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和敬”,日月明

  “六和敬”,日月明

  贤宗法师于嘉兴眼科医院开示

  杜柯整理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讲佛教里面的“六和敬”,它本来是僧团共修的戒条,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出家的还是在家的,都应该遵守。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完全可以从“六和敬”中吸取到有益营养,以提升和改变企业。

  “六和敬”是什么呢?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佛教这个组织行世已经两千多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六和敬”思想来平衡和融洽。作为企业大家知道,星巴克提出了一个口号——家庭、工作,星巴克!也就是说,星巴克一直致力于塑造一个舒适自如的“第三空间”,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一个空间,使工作和家庭有机结合起来,这当然是星巴克极力倡导和打造的企业文化。其实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一天12小时,8小时都在上班。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呢?六和敬。

  身和同住

  佛教中的“身和同住”指大家住在一起共修,同吃,同住,同睡。它不像在旅馆,每个人一个套间,而是睡通铺。这样吃喝拉撒都和大家在一起,所以,你的一举一动必须有个样子,不能做小动作,相互之间借鉴警示意义,以免放逸自己。我们的企业,其实也是“身和同住”,大家每天一起上班,一起做事,一起吃饭,因此每个人的思想状况,起心动念都对别人产生影响。既然是“同住”,每人都要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守其责,都“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心不游离,这样企业才能良好运转,如果个个越俎代庖或玩忽职守,那肯定乱了套。再说“身和”,大家住在一起就是“身和”了吗?不一定。在工作中,产生矛盾和意见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最终都要走向解决,走向“和”。如果有了矛盾就各执己见,各行其是,或怀恨在心,人和人之间就是隔离的,或者貌合神离。这就不是真正的“身和”。家和万事兴,企业和家庭一样,如果不和,迟早要败落。

  具体怎么“和”,我们要从身、口、意几个方面入手。从言行举止,说话,到你的意念都要“正”。有的人心术不正爱玩心眼,这样的人,即使面上很“和”,早晚也会“离”的,因为他的心是背离的,悖反的。所以人的意念最重要,心正了,言行才会正,心是一切的出发地。

  故而,只要以诚待人,用心做事,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有句话说,天下没有不快乐的地方,只有不快乐的人,我们也可以说,天下没有不能解决的矛盾,只有不能解决矛盾的人。方法总比问题多,不是吗?只要打开思路,共同协商,亲如一家人,怎么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每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很注重自己的看法、想法,所以一切问题由此而生。这即是佛教中所说的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由于这种“我执”造成了很多矛盾和冲突,为什么有人说“他人是地狱”?——他对你是地狱,你对他自然也是地狱。他的世界你进不去,你的世界他进不来,自以为是,各自为阵。所以学会换位思考,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这是化除矛盾,摧毁地狱的唯一方法。其实人所有的问题就是太在意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果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放下一点,放低一点,放小一点,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佛教认为,“我”是一切障碍的根源,千百年来这个“我”把人害苦了,有我就有爱,有贪,有欲望,有见解,有执着。治病治根,如果把这个“我”字去掉,变成无我,那你就处处行得通,处处走得妙,处处都是阳关大道,畅通无阻。为什么,你无我了,当然会处处为对方考虑。谁会和这样的人过不去呢?

  《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意思呢?色,物质,包括我们说的女色,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房子,墙壁,桌子,一切我们看到的都是色。色有两个特点,一是障碍,二是变化。障碍,比如我站在这里,其他人还能站在这里吗?不能,这就对别人构成了障碍。变化,是指这些东西没有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生住异灭的过程中。色为什么是空呢?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聚集就诞生,因缘离散就消灭。这就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在变化之中。

  后面还有一句更厉害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为什么说更厉害?因为这一句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完了。色受想行识,佛教叫五蕴。我们人体,就是由五蕴组合而成。我简单解释一下“五蕴”:色,物质;受,感受;想,想象,幻想;行,造作,变化;识,认识。这五个方面,也就是从物质到思想情感,“亦复如是”,统统都是空的。空,不是没有,是没有独立的自主性,都是缘起缘灭。所以说世上所有的事,其实都是“如梦幻泡影,亦露亦如电”。这四个比喻,梦幻、泡影、露水和闪电,都用来比拟其变化性,短暂性,迅疾性和不可靠性。

