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

  贤宗法师于“般若修炼”开示《金刚经》【一】

  杜柯整理

  大家看第一章,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里是讲《金刚经》说法的缘起。在佛法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这个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序分。

   (一)鸠摩罗什

  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这部经的译者,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赫赫有名。在佛教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经历也非常奇特,有许多神异的传说。鸠摩罗什是西域龟兹国人,就是今天新疆库车县人。他出身豪族,母亲是国王的妹妹,父亲是宰相。七岁的时候,有次鸠摩罗什在寺庙里,一个香炉重达千斤,他竟然举起来了,这么大的香炉为什么能举起来呢,他当时也吃惊,这么一想,香炉就掉下来了。这时候他突然明白,有分别心就有轻重之别。

  他妈妈怀他的时候也发生了奇怪的变化。鸠摩罗什的舅舅本来是个辩论大师,辩才无碍,但是妈妈怀上鸠摩罗什的时候,智慧倍增,连哥哥都辩论不过她,而等到鸠摩罗什生下来以后,她又恢复了正常状态。所以舅舅当时就说,这个外甥必非常人。

  鸠摩罗什生前曾向佛祖许愿:如果自己翻译的经文契合佛意,希望自己死后舌头不化。他火化后舌头果然留在世间,成为罕见的舌舍利。现在大家到西安草堂寺去,那里号称是三论宗的祖庭,里面有个塔就专门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上次我们到西安还去拜访过。

   在历史上,用举国之力去抢一个出家人,因为抢夺僧人而引发战争的事,在今天人听来不可思议,但在古代是真实发生的。当时前秦国王苻坚,派将军吕光带一支军队到西域把鸠摩罗什抢来。吕光的军队刚出发,已有神通的鸠摩罗什就知道了,他告诉龟兹国王:“龟兹的国运要衰微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是龟兹王不听劝告,率军奋力抵抗,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龟兹王也遭到杀身之祸。

  吕光在回来的过程中,前秦发生内变,灭亡了,他就在凉州驻扎下来,成立一个国家,史称后凉,把鸠摩罗什带在身边,滞留达16年之久。后来被后秦的国王姚兴接到长安,开始从事译经工作。

  在古代,为什么一个出家人会引起两个国家的战争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至上。那时候大家公认佛经言教都是无上的知识、智慧,而不是今天人普通误解的迷信。

   (二)六种成就

  下面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话是讲“六种成就”,为法会的开始。

  什么是“六种成就”?就是在每一部经的前面,都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否则,就不能说法。

  《金刚经》这一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就是处成就。“祇树给孤独园”,也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这便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时间、地点、人物一系列概念。我们了解一下就行了。

   (三)自我超越

  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教有一个误解,好像它高不可测,不食人间烟火,佛教的修行者都不提吃喝拉撒这些俗事。有人见出家的师父用手机、开车,或上网,就觉得很奇怪,见到僧人生病吃药,也很奇怪。在他们眼里,修行就是在深山老林浓荫蔽日里打坐,面壁,一年说不上十句话,三天不上次厕所,因为吃的少,一个月不和人打一次照面。总之,他们是一群没有多少人气的人。

  这么一来,就把修行当做怪异,把修行者,当做怪物了。

  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宛如寻兔角。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也就是说,佛法的践行,要在现实生活中成就,把这个五欲红尘当做道场,绝非抽离了真空状态的玻璃瓶,把自己装在里面,这不是真正的佛教。

  所谓修行,就是从当下一念的转变,这一念妄想纷飞,这一念贪嗔痴慢,这一念爱恨情仇……你把这一念转过来了,就是佛,就是正等正觉。心即是佛,即心即佛。这一年转过来,你就一切无碍,通达一切;转不过来,便什么都做不成。所以这一念的转变就决定了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般若智慧。

  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成凡夫。我们今天有一个念头是清净的、无染的,那我们在这一刹那就证到了佛的境界。当这种刹那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在不断地改变和提升。实际上这即是学佛修道证悟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需要通过一点一点来完成。

