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看不到。爲什麼,難道我們是睜眼瞎嗎?可以說是這樣的,因爲人眼的功能十分有限,不要認爲我們的眼睛是萬能的,就像超聲波和低聲波耳朵聽不到一樣,我們的眼睛對超過我們域限之外的光波也看不到,就像你看不到紫外線和紅外線一樣,但科學證明它是存在的。
同樣的,對于我們的靈魂,對于其他空間的衆生,你看不到就說明他不存在嗎?科學證明,這個世界有百分之十的明物質,剩余百分之九十都是暗物質。暗物質是我們肉眼沒法看到的,占百分之九十。你想想,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佛教中有部經叫《俱舍論》,它詳細論述了人去世後49天到投胎前,中陰身的狀況。中陰身不是鬼,是中間的過度階段,在前四個周,關于人此生的記憶還很清晰,到後叁個周則慢慢淡化,更接近于他要投胎的物象。現在,我們的科學還不能印證這一點。
其實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和去向。你的心態、品質、爲人、處事,決定了你靈魂的純淨度,也決定了你下一生去什麼地方。你靈魂的純淨度高,就往上走,天人,或者阿修羅。如果你的靈魂汙濁,沈重,就往下走,畜生,地獄。所以它決定了你下一期生命的品質和質量。你現在在什麼頻道,就會吸引什麼頻道的人來到你身邊,包括你的父母。有人說父母是不能選擇的,膚色不能選擇,國家不能選擇,出生地不能選擇……這些,在佛教中根本不成立。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選擇的,今生的父母、家庭、國家、環境,都是我們前世的業力所吸引,一切唯心造,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命運。所以要想改命,就要從現在做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此簡單。
藉此,修行對我們每個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當然,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奔著解脫去的,我們能夠脫離六道了脫生死當然很好,但這個不是一朝之功,非一蹴而就。“人成即佛成”,把世間的事做好,就是成佛的基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真俗不二,事理兼通,二者並行不悖。
繁華事散逐香塵
《金剛經》給我們揭示的真理就是無上的智慧。什麼是無上?一切有相的東西在他面前都變成無相,從真谛去認識俗谛,超越于俗谛,最終你所站立的高度就超越一切,就是至高無上。爲什麼說佛法的思想是最究竟圓滿的?——因爲它讓我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超脫出來,同時又再次回歸,以出世之心入世。
我們做企業也一樣,你的思想高度決定了成就的大小。譬如你站在第一層,能看到什麼,只有牆壁、桌子、椅子,這些把你障礙住了。你站在十層,可以目盡百裏,看到更多的景象。當你站在50層,看到什麼?可以目盡千裏,看到無量無邊的東西。
試想一下,爲什麼別人可以打擊到你?因爲你和他站在同一個高度上。倘若你在十樓,他在五樓,再長的胳膊也打不到吧。爲什麼別人隨便罵你一句你就惱怒、糾結、痛苦呢,因爲你心的容量和他一般大小,你的心是一個臉盆,扔一個石頭就激起水花,溢出來了。如果你的心是黃河,把整座泰山投進去,也會湮滅不見。
剛才講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的幸福指數,快樂等級,就會直線上升。我們家庭的和諧,人際關系的融洽,事業的順遂,內心的強大,情感的祥和,精神的自由,都是來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包括我們企業文化的落實和貫徹,能不能得到本質的提升,也來源于這樣一種思想和觀念。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的欲望,貪婪,執著。倘若不能臣服自己的心,就會不斷地被外境所幹擾,看到好看的,眼睛戀戀不舍,放不下;聽到好聽的,耳朵流連忘返,想多聽;嘗到好吃的,津津有味,要多吃……六根追逐六塵,被它所控製。
你被外境幹擾,久而久之便迷失掉自己。我們可不可以做到,這個東西我雖然擁有,但也可以放下;我可以想辦法得到它,但也可以忍著不要它?這就是一種仁,一種淡泊,一種割舍。實際上,這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
但是人要做到這一點極不容易,所以我們遇到各種境遇時,要學會自我反思和觀照。人,常常想買更大的房子,坐更高檔的車,升更高的職務,掙更多的錢……在這個過程裏,你的欲望不斷膨脹,當欲望不斷膨脹的時候,人就成爲金錢、物質的奴隸,甚至導致了人性的異化而不知。前幾天,一個雲南的弟子給我打電話,說他要結婚,但是覺得自己的房子不夠大,想買個更大的,所以去借錢做首付,而且每月按揭要五六千元。既然一月按揭要五六千,兩人一月不賺上萬元是沒法生活的。但是上萬元,也不那麼好賺。我就問他,你爲什麼要換大房子呢?他說父母來可以住啊,將來孩子有更大的活動空間,等等。我問你父母一年來幾次,要住多長時間?他說,也不一定年年來,但來了就住幾天吧。我說,你就爲了這幾天,給自己這麼大壓力嗎?好好想想,人爲什麼活著,難道是爲了面子,爲了虛榮嗎?原本這個房子,他完全可以生活的,但和別人一比較,在別人的鼓動下,就迷失掉自己。
有人也許覺得,有壓力才有動力,也是好事。你既然這麼想,心甘情願把自己壓在泰山底下,把自己綁架起來享受綁架的快感,我也不說什麼。只是提醒一點,人的一生很短暫,最美好的年華其實也就二叁十年時間,這些時間你願意壓在幾座大山之下,苦苦掙紮、奮鬥,喘不了一口氣。仔細想想,這一切值得嗎?當你的所謂理想實現的時候,是不是又在比較中有了新的失落呢?