  了解了人生的这一实质,现在来反观自身,所有的烦恼执着、纠结痛苦都没有意义了,因为它只是某个阶段的产物,很快就过去。甚至你的一生,也很快过去。所以活在当下,过好当下,把握当下的每分每秒,才是最明智的。放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把自己彻底解放出来,卸掉身上所有的枷锁,你将获得如风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顺成人,逆成仙”。所谓神仙,就是把人的各种欲望、习气都去掉的人。这个过程中当然很痛苦,是逆着人性走的,但修行就是如此,也正是其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过上“神仙”般快乐的日子。

  此是我讲“身和”的另一方面,自己首先要“身和”,自己的身心都不和,是个矛盾的人,与他人就更难以和平相处了。

  这几年,我除了去一些大学讲课,还到一些大企业讲课,我给他们讲的最多是什么?就是不管我们每个人做是什么,都要有使命感,哪怕我一天的工作只是扫地、拖地板,我也要把地板拖到独一无二,拖到别人难以企及的干净,以这样一种态度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当你抱着这样一种思想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开始走向圆满,开阔,和平坦。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案例:在日本,一个贵族女子学院毕业的学生,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老板安排她去洗马桶。她当时不能接受,我一个堂堂大学毕业生,而且出身贵族,竟然要我去洗马桶?正当她满腹情绪准备离开时,那个主管对她说:你来一下,我教你如何洗马桶。于是他娴熟地把马桶洗干净,最后,从马桶里舀起一瓢水,当着她的面喝了下去。对她说,看了到吧,就要洗到自己能喝才行!

  她当时被雷住。这件事使她深受启发,于是从洗马桶做起,一步一步,最后当上了日本的邮电大臣。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十本小册子,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小册子里面。这套小册子,从开始印刷到现在为止,已经流通了整整150万册之多。能流通这么多,说明大家还是欢迎的,希望你们回去好好读读。

  其实,上天对每个人原本是公平的,只不过我们自己不正确的心态和认识,致使许多机会白白流失。

  最近北京大学一个公共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来到我们寺院,一定要和我们结队子合作,说以后他们的课程和我们结合在一起上。奇怪吧,全国几万所寺院,为什么单单跑到我们寺院来,而且一住半个月不走,还愿意把北大的资源跟我们一起分享?说到底,就是人家认可我们这个平台所做的事,认可我们的理念和愿景。作为寺院,我们其实也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来,无论是我们的万佛殿设计,还是免费禅修、接引众生所运行的一套方案,都有独到之处,并没有泛泛地效仿别人。我们要把寺院建成一所学校,建成一个企业家到这里来可以修行养生的场所,一个高端人士可以来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今年,我们还准备办一个世界佛教青年论坛,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储备。我们这个寺院其实并不大,资源也不丰厚,为什么要这样呢?实际上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己定位为打造一个精英道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佛教文化平台,我们要有自己的创见,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贡献。

  心是一切的源泉,当你抱着大使命、大信念、大价值去做时,一定可以做出大事业。当你对自己都不认可,得过且过,说白了,终其一生落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所以,心的容量就是个人世界的缩影,如果心没有打开,芝麻大一件事你可能耿耿于怀。人家说一句,你就脸红脖子粗,怀恨在心,甚至将其视为仇敌。一片树叶放在眼前会怎么样呢?把所有的东西都遮住了。人之视野本来有多大,可以看到无限多东西,可现在,你看到的只有树叶。一叶障目不是这个树叶太大,而是太放到眼前了,倘若放得远一点,再远一点,那么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点,根本障碍不了你的视线。所以我们遇到心里纠结的时候就要立刻反省,为什么我们在意它,因为我们的心太小了。心一小,事情就大了。

  口和无诤

  大家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话说的不好,就会造口业。在佛教里面,口业有这样几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指虚妄的语言,讲假话。两舌,就是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搬弄是非。绮语,讲华丽的或者奉承的言语。恶口,就是爆粗口,破口大骂之类。

  在一个集体,大家要平和相处,这几类口业都不能犯。我们佛教提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一般禅宗道场进去后都不准说话,大家只是打坐,只是修行。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造口业,二是利于使心静下来。经常说话,心就是不定的。

  在公司,工作交流频繁,不能像寺院很少说话,但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言语,言多必失。说,一定要说有用的话,说出之后是善的、好的效果,所以要说精品话,少说废话。

  平时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让别人听后很开心,这样的言辞可以多说一些,但也要把握一个度,称赞太过就假了,成了绮…

《“六和敬”,日月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灵台空明听梵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