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有了一顆菩薩心,他全身從內到外無處不是布施,從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行住坐臥,無一刻不在布施。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是凡夫菩薩了,你的身雖然是凡夫,但你的心已經是菩薩。
所以布施的行爲一定來自內心的輻射,而不是外在的強製,是自然而然的行爲。因此,佛法一定是身心合一的展現,而不是某種造作的行爲。就像打坐,最關鍵是要找到快樂。其實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只要能找到快樂就能找到堅持。能堅持,就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打坐,開始把腿盤起來很疼,你可以把兩腿交叉坐著就行了。當你坐到一定程度,那種快樂,那種身體的舒服,難以言傳。爲什麼打坐的人往往健康而長壽?因爲入定後幾個小時、幾天就像幾秒鍾一樣,那你想想這個人活100歲就相當于別人活50歲,時間的概念在這裏發生了變化,不是時間真的發生了變化而是你的感受發生了變化,因爲你很舒服很快樂,舒服、快樂就過得很快。
假若你的孩子讀書不好,那是因爲他對讀書沒有興趣、缺少快樂,你用鞭子抽他,他能讀好嗎?我小時候到一個居士家裏去玩,就經常翻他的書。現在他見到我還說:你那幾個師兄一到我家就找吃的,唯有你,一到我家就把書架翻個底朝上,你小時候就跟他們不同。這不是恭維話,而是的確如此。有什麼不同?我很小的時候就得到了讀書的樂趣,喜歡讀書,所以讀書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事,而不像我的幾個師兄弟,要他們拿本書,就如坐針氈。
其實,佛法和我們世間並不隔離。隔離,常常是人爲造成的。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融通的。有人一想,我是誰?我是佛教徒。然後就把自己定在某個框框裏面,出不來,于是很多東西都被排斥在外了。我在國外去,最愛去的就是天主教堂,我們禅修班,也有基督教徒。大家學習彼此非常好的東西,能夠兼容而存在。所以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會有太多的分別心。
一個人,把自己限製的越少,獲得的空間自然越大,他運作的能力自然越強。
當然,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問題。只要活著,問題就無窮無盡,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便是人生的智慧。我們身邊有些人,有錢,富有,但是活得並不快樂,或者身體有病,有巨大的問題困擾著他們。這叫富而不樂,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人生往往如此,當你沒錢的時候你非常渴望有錢,你覺得自己有錢就幸福了。好不容易有錢了,買了車買了房,如意了吧,也不一定,也許還有家庭的問題困擾著你。等你家庭、孩子、事業都如意了,還有新的問題出現。總之活著,就會不斷地面臨問題。面對問題時,我們要記住四點: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首先要面對問題,面對任何問題,因爲任何問題都可能發生,你逃避是不行的。有人總是懷著僥幸心理,心想倒黴的事都是別人的,自己碰不上,什麼車禍啊,癌症啊,破産啊。懷著這樣的心理,一旦遇上整個人就垮掉了。
我們雖然活著,但要時常想,假如明天我要死了,會怎麼樣?假如我的親人突然不在了,怎麼辦?實際上,每次我媽給我打電話時我就想是不是我爸走掉了?因爲他已經80多了,隨時有走的可能。所以我時刻准備著,只有准備著,才能更好地善待他珍惜他。我每月再忙都會抽出一兩次陪陪他們。他們必定要離開我,這是自然規律,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讓自己少留遺憾。
我每次坐飛機時都想這次下不來了怎麼辦?上高速時就想如果這是我最後一次開車怎麼辦?如果發生了空難、車禍,把我的四肢鋸掉了,或者癱瘓了,以後被人用輪椅推著走,怎麼辦,以後的生活怎麼面對?當你把所有最壞的結局都想到的時候,活著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就不會因突然的變故而産生巨大障礙。
我們衆生之所以沒有智慧,便是沒有認識到世界無常的本性,以妄爲常,愛把無常的東西當做永恒的去對待。如果你認識到無常,對自己這個身體、色身也不會執著,戀愛失敗或者離婚了也不會覺得天塌下來了。但是我們都不是這樣,我們害怕得病,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害怕我們所依存依附的一切,當你害怕的時候心就是糾結的,心一糾結智慧不可能升起來,而疲于應付,只能把事情搞的更糟。《心經》上說: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們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它,就是一種禅定。
所以要學會觀照。現在,你是千萬富豪,假如有天沒錢了會怎樣?現在是高官,假如哪天突然成一介平民怎麼辦?這種落差,這種改變後的生活我能接受嗎?把最壞的結局都想出來。我是寺院的負責人,我就想假若有一天我們寺院沒米下鍋了怎麼辦?我一想,大不了我們出去乞討,那又怎樣,反正餓不死的。我們在日本看到出家人用一個缽放在街邊,過往的路人就給他一點錢。我就想,如果我在那裏打坐,討口飯吃肯定沒有問題,說不定比他討的還多,所以沒有什麼可怕的。
