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地扁舟,滄浪逐魚▪P2

  ..續本文上一頁,往往會被其他東西吸引而忘掉最初的目的,所以保持初發心是最重要的。你看很多人一當上官、發了財,就換老婆,換住宅,朋友也換一批,甚至有的連父母家人都不認,嫌丟人現眼。這種人最後往往下場不好,因爲他的德行享受不了自己的福報,德不配位。佛教裏說,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果爲什麼又是因?因果是連續繁衍的,什麼因造成什麼果,果又成爲下一個因。這世上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所以,“人品等于財富,奉獻等于積蓄”,欲成大事者,必先做人,人不立則事不達,俗話說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就是這道理。

  上面講了這些,不是宣揚我們寺院有多厲害,我這個負責人有多厲害,而是給大家做企業提供一個思路,一份借鑒。企業的確需要用心去做,但做人,更要用心。很多人論聰明才智都是出類拔萃的,奮鬥了一生卻兩手空空,爲什麼,路走錯了,把聰明才智用歪了,如果用于正道,相信他早就成功了,實在很可惜。

  如果你真正爲客戶著想,必定會得到客戶的支持,得到客戶的支持,企業沒有不興盛的道理。你服務的人越多,企業就越壯大。比如做影樓,平常我們對客戶的定位可能只是周邊人,我們在杭州,杭州市內的人能來到這裏就滿足了,但如果你能把甯波、上海、蘇州等地的人都吸引過來呢?他們有影樓爲什麼還跑到我們這裏來,你考慮過沒有?同樣,寺院到處都有,爲什麼李老師帶領你們到香海來,而不是在義烏,在龍華,在當地的靈隱寺呢?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吸引。

  企業的軟實力文化,可以主導一個企業的興衰,所以一個有眼光的企業家都會在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你定位的基礎上不斷地升華自己的文化品味,不斷打開你的思維,創新你的技術,從更廣闊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事業。一個老板要站在行業的高度去考量,一個員工要站在老板的高度去審視,一個企業要站在民族的高度、人類的高度去思考。你站在什麼樣的高度就有什麼樣的視野、什麼樣的風景,這是必然的。你站在一樓看到的是什麼?現在只能看到桌子、椅子、牆壁吧?你站在叁樓看到什麼?看到的東西更多一些。站在十樓二十樓看到什麼,你站在五十樓,站在飛機上看到的是不是更廣闊?那如果你站在外太空上看地球又是什麼感覺?

  學習的智慧

  這個時代,很多家長爲孩子的成長憂慮,焦心。有的孩子很叛逆,大人不知道怎麼辦,是矯正他還是隨順他?有的孩子一天到晚玩遊戲,像中了毒,未來怎麼辦?現在各種教育理論的書也很多,看多了自己都不知所措,因爲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好像都有理,信誰的呢?不好意思,我在這裏也引用一個觀點: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個理論是由法國的思想家、哲學家盧梭提出,“教育即生長”他指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所以,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製生長。有人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就給你獎勵什麼,用物質去刺激。有人希望把孩子打造成一個未來的什麼大家,能賺多少錢,能光門耀祖。這些都是用功利做動力催化孩子的成長,而沒有真正從內心去建立一個自足的豐富的心靈世界,去承載他的健康人生、幸福生活。

  還有,中國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也是有問題的,現在多如牛毛的早教機構,就是用這句話來招睐生意。在體育領域,只有短跑才拼起跑,你見過哪個馬拉松比賽有人搶跑?而且在長跑中,沒有哪個傻子會一路領跑,因爲第一位的那個,跑起來最吃力,風阻最大。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關鍵看你是否能吸收到成長的營養,有的人玩遊戲,最後成了遊戲開發人才,有的人喜歡看閑書,最後成了作家。我說這話的意思不是鼓勵大家玩遊戲、看閑書,而是沒必要談虎色變,關鍵是怎麼看、怎麼玩,要善于化短爲長,因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短的一面翻過來就是正面,正的一面翻過來又是短面。

  我們儒家最講究中庸,從五四以來,中庸這個詞被貶義化了,其實中庸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平衡,就是不走極端,就是執兩用中,是大學問。把中庸運用得好的人,可以在人生中得到極大受用。

