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P2

  ..续本文上一页

  当人有了一颗菩萨心,他全身从内到外无处不是布施,从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行住坐卧,无一刻不在布施。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凡夫菩萨了,你的身虽然是凡夫,但你的心已经是菩萨。

  所以布施的行为一定来自内心的辐射,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此,佛法一定是身心合一的展现,而不是某种造作的行为。就像打坐,最关键是要找到快乐。其实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只要能找到快乐就能找到坚持。能坚持,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打坐,开始把腿盘起来很疼,你可以把两腿交叉坐着就行了。当你坐到一定程度,那种快乐,那种身体的舒服,难以言传。为什么打坐的人往往健康而长寿?因为入定后几个小时、几天就像几秒钟一样,那你想想这个人活100岁就相当于别人活50岁,时间的概念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不是时间真的发生了变化而是你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因为你很舒服很快乐,舒服、快乐就过得很快。

  假若你的孩子读书不好,那是因为他对读书没有兴趣、缺少快乐,你用鞭子抽他,他能读好吗?我小时候到一个居士家里去玩,就经常翻他的书。现在他见到我还说:你那几个师兄一到我家就找吃的,唯有你,一到我家就把书架翻个底朝上,你小时候就跟他们不同。这不是恭维话,而是的确如此。有什么不同?我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读书的乐趣,喜欢读书,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事,而不像我的几个师兄弟,要他们拿本书,就如坐针毡。

  其实,佛法和我们世间并不隔离。隔离,常常是人为造成的。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融通的。有人一想,我是谁?我是佛教徒。然后就把自己定在某个框框里面,出不来,于是很多东西都被排斥在外了。我在国外去,最爱去的就是天主教堂,我们禅修班,也有基督教徒。大家学习彼此非常好的东西,能够兼容而存在。所以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不会有太多的分别心。

  一个人,把自己限制的越少,获得的空间自然越大,他运作的能力自然越强。

  当然,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种问题。只要活着,问题就无穷无尽,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人生的智慧。我们身边有些人,有钱,富有,但是活得并不快乐,或者身体有病,有巨大的问题困扰着他们。这叫富而不乐,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人生往往如此,当你没钱的时候你非常渴望有钱,你觉得自己有钱就幸福了。好不容易有钱了,买了车买了房,如意了吧,也不一定,也许还有家庭的问题困扰着你。等你家庭、孩子、事业都如意了,还有新的问题出现。总之活着,就会不断地面临问题。面对问题时,我们要记住四点: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首先要面对问题,面对任何问题,因为任何问题都可能发生,你逃避是不行的。有人总是怀着侥幸心理,心想倒霉的事都是别人的,自己碰不上,什么车祸啊,癌症啊,破产啊。怀着这样的心理,一旦遇上整个人就垮掉了。

  我们虽然活着,但要时常想,假如明天我要死了,会怎么样?假如我的亲人突然不在了,怎么办?实际上,每次我妈给我打电话时我就想是不是我爸走掉了?因为他已经80多了,随时有走的可能。所以我时刻准备着,只有准备着,才能更好地善待他珍惜他。我每月再忙都会抽出一两次陪陪他们。他们必定要离开我,这是自然规律,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少留遗憾。

  我每次坐飞机时都想这次下不来了怎么办?上高速时就想如果这是我最后一次开车怎么办?如果发生了空难、车祸,把我的四肢锯掉了,或者瘫痪了,以后被人用轮椅推着走,怎么办,以后的生活怎么面对?当你把所有最坏的结局都想到的时候,活着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就不会因突然的变故而产生巨大障碍。

  我们众生之所以没有智慧,便是没有认识到世界无常的本性,以妄为常,爱把无常的东西当做永恒的去对待。如果你认识到无常,对自己这个身体、色身也不会执着,恋爱失败或者离婚了也不会觉得天塌下来了。但是我们都不是这样,我们害怕得病,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害怕我们所依存依附的一切,当你害怕的时候心就是纠结的,心一纠结智慧不可能升起来,而疲于应付,只能把事情搞的更糟。《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它,就是一种禅定。

