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和敬”,日月明▪P2

  ..續本文上一頁語,你奉承太過,人家還當諷刺呢。

  正確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要學會贊美,學會退讓,學會理解,學會包容。贊美,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寺院有個《日誦警策文十條》,其中有一條是:我要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裏默默地爲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製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

  如果我們每天用這種心態來贊美身邊的每個人,還有人和你過不去嗎?所以贊美是人和人之間的潤滑劑。有人說過,贊美別人是用最少的投資得到最大的回報。

  從以上正反兩方面下手,就可以達到“口和”的目的。口一和,自然就無诤了。

  意和同悅

  拿佛教的說法,就是“法喜充滿”。

  意,有叁個根本煩惱,貪、嗔、癡。欲去掉煩惱,就要無貪、無嗔、無癡,當然,徹底

  解決這個問題很難,非一日之功。

  最近幾年,我聽到不少聲音,說我們中國人的道德、誠信、素養等等都不如老外,

  讓人懷疑我們這個民族本有的人性。其實想想不是這樣,我們有幾千年曆史,真正不如人家的也就這一百來年。我們需要正視自己,但不能把缺點無限放大。在過去幾千年曆史中,我們中國出現了很多聖賢、英雄、偉人,出現了很多脊梁式人物。爲什麼這一百多年我們不如別人呢?仔細想想,當我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把每個人的價值和使命定位在這個基礎之上,比如我的存在要爲這個世界和平而推動,或者我的存在一定要立功、立言、立德,我的存在一定要爲這個國家、民族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當他內心有這些概念的時候,做法自然就不同了。

  一方面,我們的聖賢教育傳統斷了,另一方面,我們的法治還不夠健全,一方面外在

  管製不到位,一方面內在約束不夠,這就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我們中國人打飯不排隊,亂闖紅燈,做什麼都喜歡鑽空子走捷徑之類,等等。

   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要想實現“中國夢”,想讓我們的民族得到複興,一定是來自

  每個國民有這樣一種大局觀,這樣一個大的願景。一個人,站在天地之間,就要有接通天地,參贊天地的大氣象,才不失爲人,不失爲自然之子。

  同理,我們醫院要走向一個更輝煌的前景,一定是來自這樣一個大的願景和信念,來自這樣一個善的支撐點。上善若水,醫院作爲企業也是一滴水。一滴水怎樣才能不至于幹涸呢?答案是,放進大海裏。把個體融入到衆生之中,你的價值就跟所有人相應,以後你的成就就無量無邊。不要把自己孤立在集體之外,一定要把自己的價值使命和人類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當你進入這樣的思想境界之後,就會站在全人類、整個民族的角度去看待每個個體,站在行業的角度看待我們的醫院,站在醫院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站在生死的高度看待人的一次生命輪回,這時候你還會愚昧嗎?還會無知嗎?還會放不下嗎?還會想不開嗎?還會短視嗎?此時貪圖個人小便宜,做損人利己的事就很難發生。所以智慧,一定是來自你站在一個什麼樣的高度來解讀事物。

   你有這樣一顆解讀世間萬物、了悟宇宙運行法則的心,你的心,自然就安靜了。而心平

  則氣和,氣和則意悅。

  每個人做到這一點,大家都爲同一個目標奮鬥,就可以做到“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在佛教裏面有很多戒律,各位一聽,可能很不舒服,覺得出家人真苦啊,一點自由都沒有,我幸虧沒有出家。其實戒律,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一個患者得了肺病,你告訴他:不能抽煙,不能喝酒,要活命就把煙酒戒掉。這就是戒。

  我們守住一定的戒條,實際上是爲了達到更理想的結果。大家在同一個團體,爲同一個目標奮鬥,如果沒有共同的步伐,你遲到,他早退,他上班聊天,你上班出去逛街,那這個集體的事業絕對是做不好的。大家要做好,要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就要守戒。

  不僅工作中是這樣,戒律在人生中無處不在。開車你不走車道行嗎?火車有軌道,輪船有航線。一個家庭,想要幸福,也要守戒。見了美女就動心,心動之後再行動,這就叫“出軌”,火車出了自己的軌道,能有好事嗎?

