圍內四處開花,遍布自己的連鎖店。怎樣才能做到呢?這樣一個夢想,如何在夢裏開花,成功地嫁接到現實的枝頭上?我覺得,值得深思。我們佛教已經兩千多年了,能延續到今天長興而不衰,在全球各個角落紮根生長,從某種角度講,我們佛教就是最好的連鎖企業。這裏面連鎖的是什麼?思想,教義,信仰。大家看我們都穿一樣的衣服,剃光頭,吃同樣的飯,讀同樣的書,宣講同一種道理,這不是連鎖是什麼。而我們這一群人,就是這個企業最忠誠的員工,爲什麼這麼說,因爲要進入這個企業,就要抛家棄子,不能結婚,不能要孩子,把什麼都舍棄掉,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這個事業。

  大家應該向這個千年老字號“企業”借鑒到什麼?我們爲什麼能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不滅亡,世界上有這麼悠久的企業嗎?沒有。其實,能延續到今天,就是因爲大家需要它。在文革期間,我們的寺廟曾遭受極大破壞和摧殘,但十年不到,春風一度,馬上又雨後春筍般興建起來。

  因爲我們一直在做利益人的事,是爲解決人的生死大事,保住人的慧命,使人能夠安然並且超然行駐在世上,這樣一種理念其實是無價的。而且我們從來不叫賣自己的“産品”,不向別人索取什麼,都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都是自願供養、自願信奉、自願“交易”的,如果你把自己的信仰當做商品去兜售,去謀取更大的物質利益,很快會被衆人厭棄。佛教在創立之初,就定下了慈濟衆生、慧澤萬物的基本思想。

  我有個朋友在做微電影,他用自己的鏡頭拍攝平凡人家一天的生活,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整個過程錄取一遍。雖然沒什麼新奇,卻是普通人真實生活的一天。以後他們老了,可以看看自己以前的生活狀態,對生命的感受、對人生的回憶和留戀是人之本性,雖然瑣碎和庸常,卻是每個人需要的。這個舉措一旦推出,他的顧客竟然應接不暇,忙得不可開交,爲什麼呢?滿足了人的需要。

  所以我們做企業請記住一點,一切都是圍繞人的需要經營的,是圍繞人的潛在需求或顯在需求。在這個需求上,最關鍵一點,找到自我定位和方向,你能不能把這點需求用與衆不同、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出來,來滿足大家?如果你總是人雲亦雲亦步亦趨,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打轉,你的思維沒有超越,舉措沒有創新,事業就不可能做大。

  如果有機會,到我們寺院來轉轉,看看是不是跟其他寺院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我不敢說我們的寺院多麼出類拔萃,多麼獨樹一幟,但的確有它與衆不同處。我們的主體建築不是大雄寶殿,而是萬佛殿;裏面不是平常的千手觀音什麼的,而是萬手觀音。當然,我們不是專門和別人對著來,爲新奇而新奇,而是在當時的經濟基礎上,要實現我們有特色的建築設計和弘法理念,這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案。

  寺院建起後,有很多朋友見了我就問:師父,你們的香火旺不旺?

  我很感謝他們的關心,但我實話告訴他:我從來沒有考慮過。

  這一點他們就不信了,或者目瞪口呆。一個寺廟怎麼可能不考慮香火錢,那你怎麼生活?怎麼運轉?的確,在我接任這個寺廟之初,有人就說,他當主持了,我們連飯都吃不飽,大家還是各自逃生吧。當然,有這種聲音很正常,我也沒有在意,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按自己的思路去經營。每逢初一、十五,有香客到我們寺院吃飯,最初是收錢的,一次5元。我接手後說不能收錢,讓信客隨便來吃。有人就擔心我們吃窮了怎麼辦,有一天沒米下鍋怎麼辦?以前我們收錢的時候,一次也就兩百叁百,最多五百八百,現在呢,越不收錢錢越多,有人可能一次性捐兩千叁千、五千八千給我們。昨天還有人送了2萬斤大米。所以你們吃飯時不要想著給我省,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擔心,根本吃不窮的。