  所以要学会观照。现在,你是千万富豪,假如有天没钱了会怎样?现在是高官,假如哪天突然成一介平民怎么办?这种落差,这种改变后的生活我能接受吗?把最坏的结局都想出来。我是寺院的负责人,我就想假若有一天我们寺院没米下锅了怎么办?我一想,大不了我们出去乞讨,那又怎样,反正饿不死的。我们在日本看到出家人用一个钵放在街边,过往的路人就给他一点钱。我就想,如果我在那里打坐,讨口饭吃肯定没有问题,说不定比他讨的还多,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现在是寺院的负责人,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别人赶出来了,成了流浪狗一样,我怎么办?那时候以前对你笑脸相迎恭恭敬敬的人都对你不屑一顾,我受得了吗?如果受不了,那现在何必着相,执着于我是寺院的负责人呢?我开始不爬那么高的楼层,也就不怕摔下来。“不爬那么高”不是说我就不做负责人、不做事了,而是你的“心理”始终要在最低点,保持归零心态。

  台湾的圣严法师,他最后生病的时候不要医生抢救,自己就走掉了。这样一个高僧大德,留在世间还可以度化很多众生,但他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走了,了无牵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还去存钱、养老干什么?没有必要嘛。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从容自在,清楚明白。许多人活着的时候不珍惜生命,打麻将,酗酒,聊八卦,无所事事,不知道时间怎么打发,等到临死的时候却拼命要活着,哪怕延长一分钟也可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推荐大家看几本书,《生命如此多情》,《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埃及生死书》,《苏东坡传》。看了《生命如此多情》你会更加珍惜生命,这本书里面的文章都是医生写的。《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埃及生死书》是告诉你人有灵魂,有轮回。《苏东坡传》里面有附体,附体,在我们民间广泛存在,在座的说不定就有见过。

  所以身体是灵魂寄居的场所,是灵魂的房子,这个房子坏了就会再换一个,永远如此。

  稻盛和夫说过一句话:我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就是为了提升灵魂的纯净度。这个世界是个大作坊,我们来一次就给灵魂抛光一次。今生我做什么,赚了多少钱,得到了什么都不重要,那些都是灵魂的外壳,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修炼、去提高自己的内核。

  这一生,你家财万贯是修炼,身无分文也是修炼,贵为国王是修炼,贱为乞丐也是修炼,当父亲是修炼,做儿子也是修炼,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都是修炼。我们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后,没有什么可以困扰到我们,就能坦然接受一切,悦纳一切。

  第三个是忍辱。

  忍辱,不是我本来很痛苦,很恼火,但我拼命压抑,忍住,不是那种。真正的忍辱他的内心是开放的、畅通的、无碍的,不会把自己憋个病出来,而是你伤害不到他。为什么伤害不到呢?因为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样,高度不一样。想一下,如果他在一楼,你在三楼,他怎么也打不到你,如果你和他都在一楼,平行站立,他很容易就伤害到你。所以当我们感到自己很痛苦的时候就应该反省,他为什么能伤害到我,因为我的境界还不够高。

  当你的境界足够高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打击不到你,你站在楼顶,站在山巅,看到下面的人都是无数的虫虫蚂蚁,你的头顶是无尽的虚空,你拥有整个世界,你是自由的。

  忍辱是六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度修行,忍辱这一关过不去,就难以有新的进阶。释迦牟尼佛在累世累劫的修行中,也曾为忍辱仙人,忍别人所不能忍,最终成就无上道果。

  第四度精进。

  什么是精进?专注、聚焦地去做某件事,就是精进。

  精进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方向搞错了,若方向错了,越精进越后退。那么什么是方向,以什么方向为准呢?——我们的所作所为跟人类的幸福相应,跟天地大道相应,跟人类未来的发展相应,把我们个体融入到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当中,就不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这才是精进。

  第五,禅定。

  禅定,在佛法思想里面叫静虑。静虑,就是专注、聚焦地让自己的内心臣服下来。像打坐的时候,万念纷驰,我们常常跟着自己的妄念跑了,那是你没有定力。禅定,其实进一步说,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叫定功。你整天打坐面壁,这是小禅定,当你不受一切诱惑,心中如如不动,才是大禅定。所以真正把禅定练好的人在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不一定在他盘腿时间有多长。

  最后,般若。

  佛教的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观照般若,指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实相般若,是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亦称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

  我们现在看到经书上的字,就是文字般若,然后我们用这些道理来观照自己,就是观照般若。我们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我们本来具备的圆满、究竟、无碍的状态。

  “观照般若”在我们修行中非常重要,怎么观照呢,就是省觉,随时随地地觉察自己,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的起心动念。让我们浮躁的心,最终达到寂灭的境界,这,就进入了实相。

  在六度中,般若是提纲挈领的,用来指导前面的一切,“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它使前五度保持正确的方向,从而达到六度圆满。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