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扁舟,沧浪逐鱼
贤宗法师于企业总裁班上开示
杜柯整理
简单的幸福
大家好,来到寺院禅修几天有什么感受呢?在这里,我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就是吃饭,上课,睡觉。可能有人觉得清苦,但也有人觉得很快乐。觉得清苦的,是把心还没有安住下来;觉得快乐的,是已经拥有了简单背后的丰足。
这种生活,可能与我们一贯的生活背道而驰,我们一贯的生活也许是散懒的、随心所欲的,早晨睡到九十点起来,晚上玩到半夜不休息;或者是非常紧张、纷繁,忙到四脚朝天,去争名夺利,去不断比较,攀援。而现在的生活是清静的,规律的,向内观照,觉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独守一份寂寞和怡然。
其实,生存的本质越简单越幸福。大家看原始人,除了必要的打猎、进食外,就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听老人讲故事,他们的心神是安定的,情绪是平稳的,思想是满足的;但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生存成了战场,大家互相攀比、争夺,炫奇斗巧,追求更高级享受,挖空心思让自己拥有更多的东西,没有得到渴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或者希望得到更多。因此人人都活在焦虑、烦躁、恐惧和不安之中。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生活真正简单下来,生存就是简单的衣食住行,你会发现,人生原本可以很幸福,很清静、安乐、闲适和自在。因为你把自己从无数困扰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了,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复杂关系,不需要左顾右盼,不需要患得患失,不需要斤斤计较,不需绞尽心机,不需要悲天悯人,不需要望洋兴叹……所以,简单的背后,一定是幸福的自给,一定是来自一颗,丰足的灵魂。
这样的幸福,建立在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掘取上,所以它不随外物移动而变化,可以守恒,可以永驻,因为它有足够的主宰权。
故此,当你见某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不要轻视他,在他简单的背后,一定有不简单的丰富。事实上,把握简单就是一种不简单。
文化的力量
各位都是做企业的,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想把企业做大,最好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开花,遍布自己的连锁店。怎样才能做到呢?这样一个梦想,如何在梦里开花,成功地嫁接到现实的枝头上?我觉得,值得深思。我们佛教已经两千多年了,能延续到今天长兴而不衰,在全球各个角落扎根生长,从某种角度讲,我们佛教就是最好的连锁企业。这里面连锁的是什么?思想,教义,信仰。大家看我们都穿一样的衣服,剃光头,吃同样的饭,读同样的书,宣讲同一种道理,这不是连锁是什么。而我们这一群人,就是这个企业最忠诚的员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要进入这个企业,就要抛家弃子,不能结婚,不能要孩子,把什么都舍弃掉,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这个事业。
大家应该向这个千年老字号“企业”借鉴到什么?我们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不灭亡,世界上有这么悠久的企业吗?没有。其实,能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大家需要它。在文革期间,我们的寺庙曾遭受极大破坏和摧残,但十年不到,春风一度,马上又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
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利益人的事,是为解决人的生死大事,保住人的慧命,使人能够安然并且超然行驻在世上,这样一种理念其实是无价的。而且我们从来不叫卖自己的“产品”,不向别人索取什么,都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都是自愿供养、自愿信奉、自愿“交易”的,如果你把自己的信仰当做商品去兜售,去谋取更大的物质利益,很快会被众人厌弃。佛教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了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基本思想。
我有个朋友在做微电影,他用自己的镜头拍摄平凡人家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整个过程录取一遍。虽然没什么新奇,却是普通人真实生活的一天。以后他们老了,可以看看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对生命的感受、对人生的回忆和留恋是人之本性,虽然琐碎和庸常,却是每个人需要的。这个举措一旦推出,他的顾客竟然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呢?满足了人的需要。
所以我们做企业请记住一点,一切都是围绕人的需要经营的,是围绕人的潜在需求或显在需求。在这个需求上,最关键一点,找到自我定位和方向,你能不能把这点需求用与众不同、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来满足大家?如果你总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打转,你的思维没有超越,举措没有创新,事业就不可能做大。
如果有机会,到我们寺院来转转,看看是不是跟其他寺院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不敢说我们的寺院多么出类拔萃,多么独树一帜,但的确有它与众不同处。我们的主体建筑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万佛殿;里面不是平常的千手观音什么的,而是万手观音。当然,我们不是专门和别人对着来,为新奇而新奇,而是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要实现我们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和弘法理念,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案。
寺院建起后,有很多朋友见了我就问:师父,你们的香火旺不旺?
