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空明聽梵音
賢宗法師于上海慧圓滿常明書院開示
杜柯整理
《金剛經》不僅是禅宗的經典,而且是整個佛教的經典。我們通過閱讀經典,來成就經典人生。
我所理解的《金剛經》,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無常
《金剛經》一個基本思想,是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無常的存在。無常,指不斷生滅變化,流動不止。所以我們要無念,無住。只有秉持“無念、無住”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才能應對這一根本特點,從而變被動爲主動,把握人生的主宰權。
怎麼理解無常呢?很顯然,“無常”和“常”是相反的概念。常,就是經常,恒常,爲一種不變的形式存在,而“無常”,即沒有“常”——沒有這種一成不變的東西,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事有承啓轉合,物有成住壞空。比如一朵花,昨天它是什麼樣子,今天還是那樣嗎?也許,從我們凡夫的肉眼看來,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從生物學、物理學看來一定是有變化的,如果我們用顯微鏡把它放大多少倍,就可以發現,昨天的花和今天的花並不完全相同,因爲它不曾停止生長。正如我們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不斷生長、衰老走向死亡,一刻也不停止,只不過在一個較短時間內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出來罷了,如果經過五年、十年再去看看,還和以前一樣嗎?
所以《金剛經》講,似花,非花,又是花。此花非彼花,然而又不是另外的花。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嗎?嚴格來講並不是昨天的你,然而今天的你就不是昨天的你是另外一個人嗎?也不是。所以,《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達到這四無之相,就可以實現心對相的超越。
無常,是世間萬事萬物存在的根本規律,不變之至理。也就是說,無常是恒常的規律,只有“無常”才是“常”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追求不變的東西,比如,希望自己青春永駐,一旦長了皺紋或華發萌生,就不能面對;把自己的財産當做永恒,認爲我可以自由支配,不用它,它就一直存在;把自己的愛人、家人當做永恒,認爲他們會永遠跟著我,沒有分離的一天……總之,認爲自己擁有的一切都不會消失,我可以自由掌控很多事情。這種錯誤的思想來源于我們對世間萬物錯誤地解讀,從而産生錯誤的結果。
因之,我們讀《金剛經》就要汲取這樣一種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當你把世間萬物存在的方式都解讀透了,內心永遠是淡定的,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偕忘,超然物外,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你不會得到一個東西就歡欣雀躍,失去了就悲痛萬分;升官了就趾高氣揚,撤職了就一蹶不振;戀愛時甜蜜無限,分手了就痛不欲生;有錢時揮斥千金,窮困時就落魄潦倒……這樣,你永遠隨著外物變化走,沒有你自己。
我建議大家平時寫下“無常”或“生死”兩個字,挂到睡覺能看到的對面牆上,這樣你天天早晨起來,哦,我生了,晚上睡覺,哦,我又死了。——人生,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時時刻刻敢于觀照生死的人,才能坦然、無礙地面對人生各種境遇。我們打坐做什麼,就是讓把你把心真正靜下來之後,去觀照,去聚焦,去冥想,在智慧的清明光照中把握生命的格局。
有時候別人會對我說,某某人很小氣,讓他去學學佛法吧!——其實沒有過去世的積累,讓他今天一步到位接受佛法,根本不可能。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緣而生,因就是種子,緣就是條件,只有因緣具足了才能和合而生。否則,他就是接觸了佛法也不能接受這種思想,正如一粒種子生根發芽了也不一定能長成大樹。這個世間就像一座大樓,有人在第一層,有人在第五層,有人在第十層,有人在五十層。如果頂層的人去跟第一層人對話,第一層人永遠聽不懂。第五十層的人跟第五層的人談風景,第五層的人死也不會相信。如果一只畜生,你給他講天道的思想,就是對牛彈琴。如果你給他講鬼道,給鬼道講人道,給人道講天道,他們就可能接受。
這世間千差萬別的思想,各種各樣的根器,對事物理解層次的高低,究竟和圓滿,都不一樣,不能讓所有人用一種觀點去解讀事物,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用包容的心去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事實上每個來到我們身邊的人,都有固定的宿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他幫助你支持你,是增上緣,因爲你過去世中曾種下福田。他打擊你毀謗你,是逆增上緣,爲了使你更加強大。今天這個人跟你在一起,明天他離開了,今天這個人是朋友,明天成爲敵人,這些,都是無常。看透了就不會執著,在意,而是順遂緣分去善待身邊的每個人。這樣,你不會因爲一個人突然離開就驚慌失措無所適從,也不會因爲一個人支持你就對他産生過分依賴。不僅對人是如此,對物,也不要執著,你貪戀錢就成爲錢的奴隸,貪戀感情就成爲感情的奴隸,財色名食睡,莫不如此。“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都是衆緣和合而成的,既有緣聚的一天,就不可避免有緣散的一日。你執著什麼呢?