  有人問孔子:“顔回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仁慈的人。我不如他。”有人又問:“子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善于辭令的人。我不如他。”又問:“子路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勇敢的人。我不如他。”那位客人就說了:“他們叁個人都比你強,可是都成爲你的學生,聽你教誨,這是爲什麼呢?”孔子說:“我孔丘既能仁慈又能下決斷,既善于辯說有時又顯得嘴笨,既勇敢又膽怯。拿他們叁個人的長處換我這種處世之道,我還不情願呢。”孔子是懂得怎樣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樣,對于他的叁個弟子,他都看到了他們的長處,但同時又避免了他們的短處。

  這裏面有很深的學問,值得我們思考。

  人生就是如此,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學習的心,善于學習。所謂善于學習不僅指孔子說的“叁人行,必有我師”,還指在同一個人身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你不要認爲他好就一股腦全來學,學的再好也無非是第二個他。正如我們學書法臨帖,其要旨是“先與古人近,後與古人遠”,“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如果你只近不遠,只合不離,你永遠沒有自己,沒有獨出機杼的東西,就無法在這個領域立足。

  當你有一顆學習之心,你的行爲和習慣就隨之得到改變,因爲你的身邊總有可以學習、汲取的素材,有的人爲什麼知識那麼淵博,爲什麼可以舉一反叁,觸一通十?就是因爲他善于學習。比如我們到寺廟去拜佛,看到各種佛像,有人就迷信了,把這當做神來崇拜,有的人是智信,知道我們爲什麼要拜他,他有什麼值得我們崇拜的理由?其實所有的佛像都是表象的,在佛教之初,爲了反對迷信崇拜反對塑像,後來漸漸發展起來,把佛教徹底弄成迷信也就近兩百年的事。我們看釋迦牟尼的清淨法身相,他有一雙嬰兒的眼睛和面容,這是爲什麼呢,他的內心是無染的,純淨的,無邪的,有如處子。如果你磕頭、朝拜,不學習他這種純淨的品質,而是用五濁惡世的貪欲去索取,去祈禱,滿懷著貪嗔癡去求佛給你一個大福報,怎麼可能呢,你與佛的頻道根本就不相應。

  所以,修行不是吃素,不是經常去廟裏磕頭,也不是求神保佑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每天用鏡子不斷自我觀照,學會從內在去覺醒、反思和察覺,不斷改變自己的言行,把心裏的汙垢清掃出去。

  一句話,時時保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狀態,這即是修行要到達的目標。

  “守空”的能量

  佛教的最高智慧是“空”觀,它是站在事物緣起角度看待一切,從出世間高度看待世間的一切。《心經》裏面說的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空就是沒有獨立的自性,從更高的層次看,色和空是一個東西,色空不二。這個世界的實相和本質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金剛經》裏說得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爲事物的本質是不斷流動、變化、生滅,是緣起緣滅的,所以凡事不可執著,一旦執著就著了相,最終給自己造成極大痛苦和失落。一個證入般若實相的人,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他的世界是停止的,正所謂“江河競注而不流”,正因爲他能透過現象撷取本質,所以才能在無爲中把握住那個“真我”。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爲錯誤地看待世間問題,把生滅的當做永恒的,把流動不居當做一成不變。有人戀愛失敗,婚姻失敗,家庭發生矛盾,皆出于此。你念念不忘以前他對你多好,現在不好了,不能接受。其實就是愚癡。變化,爲事物的本質規律,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感情也是如此,有最熱烈期,有疏淡期,它也一直在發展。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安安而能遷遷”——既能適應平安穩定,又能適應變化不定。執而不著,安于當下。

  最明智地活著,乃是始終不離實相。只有如此才能擺脫現實的奴役,心的究竟解脫,一定是超越二元能所對立契入一元空性,在這個基礎上,你才能把握事物的核心,倘若總在表象上看待問題,就永遠把握不了事物存在的規律,最終陷入被動局面。

  說到底,我們要通過曆事練心,最終達到“轉物而不被物轉,轉事而不被事轉,轉人而不爲人轉”的定力。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世界。一個人,只有參透生死,才能豁達無畏地活在這個世間,而生命的自主,的確來自這樣一種駕馭能力和參透能力。具有這樣一種能力,便是具有行雲流水情懷的禅者,而這樣的禅者,一定能做出風生水起的事業。

  

《天地扁舟,滄浪逐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