我現在是寺院的負責人,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別人趕出來了,成了流浪狗一樣,我怎麼辦?那時候以前對你笑臉相迎恭恭敬敬的人都對你不屑一顧,我受得了嗎?如果受不了,那現在何必著相,執著于我是寺院的負責人呢?我開始不爬那麼高的樓層,也就不怕摔下來。“不爬那麼高”不是說我就不做負責人、不做事了,而是你的“心理”始終要在最低點,保持歸零心態。
臺灣的聖嚴法師,他最後生病的時候不要醫生搶救,自己就走掉了。這樣一個高僧大德,留在世間還可以度化很多衆生,但他接受生命的自然規律,走了,了無牽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還去存錢、養老幹什麼?沒有必要嘛。該來的時候來,該走的時候走,從容自在,清楚明白。許多人活著的時候不珍惜生命,打麻將,酗酒,聊八卦,無所事事,不知道時間怎麼打發,等到臨死的時候卻拼命要活著,哪怕延長一分鍾也可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推薦大家看幾本書,《生命如此多情》,《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埃及生死書》,《蘇東坡傳》。看了《生命如此多情》你會更加珍惜生命,這本書裏面的文章都是醫生寫的。《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埃及生死書》是告訴你人有靈魂,有輪回。《蘇東坡傳》裏面有附體,附體,在我們民間廣泛存在,在座的說不定就有見過。
所以身體是靈魂寄居的場所,是靈魂的房子,這個房子壞了就會再換一個,永遠如此。
稻盛和夫說過一句話:我來到這個世界幹什麼?就是爲了提升靈魂的純淨度。這個世界是個大作坊,我們來一次就給靈魂抛光一次。今生我做什麼,賺了多少錢,得到了什麼都不重要,那些都是靈魂的外殼,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修煉、去提高自己的內核。
這一生,你家財萬貫是修煉,身無分文也是修煉,貴爲國王是修煉,賤爲乞丐也是修煉,當父親是修煉,做兒子也是修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都是修煉。我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之後,沒有什麼可以困擾到我們,就能坦然接受一切,悅納一切。
第叁個是忍辱。
忍辱,不是我本來很痛苦,很惱火,但我拼命壓抑,忍住,不是那種。真正的忍辱他的內心是開放的、暢通的、無礙的,不會把自己憋個病出來,而是你傷害不到他。爲什麼傷害不到呢?因爲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樣,高度不一樣。想一下,如果他在一樓,你在叁樓,他怎麼也打不到你,如果你和他都在一樓,平行站立,他很容易就傷害到你。所以當我們感到自己很痛苦的時候就應該反省,他爲什麼能傷害到我,因爲我的境界還不夠高。
當你的境界足夠高的時候,幾乎什麼都打擊不到你,你站在樓頂,站在山巅,看到下面的人都是無數的蟲蟲螞蟻,你的頭頂是無盡的虛空,你擁有整個世界,你是自由的。
忍辱是六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度修行,忍辱這一關過不去,就難以有新的進階。釋迦牟尼佛在累世累劫的修行中,也曾爲忍辱仙人,忍別人所不能忍,最終成就無上道果。
第四度精進。
什麼是精進?專注、聚焦地去做某件事,就是精進。
精進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方向搞錯了,若方向錯了,越精進越後退。那麼什麼是方向,以什麼方向爲准呢?——我們的所作所爲跟人類的幸福相應,跟天地大道相應,跟人類未來的發展相應,把我們個體融入到這樣一種思想和觀念當中,就不會失去正確的方向。
這才是精進。
第五,禅定。
禅定,在佛法思想裏面叫靜慮。靜慮,就是專注、聚焦地讓自己的內心臣服下來。像打坐的時候,萬念紛馳,我們常常跟著自己的妄念跑了,那是你沒有定力。禅定,其實進一步說,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爲外面環境所動搖,叫定功。你整天打坐面壁,這是小禅定,當你不受一切誘惑,心中如如不動,才是大禅定。所以真正把禅定練好的人在生活中就能體現出來,不一定在他盤腿時間有多長。
最後,般若。
佛教的般若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用文字語言來表達佛法的要義至理。觀照般若,指從觀照證悟實相開發出來的智慧。實相般若,是衆生之本來面目,如來之法身。亦稱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圓覺海、菩提等。
我們現在看到經書上的字,就是文字般若,然後我們用這些道理來觀照自己,就是觀照般若。我們最後的目的是爲了達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我們本來具備的圓滿、究竟、無礙的狀態。
“觀照般若”在我們修行中非常重要,怎麼觀照呢,就是省覺,隨時隨地地覺察自己,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們的起心動念。讓我們浮躁的心,最終達到寂滅的境界,這,就進入了實相。
在六度中,般若是提綱挈領的,用來指導前面的一切,“五度如盲,般若爲導”,它使前五度保持正確的方向,從而達到六度圓滿。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