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看不到。为什么,难道我们是睁眼瞎吗?可以说是这样的,因为人眼的功能十分有限,不要认为我们的眼睛是万能的,就像超声波和低声波耳朵听不到一样,我们的眼睛对超过我们域限之外的光波也看不到,就像你看不到紫外线和红外线一样,但科学证明它是存在的。
同样的,对于我们的灵魂,对于其他空间的众生,你看不到就说明他不存在吗?科学证明,这个世界有百分之十的明物质,剩余百分之九十都是暗物质。暗物质是我们肉眼没法看到的,占百分之九十。你想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有多少?
佛教中有部经叫《俱舍论》,它详细论述了人去世后49天到投胎前,中阴身的状况。中阴身不是鬼,是中间的过度阶段,在前四个周,关于人此生的记忆还很清晰,到后三个周则慢慢淡化,更接近于他要投胎的物象。现在,我们的科学还不能印证这一点。
其实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和去向。你的心态、品质、为人、处事,决定了你灵魂的纯净度,也决定了你下一生去什么地方。你灵魂的纯净度高,就往上走,天人,或者阿修罗。如果你的灵魂污浊,沉重,就往下走,畜生,地狱。所以它决定了你下一期生命的品质和质量。你现在在什么频道,就会吸引什么频道的人来到你身边,包括你的父母。有人说父母是不能选择的,肤色不能选择,国家不能选择,出生地不能选择……这些,在佛教中根本不成立。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今生的父母、家庭、国家、环境,都是我们前世的业力所吸引,一切唯心造,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要想改命,就要从现在做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此简单。
藉此,修行对我们每个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然,佛教的修行主要是奔着解脱去的,我们能够脱离六道了脱生死当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一朝之功,非一蹴而就。“人成即佛成”,把世间的事做好,就是成佛的基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俗不二,事理兼通,二者并行不悖。
繁华事散逐香尘
《金刚经》给我们揭示的真理就是无上的智慧。什么是无上?一切有相的东西在他面前都变成无相,从真谛去认识俗谛,超越于俗谛,最终你所站立的高度就超越一切,就是至高无上。为什么说佛法的思想是最究竟圆满的?——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超脱出来,同时又再次回归,以出世之心入世。
我们做企业也一样,你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成就的大小。譬如你站在第一层,能看到什么,只有墙壁、桌子、椅子,这些把你障碍住了。你站在十层,可以目尽百里,看到更多的景象。当你站在50层,看到什么?可以目尽千里,看到无量无边的东西。
试想一下,为什么别人可以打击到你?因为你和他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倘若你在十楼,他在五楼,再长的胳膊也打不到吧。为什么别人随便骂你一句你就恼怒、纠结、痛苦呢,因为你心的容量和他一般大小,你的心是一个脸盆,扔一个石头就激起水花,溢出来了。如果你的心是黄河,把整座泰山投进去,也会湮灭不见。
刚才讲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的幸福指数,快乐等级,就会直线上升。我们家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融洽,事业的顺遂,内心的强大,情感的祥和,精神的自由,都是来自“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包括我们企业文化的落实和贯彻,能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也来源于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贪婪,执着。倘若不能臣服自己的心,就会不断地被外境所干扰,看到好看的,眼睛恋恋不舍,放不下;听到好听的,耳朵流连忘返,想多听;尝到好吃的,津津有味,要多吃……六根追逐六尘,被它所控制。
你被外境干扰,久而久之便迷失掉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做到,这个东西我虽然拥有,但也可以放下;我可以想办法得到它,但也可以忍着不要它?这就是一种仁,一种淡泊,一种割舍。实际上,这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
但是人要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所以我们遇到各种境遇时,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观照。人,常常想买更大的房子,坐更高档的车,升更高的职务,挣更多的钱……在这个过程里,你的欲望不断膨胀,当欲望不断膨胀的时候,人就成为金钱、物质的奴隶,甚至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而不知。前几天,一个云南的弟子给我打电话,说他要结婚,但是觉得自己的房子不够大,想买个更大的,所以去借钱做首付,而且每月按揭要五六千元。既然一月按揭要五六千,两人一月不赚上万元是没法生活的。但是上万元,也不那么好赚。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换大房子呢?他说父母来可以住啊,将来孩子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等等。我问你父母一年来几次,要住多长时间?他说,也不一定年年来,但来了就住几天吧。我说,你就为了这几天,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吗?好好想想,人为什么活着,难道是为了面子,为了虚荣吗?原本这个房子,他完全可以生活的,但和别人一比较,在别人的鼓动下,就迷失掉自己。
有人也许觉得,有压力才有动力,也是好事。你既然这么想,心甘情愿把自己压在泰山底下,把自己绑架起来享受绑架的快感,我也不说什么。只是提醒一点,人的一生很短暂,最美好的年华其实也就二三十年时间,这些时间你愿意压在几座大山之下,苦苦挣扎、奋斗,喘不了一口气。仔细想想,这一切值得吗?当你的所谓理想实现的时候,是不是又在比较中有了新的失落呢?