  見和同解

  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一個團體,一個公司一定是有共識才走到一起,否則就是一盤散沙。和,是基礎,《論語》說:禮之用,和爲貴。這是爲人、處事的最高准則,也是基本准則。你看清朝的故宮,裏面主要有叁座建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和”,都離不開和。統治階級應該用什麼來統治天下?用“和”。家長用什麼來治家?用“和”。無和不治。

  “見和同解”最小的範圍是家庭,一家人和睦。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夫妻好合,家庭就和睦,所以,家和萬事興。怎樣才能和睦呢?專看對方的好處,包容對方的缺點。夫妻沒有結婚的時候,彼此都愛看對方的好處,所以生歡喜心;結婚之後,愛專看對方的缺點,所以會吵架。所以有個哲人說,婚姻的困局是你喜歡和一個人的優點相處,卻又必須和他的缺點結合。

  若能保持一生永遠看對方的好處,不將對方的過失放在心裏,夫妻就能白頭偕老,家庭就和合興旺。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亦是如此。

  其次,我們每個人要保持一顆布施的心。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布施愛,而不是索求,要求別人對自己怎樣怎樣,只在乎自己是否把自己的愛和真情付出,這樣的家庭一定是幸福和融洽的。一個社會也是這樣,人人布施愛,這個社會就變成樂園。倘若人人自私自利,不管別人死活,這個社會就變成人間地獄。

  臺灣的星雲大師,他每到一個地方就故意買當地很多東西,即使自己並不一定需要,爲什麼這樣做,他是爲了促進當地經濟消費,給那些經營者多帶來一點利潤,這就是布施之心。

  我那次到杭州的一個瑜伽會館講課,晚上一個朋友帶我去喝茶,然後給我買了一套四五千元的茶具。我對他說,何必花錢,茶具我有好幾套了!他說,這個店是自己一個認識而並不熟悉的朋友開的,因爲地理原因,生意不怎麼好,現在我能幫他就盡量在這裏買讓他多賺一點。他說如果你用不上,就把它送給你的朋友吧。我聽了這話很吃驚,沒有想到是這樣,作爲一個在家人都能處處想到布施,實在使我汗顔。

  你能給予別人而沒有任何索取之心時,就是在做無相布施,這種布施功德最大。一個能布施的人,永遠不會貧乏。因爲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給予別人,誰說不是呢?

  利和同均

  一個企業,所謂利和同均,就是把你賺到的錢,更多地和你的員工你的客戶分享。

  人不能獨親其親獨子其子,而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是我們古代儒家推崇的仁愛,也是追求理想社會的大同世界。拿我們現在的話,也可以說就是共産主義。這些社會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和同均。大家有福共享,人和人之間是仁愛的。

  北京有個商場,幾個年輕人在做,他們的營銷方式很簡單又很特別——每人到商場來消費,我給你辦一長卡。如果這個東西賣100元,我進貨20元,我們商場就賺10元,剩下的70元全部打到客人身上去。這樣一個傳一個,短短時間內他們的銷售業績增長了上千倍,生意火爆,其他商場的生意大部分吸引過來了。實際上,他就是把每一個消費者變成自己的投資商,有利同享。如果這樣下去,連馬雲都會被他們打敗。當然,這樣的運營方式國家在管製,因爲他一直這麼做,其他同類可能無法生存。後來公關局把他們抓了起來,然後那些持卡的人就抗議,天天到公安局門口去示威,因爲他本身並沒有違反商業規則嘛,只不過把更多利益分給了別人。我就想,這種消費模式如果推廣開來,中國一定能夠統治世界。

  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大家要懂得利用先進科技,利用互聯網擴大自己的商業圈,擴大自己所利益的圈子。就說微信吧,我也有,目前加我微信的14000多人。我每天會發五到十篇非常好的文章給大家分享,這一個小小舉動,14000多人就可以共同受益,而他們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他們一轉發,他的朋友就能看到,朋友的朋友又有自己的微信圈子,如此下去利益的人就呈幾何級增長。如果這其中有人因爲看到某篇文章或某個觀點有所啓發,從此改變他的人生,那無形中,你自己就種下了福田。大家看看,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行善起來是不是也很方便?

  我出的一本書叫《閉上眼睛才能看清世界》,賣出了5萬多本。知道怎麼賣的嗎?主要就是從我微信上賣的,外面只賣了一萬多冊。所以你不能把握互聯網時代,慢慢就變成了這個時代的邊緣人。

  “六合精神”是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提升自己心智,打開自己心量,和諧身心關系,積累自己福報,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可以永久使用,永不過時,因爲“和”,是符合天地大道宇宙規則的。和能生貴,和氣生財,和能納祥,唯和是益。個人擁有了“和”,便身心舒暢,事業興旺,家庭祥和;世界擁有了“和”,就絕無戰亂、爭鬥之事,天下太平,世界和平。

  

《“六和敬”,日月明》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靈臺空明聽梵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