一個企業家,如果能了解事物這一存在規律,就能更好地做企業。不要認爲佛法和商業沒有關系,其實,佛法和世間的一切都有關系,當你把思想騰空了,把執著放下了,那種智慧就能生起,你就不會被事物的表象困擾、迷惑,你身處局外,再去審視局內,以局外之心去做局內事業,進得去,出得來,超脫,安住,自在,從容,你能把事業做得無限大。
請大家記住,從今天起,我們都獲得了佛法的無上智慧,因爲你有一雙和以前絕然不同的眼睛,這雙眼睛從哪裏來呢?——從般若實相中來,從《金剛經》中來,從無上甚深法中來,從佛陀正等正覺心田中流出的甘露來。
我曾碰到過不少人,壯志淩雲地說我要發財,或者咬牙切齒地說我要出人頭地!還有人對我感概:我曾經一無所有來到桐鄉,吃不飽,睡橋洞,奮鬥到今天,我終于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功了,有多少人羨慕我、仰慕我,如今,我死可以瞑目矣!聽到這樣的話,我真是無比悲哀,感到衆生真痛苦,他到了這個歲數還沒有覺醒,執迷不悟,實在很惋惜。就是天天和我們在一起又如何呢?這,也是因緣不成熟。
人一旦迷失自己,就像進了圍城。而一旦進入圍城,不是叁年五載可以出來的,也可能叁五十年,也可能到下一生,甚至十世,二十世,走不出來。所以你的人生不是別人給的,都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的性格是你自己累世因循的結果,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乃至你的敵人都是你自己造下的因緣,你每天的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也都是在播種,爲什麼有的人一生很順利,有的人阻撓重重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我們要想下一生乃至後半生很順利,要怎麼辦?就要從現在做起,從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
所以學佛不是你一天念了多少經,磕了多少頭,燒了多少香,而是要把佛經裏面的道理時刻在自己身上體現,依照經文裏的思想去觀照自己,跟我們的生活,工作,跟我們的一切,有機地結合起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便是淨化自己,改變自己,消除自己不良習氣。我們不要跑了多少廟,燒了多少香,誦了多少經,禮了多少佛,最還是貪嗔癡,還是凡夫一個。那就白學了。
說這話,不是讓你們不要到香海寺來,而是要你們把真正的智慧帶回去,改變你對事物的理解,通過自身人格的成長和智慧的圓滿去影響身邊的人,最終進入光明無礙的境界。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學佛,才算真正的佛弟子。
無常,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需要時刻觀照它。觀照它,你就可以獲得解脫、清淨、喜樂、慈悲。你就可以打開胸次,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總之,一句話,時常觀照無常,你就會獲得超常。
二、福德
福德就像水,水越深,承載力越大。怎樣培植福德呢,除了善待自己,要善待身邊所有人,不斷利益一切衆生,沒有企圖回報之心,以叁輪體空的精神去行善,也就是無我、無你、無物,並且感謝別人給自己種福田的機會。
當你聚集了善緣,以後做什麼都可以成功。我們以前所造的業,感召至今天的結果,今天你雖然在積德修福,但是以前的業尚未消完的時候,這些業的作用在你身上還在顯現,這就是有人雖然在行善在修福但命運仍然不順遂的原因。
珍惜來到你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都不是無緣無故來的,爲什麼有的人你趕都趕不走,死活跟著你,有的人留都留不住,跑得比兔子還快?明白這道理就能更好地善待他們。能善待你身邊的每個人,你就不會繼續造業,你的心地便是清淨的。你沒有造業了,福報就會逐漸顯現出來。
現在的社會,很多家庭把孩子看得過重,給他們上貴族學校,吃好東西,穿好衣服,寵的不得了。當然他有機會享受這些,是他本身的福報,但這樣做的事實是讓他的福報提前耗完。另外把他不良的習氣,如貪婪自私、好逸惡勞等等激發出來,這等于是從先天、後天兩個方面入手,削弱了孩子的福報,孩子的未來會好嗎?
記得史威登堡曾給斯普林格一句忠告:“不要因名譽或金錢離開善道,你就會一帆風順。”這,也就是事物自身存在的規律。所以,當你功成名就之後,不要忘掉自己的初發之心,不要被金錢和名譽異化,保持一顆純正、清善、樸素之心,去做該做的事,那麼你的事業,你既得的一切,都會持而保之。
有句話說,人生的一切不是算來的而是善來的;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爲什麼,算是一廂情願,善是得道多助;求是只望結果,修是培植因緣。所以,生命的莊園在善緣,善因善果,自種自收。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佛教講的不是宿命論,強調的是自由意志。
狄仁傑,在整個曆史上都大名鼎鼎,他是武則天朝的宰相。我講個關于他的小故事:他以前是太原人,曾擔任並州的法曹參軍。同他在一…
《靈臺空明聽梵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