  這種情況,的確出乎很多人意料,在短短幾年裏,我們寺院得到社會各方信衆的捐資達七千多萬。爲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呢?因爲你的定位已經遠遠超過了簡單的物欲,你的思想意識鎖定在我要奉獻多少而不是索取多少。相反,如果把寺院當做一個商業去運轉,以謀取多少利益爲目的,和現在衆多寺院一樣,那只能讓信衆遠離,這樣的寺院也不缺你一個,我爲什麼要把款捐給你。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的信仰是不能收買的,這世上最無價的就是信仰,信仰只能用信仰去感化、接引和共鳴。當你真正樹立起了度化衆生的願望,衆生才會圍繞在你身邊。

  實際上我來寺院第一年,已經做好了5年規劃,10規劃,15年,甚至更長遠的規劃。目前我們的各項建築還在不斷完善,還有更大更多的工程需要上馬,但我們從來沒有擔心錢不夠怎麼辦,我們只要盡心、用力去做,順著事物的客觀規律去做,很多東西都可以水到渠成。

  同理,大家做企業,如果能夠將自己的企業與衆生的訴求永遠綁在一起,合一起來考量,這個企業終究會做大,甚至是他人無法超越的。

  但是很多人在企業草創之初,就錯誤地定製了自己的創業理念:他們把目標聚焦在我要賺多少錢,而不是我要服務多少人上。當你服務的人越來越多,你不想賺錢其實是不可能的,這時候不敢說富可敵國,但在行業中肯定很卓越。所以,就看你的定位,企業的定位一定來自企業老板人生的定位。如果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追求享受,滿足自己的貪欲,恨不得把天下的財富裝進一己之腰包,那將非常危險,你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爭奪、掙紮,彷徨和糾結之中。所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什麼是“和”?使天下人幸福,快樂,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就是和。這樣一個和,便是“常”,——就是平常的、不變的道理。知道這樣一個道理你就“明”,——你就是一個聰明的,明智的人,你就身處光明,遠離了黑暗。還有句話說:正則通,通則達。你的道路是正的,當然就通暢,通暢就能達到你的目的。很顯然,這個道路不是自私自利的一己之偏狹小道,而是符合宇宙規律的天地大道,是芸芸衆生都可以走、都願意去的一條光明大道。走在這樣一條光明大道上,肯定是幸福和吉祥的。

  我們香海禅寺,硬件設施可能和其他寺廟不一樣,但引以驕傲的還是我們的軟件,我們有網站,有博客,有微信,有短信平臺,有讀書會。我們的小冊子,現在印了近百萬套,遍撒五湖四海。就是這個書,大家仔細瞧瞧它有什麼不同?——首先,它的開間小,基本上我們的口袋和一般的包包都裝得下,可以稱爲“口袋書”,這樣帶起來非常方便,便于閱讀。其次,我們的紙張是進口裏面最貴的,看起來有點粗,不過彩色可以印出銅版紙效果。我們的雜志就用這種紙,在國內,只有兩家和我們一樣。對于這些,有人會發出疑問,一個窮和尚,一個破廟,爲什麼要求這麼高呢?——這就是自我定位問題,你想把事情做成什麼樣的?你怎樣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爲?當你不自信,沒有使命感,不嚴于律己,當然很難把事情做好。

  就是這樣。目前我們的雜志,在全國不敢說同類中最好的,但起碼不會落于第叁名。

  上次在義烏見到一位女士,長的非常漂亮,是富二代,他的父親慈善做得很好,她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她對我說,自己6年前偶爾拿到我們香海的小冊子——其實那個小冊子是有次我在上海交大演講,他們把錄音整理成的。這六年時間,她的手包換了好幾個,但小冊子一直裝在裏面。每當自己碰到什麼想不開的時候,她會把裏面的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于是有種豁然開悟的感覺,仿佛接受了洗禮。

  我看到這本小冊子的時候,它已經破破爛爛,被膠布纏了好幾層。

  現在,我們每年印書的花費有300多萬,這些全部布施出去,都是免費流通的。我們是一個小廟,還在不斷做建設,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爲什麼這樣做呢?——蓋因爲人在行走的過程中…

《天地扁舟,滄浪逐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