活在当下,直下承当
前面讲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实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无住生心。当我们无住生心时,就是住而不住,着而不着,做而不做。住而不住,即你住着,但不会被住干扰,就像你当会长,但你不觉得自己是会长,你当董事长,但你不觉得自己是董事长,你在讲课,但不觉得自己在讲课。这样,你就能超越目前的角色、身份,从而产生一颗超然之心、解脱之心和自在之心。那种心生起来,你才能真正达到般若之境界。
大英博物馆里认为中国有三个圣人:第一个孔子,第二个老子,第三个慧能。在这里面,慧能接受后天教育最少,他本来大字不识,是个樵夫,后来到寺院去,又做伙夫,很少有听经闻法的机会。然而他后天接受教育少,先天却积累深厚,所以别人一点就通,很容易就会开悟了。在佛教里面,只有释迦摩尼说的法才叫经,唯有慧能例外,他说的法,我们也叫经,可见其影响之大。
如今,禅修已经风靡世界。禅宗的思想,也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中国的禅宗,不但融合儒家、道家,还继承了印度两河文明,是糅合而成的奇葩。佛教,本来是注重知识理论传承的,但自慧能起推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立地成佛”,这是对传统佛教的背叛和超越,它没有任何文字的枷锁和缠绕。有人担心,以后中国汉地的佛教会不会被基督教、天主教占领吞没,或者被藏传密宗所取代,其实不用担心,我们汉人行事的风格一贯喜欢简洁,禅宗慧能的思想正好契合了这一点。你不用学那么多高深的道理,每天就是打坐,就是观照,就是吃饭,就是睡觉,砍柴挑水是禅,行住坐卧是禅,一言一行也是禅,从生活中,时时刻刻面对自己观照自己,了解自己超越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活在这个世间,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刻,你心地清净,就是佛;下一刻,你心地不清净,就是魔。魔跟佛就那么简单,只在你的一念之间。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直下承当,活在当下。
无相布施
《金刚经》的思想除了无住生心,还有无相布施。佛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无相布施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它其实也是无住生心的一种。佛法讲,布施能得财富,得福报,能让你内心得到丰足,让你充满快乐。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用金钱物质去帮助别人,法布施是用技术、知识帮助别人,无畏布施,就是在别人担忧、恐惧、困苦之时让他安稳怡乐。
为什么有人生来富有呢?因为过去世中他布施过。为什么有的家庭不幸福,总是争争吵吵呢?因为家里的成员不布施,——都想别人服务自己,自己不愿意服务别人,服务就是布施。为什么有的公司有强大的凝聚力,蒸蒸日上呢?因为里面的每个员工都在布施,没有自私心,只有奉献心。
无相布施,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即布施时心中没有你、我、物的概念。
佛教认为,如果一个人能让你帮助他,布施他,你应该反过来感谢他。为什么呢?感谢他给你种福田的机会,他就是成就你的菩萨,没有他,你积累不了福报。
人生如梦,借假修真
《金刚经》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有为法”,是跟“无为法”相对。无为法就是如来,就是真谛,就是实相,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就是不生灭,永恒固定的东西。有为法呢,就是有所造作的法。这个世间只要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舌头尝到、鼻子闻到、手摸到、心里想到的,这一切东西,都属于有为法。
房子,是由木头、水泥、钢筋、人工和合而成。人,是由皮肉,骨骼,血液,毛发等组合而成。我们的家庭,公司,也一样,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成,所以叫有为法。故而有生灭、变动、造作的法,都叫有为法。
这些东西都怎样呢?佛陀连用了六个比喻,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来说明有为法事物的本质——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金刚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幻觉而已。你的存在,可以当做自己做了一个梦,转瞬即逝。
我们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做梦见到了一只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是昨晚上那个梦是真实的存在呢?还是现在是真实的?我们在梦里感觉也很真实啊,吃饭,打架,生气,伤心,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跟现实生活没有多大区别,醒来后才明白刚才不是真的,只是一个梦。那反过来说,难道我们现在就是真实的吗?当你这一生结束时,再回头想想,不跟做梦一样吗?现在想起十年、二十年前的事,也跟做梦一样。我们今天大家一起上课,吃饭,做什么,好像很真实,但一二十年之后你再想想,也跟做梦一样。
人生本来是梦,何必执着于梦?执着一个虚幻的东西没有意义。梦,最终要破灭,要醒来。不过凡夫的人生是一个接一个梦连成的,这一生是人,下一生可能就是畜生,恶鬼,那下一个梦就是噩梦,不如现在这个梦好。但再好的梦也是梦,也有结束的时候,正如天道的人,福报享尽也一样要堕落。
梦,就是相,我们执着于梦就是执着于相。现在《金刚经》一语惊醒梦中人:快醒来吧,不要再假戏真做了!但,既然戏是假的,是不是就不要做了呢?——也不是,你不做了还做什么?我们要借假修真。戏,还要做,还要演,但不能执着、痴迷,要以“假的”心去做假的戏,目的是保养我们的“真心”、“真性”不受伤害,返回到最初的纯净无染。
《无住妙行《金刚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