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妙行《金刚经》
贤宗法师游学法国于爱心联盟“醒来班”上开示
杜柯整理
《金刚经》是佛教中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它对外人来说,显得深奥难解。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掠其概要。
如果按照《金刚经》的思想去修行,可以肯定,你能够得到人生中两件至关重要的东西:智慧与福报。智慧无碍,福报无碍。智慧无碍是你能透视一切,了解一切,通达一切,最后达到无所挂碍的自由之境;福报无碍呢,——在座各位都是做企业的,我们知道,财富跟福报有关,当一个人没有福报或福报微弱之时,很难赚到钱。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也积不下几个钱,而有的人不怎么努力就财源滚滚的原因。
佛门经典《金刚经》,可以作为我们一生修行的功课,事实上,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什么处境,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滋养,甚至,给自己的灵魂来次大换血。
无住无着
先看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非常坚硬的东西,它代表可以摧毁一切,降伏一切。摧毁什么呢?你的烦恼,魔障,所有负面情绪。波罗蜜,到彼岸。般若,是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用般若智慧的思想,使你达到涅槃的彼岸,相当于用船把我们载运过去。
在《金刚经》里开宗明义,须菩提问佛陀:我们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
安住其心为什么非常重要呢,当我们的心和身体是分离的、游离的,不能聚焦一点,力量就分散了,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如果能把心安住下来,做什么专注一境,心无旁骛,就很容易把力量集中一点去突破它。其实,人最难降伏的就是自己的心,人们常说,一个将军可以打败敌人,于刀光剑影中攻城略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他很难战胜自己,为什么?这便是不能完全降伏其心。老实说,你的心,能随时随地供自己差遣使唤吗?
而只有安住其心,才能降伏其心。
对此,佛陀回答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住”是怎么住?其实就是无所住,就是不执着于一物之相。相是什么?——佛教中说的俗谛,它与真谛是相对的。俗谛,是我们对事物常规的、浅显的、不正确的看法,而真谛,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掌握和看法。真谛认为世间万物是无常的,生灭的,流动的,是因缘和合的。而俗谛则相反,它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认为一切事物长久不变,可以把握,有独立的自主性。
《金刚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法非说法,是名说法。这句话很重要,套用它,可以言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比如,树。树非树,是名为树。我们说树,是俗谛,大家认为它就是一棵树。说非树,是真谛,为什么是非树呢?这棵树其实由众缘和合的条件组成,从最初的种子,树苗,到长大成树,中间还要有土壤,阳光,雨露,氧气,甚至人工等等不一而足。少了一样就长不成树。这些因缘条件全部集合在一起,它才成为一棵树。反之,当这些条件逐步离散消失时,它就慢慢不再成为一棵树,最终死去。现在,我们就是以这样的表象,以我们的理念和认识,暂时把它叫做树。当然也可以把它叫做其他东西,它其实只是一个代号而已。
同理,人非人,是名为人。我们现在成就人身,是众多因缘条件促成的,它是不是一直不变呢,我们是人就可以一直保持人身吗?也不是的,这些因缘条件消失之后,我们的身体就坏了,这个人就死掉了。所以,人非人,只是暂时叫人而已。
以此推论下去,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他作为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只是这一个阶段而已,由众多因缘组成,这个阶段过去,他就不再是你的妻子和丈夫。那你还执着什么呢?所以要安住当下,彼此珍惜,该合则合,该散则散,如此而已。
我们执着于相,就会被相干扰,束缚。我们放下相,便能站在相之外去认识相。故而,《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存在,一定要在事物所认识的过程之外,去认识它。
佛在这部经典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困扰迷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想把握事物的真谛,想深入如来藏,想进入事物的本体,你就要破除一切“相”。什么是相?我们所住的房子,所见的山河大地,我们的身体,家庭,工厂,我们的名望,地位,金钱,等等,全部是相。
破除相之后就成了什么情况呢,——房子非房子,是名房子;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妻子非妻子,是名妻子;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倘若你执着于“相”,便是落于俗谛之见。当你把此人当做许多人所认为的丈夫时,就会对他有诸多要求,诸多纠结,诸多不舍,诸多放不下……很多问题纷至沓来。相反,你把他当做“非丈夫”去看待,便能轻松自在,心无挂碍。
