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日月明
賢宗法師于嘉興眼科醫院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講佛教裏面的“六和敬”,它本來是僧團共修的戒條,是團體共修的基本守則,無論出家的還是在家的,都應該遵守。那麼,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也完全可以從“六和敬”中吸取到有益營養,以提升和改變企業。
“六和敬”是什麼呢?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佛教這個組織行世已經兩千多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主要靠“六和敬”思想來平衡和融洽。作爲企業大家知道,星巴克提出了一個口號——家庭、工作,星巴克!也就是說,星巴克一直致力于塑造一個舒適自如的“第叁空間”,介于家庭和工作之間的一個空間,使工作和家庭有機結合起來,這當然是星巴克極力倡導和打造的企業文化。其實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一天12小時,8小時都在上班。在工作中如何處理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以及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呢?六和敬。
身和同住
佛教中的“身和同住”指大家住在一起共修,同吃,同住,同睡。它不像在旅館,每個人一個套間,而是睡通鋪。這樣吃喝拉撒都和大家在一起,所以,你的一舉一動必須有個樣子,不能做小動作,相互之間借鑒警示意義,以免放逸自己。我們的企業,其實也是“身和同住”,大家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做事,一起吃飯,因此每個人的思想狀況,起心動念都對別人産生影響。既然是“同住”,每人都要各安其分,各司其職,各守其責,都“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心不遊離,這樣企業才能良好運轉,如果個個越俎代庖或玩忽職守,那肯定亂了套。再說“身和”,大家住在一起就是“身和”了嗎?不一定。在工作中,産生矛盾和意見的沖突在所難免,但是最終都要走向解決,走向“和”。如果有了矛盾就各執己見,各行其是,或懷恨在心,人和人之間就是隔離的,或者貌合神離。這就不是真正的“身和”。家和萬事興,企業和家庭一樣,如果不和,遲早要敗落。
具體怎麼“和”,我們要從身、口、意幾個方面入手。從言行舉止,說話,到你的意念都要“正”。有的人心術不正愛玩心眼,這樣的人,即使面上很“和”,早晚也會“離”的,因爲他的心是背離的,悖反的。所以人的意念最重要,心正了,言行才會正,心是一切的出發地。
故而,只要以誠待人,用心做事,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有句話說,天下沒有不快樂的地方,只有不快樂的人,我們也可以說,天下沒有不能解決的矛盾,只有不能解決矛盾的人。方法總比問題多,不是嗎?只要打開思路,共同協商,親如一家人,怎麼會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呢?
每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很注重自己的看法、想法,所以一切問題由此而生。這即是佛教中所說的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由于這種“我執”造成了很多矛盾和沖突,爲什麼有人說“他人是地獄”?——他對你是地獄,你對他自然也是地獄。他的世界你進不去,你的世界他進不來,自以爲是,各自爲陣。所以學會換位思考,以愛己之心愛人,以責人之心責己,這是化除矛盾,摧毀地獄的唯一方法。其實人所有的問題就是太在意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果不以自我爲中心,把自己放下一點,放低一點,放小一點,還有什麼不能解決呢?佛教認爲,“我”是一切障礙的根源,千百年來這個“我”把人害苦了,有我就有愛,有貪,有欲望,有見解,有執著。治病治根,如果把這個“我”字去掉,變成無我,那你就處處行得通,處處走得妙,處處都是陽關大道,暢通無阻。爲什麼,你無我了,當然會處處爲對方考慮。誰會和這樣的人過不去呢?