我很感谢他们的关心,但我实话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考虑过。
这一点他们就不信了,或者目瞪口呆。一个寺庙怎么可能不考虑香火钱,那你怎么生活?怎么运转?的确,在我接任这个寺庙之初,有人就说,他当主持了,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大家还是各自逃生吧。当然,有这种声音很正常,我也没有在意,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按自己的思路去经营。每逢初一、十五,有香客到我们寺院吃饭,最初是收钱的,一次5元。我接手后说不能收钱,让信客随便来吃。有人就担心我们吃穷了怎么办,有一天没米下锅怎么办?以前我们收钱的时候,一次也就两百三百,最多五百八百,现在呢,越不收钱钱越多,有人可能一次性捐两千三千、五千八千给我们。昨天还有人送了2万斤大米。所以你们吃饭时不要想着给我省,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担心,根本吃不穷的。
这种情况,的确出乎很多人意料,在短短几年里,我们寺院得到社会各方信众的捐资达七千多万。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你的定位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物欲,你的思想意识锁定在我要奉献多少而不是索取多少。相反,如果把寺院当做一个商业去运转,以谋取多少利益为目的,和现在众多寺院一样,那只能让信众远离,这样的寺院也不缺你一个,我为什么要把款捐给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的信仰是不能收买的,这世上最无价的就是信仰,信仰只能用信仰去感化、接引和共鸣。当你真正树立起了度化众生的愿望,众生才会围绕在你身边。
实际上我来寺院第一年,已经做好了5年规划,10规划,15年,甚至更长远的规划。目前我们的各项建筑还在不断完善,还有更大更多的工程需要上马,但我们从来没有担心钱不够怎么办,我们只要尽心、用力去做,顺着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很多东西都可以水到渠成。
同理,大家做企业,如果能够将自己的企业与众生的诉求永远绑在一起,合一起来考量,这个企业终究会做大,甚至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但是很多人在企业草创之初,就错误地定制了自己的创业理念:他们把目标聚焦在我要赚多少钱,而不是我要服务多少人上。当你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你不想赚钱其实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不敢说富可敌国,但在行业中肯定很卓越。所以,就看你的定位,企业的定位一定来自企业老板人生的定位。如果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追求享受,满足自己的贪欲,恨不得把天下的财富装进一己之腰包,那将非常危险,你会陷入无穷无尽的争夺、挣扎,彷徨和纠结之中。所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什么是“和”?使天下人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是和。这样一个和,便是“常”,——就是平常的、不变的道理。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你就“明”,——你就是一个聪明的,明智的人,你就身处光明,远离了黑暗。还有句话说:正则通,通则达。你的道路是正的,当然就通畅,通畅就能达到你的目的。很显然,这个道路不是自私自利的一己之偏狭小道,而是符合宇宙规律的天地大道,是芸芸众生都可以走、都愿意去的一条光明大道。走在这样一条光明大道上,肯定是幸福和吉祥的。
我们香海禅寺,硬件设施可能和其他寺庙不一样,但引以骄傲的还是我们的软件,我们有网站,有博客,有微信,有短信平台,有读书会。我们的小册子,现在印了近百万套,遍撒五湖四海。就是这个书,大家仔细瞧瞧它有什么不同?——首先,它的开间小,基本上我们的口袋和一般的包包都装得下,可以称为“口袋书”,这样带起来非常方便,便于阅读。其次,我们的纸张是进口里面最贵的,看起来有点粗,不过彩色可以印出铜版纸效果。我们的杂志就用这种纸,在国内,只有两家和我们一样。对于这些,有人会发出疑问,一个穷和尚,一个破庙,为什么要求这么高呢?——这就是自我定位问题,你想把事情做成什么样的?你怎样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你不自信,没有使命感,不严于律己,当然很难把事情做好。
就是这样。目前我们的杂志,在全国不敢说同类中最好的,但起码不会落于第三名。
上次在义乌见到一位女士,长的非常漂亮,是富二代,他的父亲慈善做得很好,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她对我说,自己6年前偶尔拿到我们香海的小册子——其实那个小册子是有次我在上海交大演讲,他们把录音整理成的。这六年时间,她的手包换了好几个,但小册子一直装在里面。每当自己碰到什么想不开的时候,她会把里面的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于是有种豁然开悟的感觉,仿佛接受了洗礼。
我看到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它已经破破烂烂,被胶布缠了好几层。
现在,我们每年印书的花费有300多万,这些全部布施出去,都是免费流通的。我们是一个小庙,还在不断做建设,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为什么这样做呢?——盖因为人在行走的过程中…
《天地扁舟,沧浪逐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