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这个房子,是由水泥、木头、钢筋、人工等等组合而成的,其中任何一样都不能叫做房子,只有把这一切加起来才成为房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头腐烂了,钢筋变质了,水泥风化了,几十年或一百年之后这个房子就慢慢倒塌,最终化为灰尘,归于虚无。这时候房子还存在吗?它就是非房子。虽然说房子最终会毁坏、消失,它是变化的,无常的,但它的存在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也不是,它能够为我所用,为我遮风挡雨,让我住在这里,让我开会、吃饭、睡觉……我们还真离不开它。
那么,怎么做?最关键一点,不要执着。当你从“非房子”去看待“房子”的时候,就会用一种非常超脱的思想去面对它,比如这个房子突然被火烧了,突然倒塌了,或者被国家没收了,你都不会难受,不会纠结,不会执着。房子这个“有”最终要归于“无”嘛,有就是它的相,无,才是它的本质。你用这种理念去看待世间万物,“孩子非孩子,是名孩子”,“父母非父母,是名父母”,把各种问题往里套,最终,你能得出一个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对于一切事物,我们只有超越它的表象,才能驾驭它的本质。
譬如我当了这个会长,如果抓住会长不放,认为它永远是我的,于是,对我的权利和位置产生一点妨碍的时候,我自然就非常恐惧,不安,纠结。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如此:我们希望青春永驻,希望长命百岁,希望企业兴旺,希望家人永不分离……我们有很多很多希望,其实这些希望,都停留在相上。房子、金钱、丈夫、孩子、企业、名望、地位、成功,这些是什么?全是俗谛。你停留在相上,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你抓不住本质,就会被它造成巨大的困扰和障碍。
人来到这世间,只是一个短暂的生命过程,可以说昙花一现。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更何况生命所承载的其他东西?财色名食睡,人人抓住不放。但是仔细想一想,有哪样东西可以真正为我们所有呢?人们追求金钱,财富,想尽办法储存起来,想天长地久地拥有,但是佛教讲,金钱其实为五家所共有:盗贼会把它偷走、抢走,洪水会把它淹灭,烈火会把它烧掉,国王和官府会没收它,不肖子孙,会让你倾家荡产。可以说你的钱财,时时面临着被“五马分尸”的局面,你拿在手里,本来就是个风险极大、战战兢兢的过程。其实,钱财只是天地让你暂时保管一下,而你却把自己当成它的主人,要永远占有它。你越想占有,就越容易失去。
回想几十年前,农村人想尽办法往城市挤,托关系,找门路,要把户口迁过来,现在呢,这些还存在吗?城市人想尽办法要出去,有钱人都希望在郊区盖别墅,农村空气好,日子悠闲,有地种,国家还给补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这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吗?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时候,就会豁然而悟,那种纠结没有了,障碍去掉了。你发现自己可以活的如此自在,从容,优雅,洒脱,怡悦,因为你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进入了事物的本体。进入了事物的本体,就进入了道。进入了道,就能通达一切,“圣人至物而不伤”,可以乘物以游心,达到自由无碍的境界。所以此时,对于世间任何事物,都像玩游戏一样,不仅玩的非常快乐,还玩的非常好。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玩”的境界。大道至简,活在当下,执而不着,以一颗禅心过至极简单的生活,以赤子之心去游戏万物。此时,身无碍,心无碍,身心无碍,事事无碍。
一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金刚经》便是给我们这样一种智慧——不断破除对眼前事物错误的理解,直达事物的内核。无论是金钱、权力、地位,还是我们的身体本身,都是短暂的,无常的,生灭的。我们要牢牢攥在手里,是徒劳而不智。就说我们的身体吧,也是我们灵魂寄居的房子,有一天,房子老了、衰了、坏了,我们只能再换一个房子,那时候这一生就结束了。
有的人,不相信人有灵魂,说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这在我们佛教中叫“断见”。要说明人有生死轮回,不是一两句可以讲透彻的,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个现象供大家参考:附体。有人可能见过这种现象。以前在我老家有个女的,本来极其瘦弱,平时提拿十几斤东西都费力,但是有一天,突然中邪,莫名其妙力大无比,五六个年轻小伙子都拽不住她,说出的话也不是她本人口音,而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到下午,这个附体的东西走掉了,她似乎才从梦中醒来,问她刚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那女的躺了两个月才慢慢恢复过来。
这就是附体,类似的现象还很多。
前两天,我碰到一个物理学家,他说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不是说你眼睛看就看到了,而是它在你面前,还要有光照到那里,然后反射到我们眼里,瞳孔成像,才能看到,这个物理上大家都学过。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有光,我们也有眼睛,但…
《无住妙行《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