  所以,省觉、观照要在生活里进行。生活是锻造我们的大法器,正如八卦炉把孙猴子炼成了火眼金睛,如果没有生活这座大熔炉,我们何能如出窖的陶瓷最终精光纯粹?怎么观照呢,在当下的每一刻,每一个刹那。比如今天吃饭,很难吃,没有肉,少油,身边的家伙嘴巴又吧嗒吧嗒响,身上发出异味。你不能掩着鼻子吃,不吃又饿得慌,凡此等等,其实都是自己一贯的分别心、计较心在起作用。你以前经常吃肉,所以现在不吃肉觉得受不了,你可能经常很干净,注重自己的卫生工作,偶尔遇到一个不太讲究的人就觉得受了污染。这是因为你有比较有计较,你习惯了这样,不习惯那样。试想一下,如果你出生在万恶的旧社会,被地主恶霸压榨,每天有碗粥喝就不错了;如果在三年自然灾害年代,你没被饿死就要感谢上帝了,哪里还因为偶尔一顿没有肉吃就难以下咽,心中失落呢。那时候有这样一碗白米饭,你保不定都会热泪盈眶、哽咽失声的!

  因此,这是解读事物不同的方式,产生的结果。般若思想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提升你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解读能力,就能通达一切,了无障碍。

  人,千万不要成为心的奴隶,而要奴役你的心,只有驾驭自己的心,才能做一番逍遥游。就说我们吧,一个出家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恋恋不舍,放不下,他就没有资格做人天师表,他骨子里头都是贪嗔痴慢,就是五毒,怎么教化别人?只会把毒传染给别人。对于我们在家人来说,如果要修行,活出真我自由的境界,也必须放下财色名利,抛弃是非烦恼,正因为你超越了它才能驾驭它,如果不能超越就会被它迷惑。我们要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觉醒人生,去“醒来”。你只有不断自我超越,才能从迷惑的人间得到一世清凉,得到一份安乐,一生自在,一种智慧。

   (四)六度修行

  佛教修行讲“六度”,六度其实是大乘菩萨的修行方法,自度度人,福慧双修,是最究竟圆满的法门。

  这六种方法叫六波罗蜜,就是六种大智慧使你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一个叫持戒。

  我们要做一件事,就要按一定的规律去办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有所不为”就是持戒。比如我们打坐,为了达到效果,就不能讲话,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乱动身子,不能胡思乱想,这些“不能”就是戒律。你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舍弃,舍弃,便是持戒。

  所以,持戒是保护我们法身慧命的一种方法。持戒本身是不难的,最难的是你没有一个目标。一个出家人,如果你把五欲六尘放下,自然而然就能持好戒律。再比如吃素,很多人你硬逼他吃素他吃不来,非常痛苦,但如果让他练瑜伽,每天打坐,身心轻安,清纯之气提起来,自然而然碰到那些荤腥味道很浓的他就不想吃了,最后你逼他他都不吃。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切换到那种状态,对这些没有兴趣了。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自然而然的东西一定是跟那些相适应,不是强迫。正如一个学生,他的理想是考上一所名校,他的理想树立起来,动力自然产生了,家长和老师不用拿着鞭子在后面赶,他把时间用来学习了,自然要放弃做其他的,此时的持戒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谁强迫他就可以做到。

  所以持戒本来是不难的。我们之所以觉得难,乃因为没有一个更重要的理想去成就自己。

  第二度,布施。

  我经常给身边的朋友讲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自己钱财不缺,并且内心丰足,唯一的方法是学会布施。

  布施,不是单纯把钱财送给人家,那是财施。还有法施和无畏施。布施的含义和范围极其之广。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个贫苦的妇女,穷到什么程度?可能人手一套衣服都不具备,出门的时候要跟家人换衣服。她见到佛陀知道这是伟大的智者,于是深深地叩首行礼,说伟大的佛陀,我为什么如此贫穷,请教如何才能富有?佛陀说你想富有很简单,布施就行了。

  她说我一无所有如何布施。佛陀说,你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布施。你的身体可以布施,帮人家拖地板,扫地,洗衣服;你的笑容、语言可以布施,你用赞叹的言语,用笑容去面对别人,也是布施;你把座位让出来,是布施;别人生病了你去照顾他,也是布施。……

  当你有颗布施之心时,连走路都是一种布施,为什么?人家看你那么高雅、从容、宁静、喜乐,你让人家心里产生无比的美好,清凉,这就是一种布施。

  布施一定是快乐的事,而不是痛苦的事,若念念不忘自己的所施之物、自己的付出,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所以佛教讲要“三轮体空”布施,就是布施时不着相,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物。我布施了就像没布施一样,这才是布施的最高境界,你如果处处想着自己的付出,别人的回报,那样的福报“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