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往往会被其他东西吸引而忘掉最初的目的,所以保持初发心是最重要的。你看很多人一当上官、发了财,就换老婆,换住宅,朋友也换一批,甚至有的连父母家人都不认,嫌丢人现眼。这种人最后往往下场不好,因为他的德行享受不了自己的福报,德不配位。佛教里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果为什么又是因?因果是连续繁衍的,什么因造成什么果,果又成为下一个因。这世上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所以,“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欲成大事者,必先做人,人不立则事不达,俗话说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就是这道理。
上面讲了这些,不是宣扬我们寺院有多厉害,我这个负责人有多厉害,而是给大家做企业提供一个思路,一份借鉴。企业的确需要用心去做,但做人,更要用心。很多人论聪明才智都是出类拔萃的,奋斗了一生却两手空空,为什么,路走错了,把聪明才智用歪了,如果用于正道,相信他早就成功了,实在很可惜。
如果你真正为客户着想,必定会得到客户的支持,得到客户的支持,企业没有不兴盛的道理。你服务的人越多,企业就越壮大。比如做影楼,平常我们对客户的定位可能只是周边人,我们在杭州,杭州市内的人能来到这里就满足了,但如果你能把宁波、上海、苏州等地的人都吸引过来呢?他们有影楼为什么还跑到我们这里来,你考虑过没有?同样,寺院到处都有,为什么李老师带领你们到香海来,而不是在义乌,在龙华,在当地的灵隐寺呢?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吸引。
企业的软实力文化,可以主导一个企业的兴衰,所以一个有眼光的企业家都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你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文化品味,不断打开你的思维,创新你的技术,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事业。一个老板要站在行业的高度去考量,一个员工要站在老板的高度去审视,一个企业要站在民族的高度、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你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风景,这是必然的。你站在一楼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只能看到桌子、椅子、墙壁吧?你站在三楼看到什么?看到的东西更多一些。站在十楼二十楼看到什么,你站在五十楼,站在飞机上看到的是不是更广阔?那如果你站在外太空上看地球又是什么感觉?
学习的智慧
这个时代,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忧虑,焦心。有的孩子很叛逆,大人不知道怎么办,是矫正他还是随顺他?有的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像中了毒,未来怎么办?现在各种教育理论的书也很多,看多了自己都不知所措,因为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好像都有理,信谁的呢?不好意思,我在这里也引用一个观点: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理论是由法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他指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所以,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有人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就给你奖励什么,用物质去刺激。有人希望把孩子打造成一个未来的什么大家,能赚多少钱,能光门耀祖。这些都是用功利做动力催化孩子的成长,而没有真正从内心去建立一个自足的丰富的心灵世界,去承载他的健康人生、幸福生活。
还有,中国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也是有问题的,现在多如牛毛的早教机构,就是用这句话来招睐生意。在体育领域,只有短跑才拼起跑,你见过哪个马拉松比赛有人抢跑?而且在长跑中,没有哪个傻子会一路领跑,因为第一位的那个,跑起来最吃力,风阻最大。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关键看你是否能吸收到成长的营养,有的人玩游戏,最后成了游戏开发人才,有的人喜欢看闲书,最后成了作家。我说这话的意思不是鼓励大家玩游戏、看闲书,而是没必要谈虎色变,关键是怎么看、怎么玩,要善于化短为长,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短的一面翻过来就是正面,正的一面翻过来又是短面。
我们儒家最讲究中庸,从五四以来,中庸这个词被贬义化了,其实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平衡,就是不走极端,就是执两用中,是大学问。把中庸运用得好的人,可以在人生中得到极大受用。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仁慈的人。我不如他。”有人又问:“子贡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善于辞令的人。我不如他。”又问:“子路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勇敢的人。我不如他。”那位客人就说了:“他们三个人都比你强,可是都成为你的学生,听你教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孔丘既能仁慈又能下决断,既善于辩说有时又显得嘴笨,既勇敢又胆怯。拿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换我这种处世之道,我还不情愿呢。”孔子是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样,对于他的三个弟子,他都看到了他们的长处,但同时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
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值得我们思考。
人生就是如此,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学习的心,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不仅指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指在同一个人身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不要认为他好就一股脑全来学,学的再好也无非是第二个他。正如我们学书法临帖,其要旨是“先与古人近,后与古人远”,“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如果你只近不远,只合不离,你永远没有自己,没有独出机杼的东西,就无法在这个领域立足。
当你有一颗学习之心,你的行为和习惯就随之得到改变,因为你的身边总有可以学习、汲取的素材,有的人为什么知识那么渊博,为什么可以举一反三,触一通十?就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比如我们到寺庙去拜佛,看到各种佛像,有人就迷信了,把这当做神来崇拜,有的人是智信,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拜他,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拜的理由?其实所有的佛像都是表象的,在佛教之初,为了反对迷信崇拜反对塑像,后来渐渐发展起来,把佛教彻底弄成迷信也就近两百年的事。我们看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相,他有一双婴儿的眼睛和面容,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内心是无染的,纯净的,无邪的,有如处子。如果你磕头、朝拜,不学习他这种纯净的品质,而是用五浊恶世的贪欲去索取,去祈祷,满怀着贪嗔痴去求佛给你一个大福报,怎么可能呢,你与佛的频道根本就不相应。
所以,修行不是吃素,不是经常去庙里磕头,也不是求神保佑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每天用镜子不断自我观照,学会从内在去觉醒、反思和察觉,不断改变自己的言行,把心里的污垢清扫出去。
一句话,时时保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状态,这即是修行要到达的目标。
“守空”的能量
佛教的最高智慧是“空”观,它是站在事物缘起角度看待一切,从出世间高度看待世间的一切。《心经》里面说的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质,空就是没有独立的自性,从更高的层次看,色和空是一个东西,色空不二。这个世界的实相和本质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金刚经》里说得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不断流动、变化、生灭,是缘起缘灭的,所以凡事不可执着,一旦执着就着了相,最终给自己造成极大痛苦和失落。一个证入般若实相的人,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的世界是停止的,正所谓“江河竞注而不流”,正因为他能透过现象撷取本质,所以才能在无为中把握住那个“真我”。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错误地看待世间问题,把生灭的当做永恒的,把流动不居当做一成不变。有人恋爱失败,婚姻失败,家庭发生矛盾,皆出于此。你念念不忘以前他对你多好,现在不好了,不能接受。其实就是愚痴。变化,为事物的本质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感情也是如此,有最热烈期,有疏淡期,它也一直在发展。所以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安安而能迁迁”——既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执而不着,安于当下。
最明智地活着,乃是始终不离实相。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现实的奴役,心的究竟解脱,一定是超越二元能所对立契入一元空性,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把握事物的核心,倘若总在表象上看待问题,就永远把握不了事物存在的规律,最终陷入被动局面。
说到底,我们要通过历事练心,最终达到“转物而不被物转,转事而不被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的定力。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人,只有参透生死,才能豁达无畏地活在这个世间,而生命的自主,的确来自这样一种驾驭能力和参透能力。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便是具有行云流水情怀的禅者,而这样的禅者,一定能做出风生水起的事业。
《天地扁舟,沧浪逐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