活在當下,直下承當
前面講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實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無住生心。當我們無住生心時,就是住而不住,著而不著,做而不做。住而不住,即你住著,但不會被住幹擾,就像你當會長,但你不覺得自己是會長,你當董事長,但你不覺得自己是董事長,你在講課,但不覺得自己在講課。這樣,你就能超越目前的角色、身份,從而産生一顆超然之心、解脫之心和自在之心。那種心生起來,你才能真正達到般若之境界。
大英博物館裏認爲中國有叁個聖人:第一個孔子,第二個老子,第叁個慧能。在這裏面,慧能接受後天教育最少,他本來大字不識,是個樵夫,後來到寺院去,又做夥夫,很少有聽經聞法的機會。然而他後天接受教育少,先天卻積累深厚,所以別人一點就通,很容易就會開悟了。在佛教裏面,只有釋迦摩尼說的法才叫經,唯有慧能例外,他說的法,我們也叫經,可見其影響之大。
如今,禅修已經風靡世界。禅宗的思想,也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中國的禅宗,不但融合儒家、道家,還繼承了印度兩河文明,是糅合而成的奇葩。佛教,本來是注重知識理論傳承的,但自慧能起推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立地成佛”,這是對傳統佛教的背叛和超越,它沒有任何文字的枷鎖和纏繞。有人擔心,以後中國漢地的佛教會不會被基督教、天主教占領吞沒,或者被藏傳密宗所取代,其實不用擔心,我們漢人行事的風格一貫喜歡簡潔,禅宗慧能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這一點。你不用學那麼多高深的道理,每天就是打坐,就是觀照,就是吃飯,就是睡覺,砍柴挑水是禅,行住坐臥是禅,一言一行也是禅,從生活中,時時刻刻面對自己觀照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以什麼樣的心活在這個世間,才是最重要的。這一刻,你心地清淨,就是佛;下一刻,你心地不清淨,就是魔。魔跟佛就那麼簡單,只在你的一念之間。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直下承當,活在當下。
無相布施
《金剛經》的思想除了無住生心,還有無相布施。佛說:“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無相布施就是叁輪體空的布施,它其實也是無住生心的一種。佛法講,布施能得財富,得福報,能讓你內心得到豐足,讓你充滿快樂。布施有叁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用金錢物質去幫助別人,法布施是用技術、知識幫助別人,無畏布施,就是在別人擔憂、恐懼、困苦之時讓他安穩怡樂。
爲什麼有人生來富有呢?因爲過去世中他布施過。爲什麼有的家庭不幸福,總是爭爭吵吵呢?因爲家裏的成員不布施,——都想別人服務自己,自己不願意服務別人,服務就是布施。爲什麼有的公司有強大的凝聚力,蒸蒸日上呢?因爲裏面的每個員工都在布施,沒有自私心,只有奉獻心。
無相布施,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即布施時心中沒有你、我、物的概念。
佛教認爲,如果一個人能讓你幫助他,布施他,你應該反過來感謝他。爲什麼呢?感謝他給你種福田的機會,他就是成就你的菩薩,沒有他,你積累不了福報。
人生如夢,借假修真
《金剛經》最後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有爲法”,是跟“無爲法”相對。無爲法就是如來,就是真谛,就是實相,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就是不生滅,永恒固定的東西。有爲法呢,就是有所造作的法。這個世間只要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嘗到、鼻子聞到、手摸到、心裏想到的,這一切東西,都屬于有爲法。
房子,是由木頭、水泥、鋼筋、人工和合而成。人,是由皮肉,骨骼,血液,毛發等組合而成。我們的家庭,公司,也一樣,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組成,所以叫有爲法。故而有生滅、變動、造作的法,都叫有爲法。
這些東西都怎樣呢?佛陀連用了六個比喻,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來說明有爲法事物的本質——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
《金剛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幻覺而已。你的存在,可以當做自己做了一個夢,轉瞬即逝。
我們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做夢見到了一只蝴蝶,醒來後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是昨晚上那個夢是真實的存在呢?還是現在是真實的?我們在夢裏感覺也很真實啊,吃飯,打架,生氣,傷心,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跟現實生活沒有多大區別,醒來後才明白剛才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夢。那反過來說,難道我們現在就是真實的嗎?當你這一生結束時,再回頭想想,不跟做夢一樣嗎?現在想起十年、二十年前的事,也跟做夢一樣。我們今天大家一起上課,吃飯,做什麼,好像很真實,但一二十年之後你再想想,也跟做夢一樣。
人生本來是夢,何必執著于夢?執著一個虛幻的東西沒有意義。夢,最終要破滅,要醒來。不過凡夫的人生是一個接一個夢連成的,這一生是人,下一生可能就是畜生,惡鬼,那下一個夢就是噩夢,不如現在這個夢好。但再好的夢也是夢,也有結束的時候,正如天道的人,福報享盡也一樣要墮落。
夢,就是相,我們執著于夢就是執著于相。現在《金剛經》一語驚醒夢中人:快醒來吧,不要再假戲真做了!但,既然戲是假的,是不是就不要做了呢?——也不是,你不做了還做什麼?我們要借假修真。戲,還要做,還要演,但不能執著、癡迷,要以“假的”心去做假的戲,目的是保養我們的“真心”、“真性”不受傷害,返回到最初的純淨無染。
《無住妙行《金剛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