《心經》裏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意思呢?色,物質,包括我們說的女色,人,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房子,牆壁,桌子,一切我們看到的都是色。色有兩個特點,一是障礙,二是變化。障礙,比如我站在這裏,其他人還能站在這裏嗎?不能,這就對別人構成了障礙。變化,是指這些東西沒有一成不變的,都在不斷生住異滅的過程中。色爲什麼是空呢?因爲它們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聚集就誕生,因緣離散就消滅。這就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無不在變化之中。
後面還有一句更厲害的: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爲什麼說更厲害?因爲這一句把所有的東西都包含完了。色受想行識,佛教叫五蘊。我們人體,就是由五蘊組合而成。我簡單解釋一下“五蘊”:色,物質;受,感受;想,想象,幻想;行,造作,變化;識,認識。這五個方面,也就是從物質到思想情感,“亦複如是”,統統都是空的。空,不是沒有,是沒有獨立的自主性,都是緣起緣滅。所以說世上所有的事,其實都是“如夢幻泡影,亦露亦如電”。這四個比喻,夢幻、泡影、露水和閃電,都用來比擬其變化性,短暫性,迅疾性和不可靠性。
了解了人生的這一實質,現在來反觀自身,所有的煩惱執著、糾結痛苦都沒有意義了,因爲它只是某個階段的産物,很快就過去。甚至你的一生,也很快過去。所以活在當下,過好當下,把握當下的每分每秒,才是最明智的。放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把自己徹底解放出來,卸掉身上所有的枷鎖,你將獲得如風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順成人,逆成仙”。所謂神仙,就是把人的各種欲望、習氣都去掉的人。這個過程中當然很痛苦,是逆著人性走的,但修行就是如此,也正是其價值所在,也只有這樣,你才能過上“神仙”般快樂的日子。
此是我講“身和”的另一方面,自己首先要“身和”,自己的身心都不和,是個矛盾的人,與他人就更難以和平相處了。
這幾年,我除了去一些大學講課,還到一些大企業講課,我給他們講的最多是什麼?就是不管我們每個人做是什麼,都要有使命感,哪怕我一天的工作只是掃地、拖地板,我也要把地板拖到獨一無二,拖到別人難以企及的幹淨,以這樣一種態度來體現自身的價值。當你抱著這樣一種思想的時候,你的人生就開始走向圓滿,開闊,和平坦。我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案例:在日本,一個貴族女子學院畢業的學生,畢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老板安排她去洗馬桶。她當時不能接受,我一個堂堂大學畢業生,而且出身貴族,竟然要我去洗馬桶?正當她滿腹情緒准備離開時,那個主管對她說:你來一下,我教你如何洗馬桶。于是他娴熟地把馬桶洗幹淨,最後,從馬桶裏舀起一瓢水,當著她的面喝了下去。對她說,看了到吧,就要洗到自己能喝才行!
她當時被雷住。這件事使她深受啓發,于是從洗馬桶做起,一步一步,最後當上了日本的郵電大臣。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十本小冊子,這個故事就在我們的小冊子裏面。這套小冊子,從開始印刷到現在爲止,已經流通了整整150萬冊之多。能流通這麼多,說明大家還是歡迎的,希望你們回去好好讀讀。
其實,上天對每個人原本是公平的,只不過我們自己不正確的心態和認識,致使許多機會白白流失。
最近北京大學一個公共管理學院的副院長,來到我們寺院,一定要和我們結隊子合作,說以後他們的課程和我們結合在一起上。奇怪吧,全國幾萬所寺院,爲什麼單單跑到我們寺院來,而且一住半個月不走,還願意把北大的資源跟我們一起分享?說到底,就是人家認可我們這個平臺所做的事,認可我們的理念和願景。作爲寺院,我們其實也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出自己與衆不同的特色來,無論是我們的萬佛殿設計,還是免費禅修、接引衆生所運行的一套方案,都有獨到之處,並沒有泛泛地效仿別人。我們要把寺院建成一所學校,建成一個企業家到這裏來可以修行養生的場所,一個高端人士可以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今年,我們還准備辦一個世界佛教青年論壇,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地儲備。我們這個寺院其實並不大,資源也不豐厚,爲什麼要這樣呢?實際上一開始我們就把自己定位爲打造一個精英道場,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佛教文化平臺,我們要有自己的創見,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貢獻。
心是一切的源泉,當你抱著大使命、大信念、大價值去做時,一定可以做出大事業。當你對自己都不認可,得過且過,說白了,終其一生落于一個默默無聞的平庸者,不可能有大的作爲。
所以,心的容量就是個人世界的縮影,如果心沒有打開,芝麻大一件事你可能耿耿于懷。人家說一句,你就臉紅脖子粗,懷恨在心,甚至將其視爲仇敵。一片樹葉放在眼前會怎麼樣呢?把所有的東西都遮住了。人之視野本來有多大,可以看到無限多東西,可現在,你看到的只有樹葉。一葉障目不是這個樹葉太大,而是太放到眼前了,倘若放得遠一點,再遠一點,那麼看到的只是一個小點,根本障礙不了你的視線。所以我們遇到心裏糾結的時候就要立刻反省,爲什麼我們在意它,因爲我們的心太小了。心一小,事情就大了。
口和無诤
大家知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話說的不好,就會造口業。在佛教裏面,口業有這樣幾種: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妄語,指虛妄的語言,講假話。兩舌,就是把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搬弄是非。绮語,講華麗的或者奉承的言語。惡口,就是爆粗口,破口大罵之類。
在一個集體,大家要平和相處,這幾類口業都不能犯。我們佛教提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一般禅宗道場進去後都不准說話,大家只是打坐,只是修行。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減少造口業,二是利于使心靜下來。經常說話,心就是不定的。
在公司,工作交流頻繁,不能像寺院很少說話,但我們要珍惜自己的言語,言多必失。說,一定要說有用的話,說出之後是善的、好的效果,所以要說精品話,少說廢話。
平時我們要學會贊美別人,讓別人聽後很開心,這樣的言辭可以多說一些,但也要把握一個度,稱贊太過就假了,成了绮…
《“六和敬”,日月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