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二)▪P2

  ..續本文上一頁銷量第一。人家是怎麼起來的?就是慈悲心。所以真正能把企業做到無限大的人,一定有顆慈悲心,布施心。

  你時刻想著利益衆生的時候,智慧就會無量無邊開發出來,說實話,此時自己不去想佛菩薩都會加持你,有無窮的力量推著你不斷前進。所以我們一定要打破思想的籬笆,把自己當做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中,融入到萬事萬物中。一個凡夫,要達到叁藐叁菩提,最終解脫,中間的過程就是發大願利益衆生的過程。行菩薩道,廣種福田,福慧雙修。

  其實能吃虧的人是最富有的,利益別人的人才是最強大的。利益別人的人永遠不會被淘汰,被打倒,因爲他與衆生融爲一體,他的能量就不是個人的能量。

   (九)成就第一稀有之法

  第十二章。

  這一章主要講,如果我們能按照《金剛經》受持讀誦,就會成就世上第一稀有之法。就是說,我們按照這樣的思想去利益衆生,你就能成爲世間第一稀有之人,你能按照這樣理念去做,便能成就無盡的將來。你能爲別人付出,實際上,受益最大的是你自己。

  這幾年,對我來說提升最多的就是講課。我不斷地講,就要不斷地學,不斷地自我思考和總結,這個過程對我的影響很大。所以,一個能付出的人,他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會得到巨大的飛躍;反之,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常常糾結多而快樂少,等于作繭自縛,自己限製了自身的發展。

  人生在世,必定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人,身邊交往的就是什麼人。你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周圍環繞的都是小人;你是個光明磊落的人,來的都是坦蕩君子。你在什麼頻道,就在什麼樣的圈子,所以你要想改變自己的圈子,先要改變自己的頻道。

  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那你看看與你交往的都是些什麼人,這就是一面鏡子,也是觀照。

   (十)相,非相,是名相

  第十叁章。

  這一章講到,“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段反複告訴我們,相,非相,是名相。

  以此類推,“你,非你,是名你”,“我,非我,是名我”,“茶杯,非茶杯,是名茶杯”,“老板,非老板,是名老板”,“結婚,非結婚,是名結婚”,“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母親,非母親,是名母親”,“兒子,非兒子,是名兒子”……一言以蔽之,世間所有一切,都可以以此來概括。

  爲什麼?因爲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它的存在是暫時的,那個存在的相也是暫時的,命名也是暫時的,它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

  以這樣眼光去看待一切,就把自己解放出來了。因爲你看透了它,所以看淡了它。看淡了它,就放下了它,不再執著,糾結,痛苦,而是自在,隨心,快樂。

  其實,生活中,你越能放下,就越能得到,越放不下,越得不到。你放下財富,就能得到財富,你放下權力,就能得到權力。所有的一切,無不如此。

  當一個人抓住一樣東西不放,他最多只能拿到這樣東西,其他的都沒有機會拿到。因爲他不願意放下,被這個東西綁架了。你抓住錢不放,其實就被錢綁架了,成爲錢的奴隸。有很多高官,最後都死在錢色上,因爲他抓住這兩樣東西不放,結果被這兩樣東西綁架了,身敗名裂。我就想,如果他們之前能來這裏禅修就好了,爲什麼呢,雖然也許達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境界,但至少學會打坐。學會了打坐,以後不管在外面還是在監獄裏都可以修行,就是在裏面也不覺得度日如年。

  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人,什麼都打擊不到他,就像王朔小說寫的“橡皮人”,因爲他無心,所以沒有痛感,王朔寫的是貶義。我們講的則是褒義,我們的“無心”,是因爲不執著,不著相。

  這樣的人,一定是深悟般若叁昧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叁昧就是禅定。

  你能接觸佛法,肯定是有福報的人;能應用佛法,則是有大智慧的人。你能用佛法的思想去指導你的人生,猶如新生一樣,人生徹底改變。當然,不是說你學佛了就不會生病,就沒有一切倒黴事了。病還是會生的,但你對生病的解讀不一樣,甚至牢你也可能坐,但你對坐牢的解讀不一樣。只要你身體存在,跟身體相關的一切都可能在你身上發生,比如家庭、婚姻、事業、子女教育、公司、健康,每一項的起承轉合,榮枯成敗,你都可能經曆,所不同的是,該吃飯你還是吃飯,該做事你還是做事,但此時你是一個能主宰生命的人。

   (十一)離一切相,進入無爲之境

  十四章,離相寂滅分。

  這一章主要講離相寂滅。離一切相,得到第一稀有之法,得到無爲法,破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離相寂滅真正的道理,是讓我們看透這個世界。我們爲什麼處處看不透呢?乃是被一切“相”所障礙。我們被相所迷惑,有各種各樣的分別,善惡、正邪、美醜、黑白、真假……都在這個分別的過程中取舍。離相就是要超越相。比如你是一個佛教徒,一般情況下你很難接受其他的宗教。因爲當你執著自己角色的時候,就很難接受其他的角色,就被自己的角色禁锢了,走不出來。人世間很多紛爭由此而生,大家都守著自己的一畝叁分地,産生種種排斥,種種成見,以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視覺衡量事物。

  對于這一點,我可以說我比一般的佛教徒更不像佛教徒,我不僅看了很多小說,看了很多其他的書籍,還看了很多電影、電視劇。目的就是爲了打破自己思想的局限,了解社會,了解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不把自己拘囿于一個狹小的圈子裏。

  我們是個佛教的寺院,但我們讀書會推薦的書很雜,有基督教的《與神對話》,有天主教的《德蘭修女自傳》,還有很多商業的書,教育的書,新科技的書。

  人,最容易在相上走不出來,總認爲自己的想法、看法是對的。我們去看看大殿裏的萬手觀音,她手裏拿的是什麼?各式各樣東西。爲什麼呢,應以何身得度者,即顯何身而爲說法,她要度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這是善巧方便。

  他們手裏拿的這些法器,都在表象,在表法。當佛菩薩要示現各種身的時候他是什麼身?是無身。只有達到無身的人才能示現無量身,正如前面講的,只有一張白紙,才有可能寫各種東西,只有你無招,才能變化出各種招,無招勝有招。所以般若實相就讓我們進入到無爲的境界。

  我在主持香海禅寺的過程中,也從來沒有把香海禅寺當做自己的,不管別人怎麼對我,贊歎也好誹謗也好,我都無所謂。這就是不著相。無所謂不是不負責任,實際上就是以無心對待有心,以無相對待有相。你了解《金剛經》思想後,就要用這種思想引導你的生活。

  一個“我相”就夠人一輩子突破了,所以不是那麼容易的。你要把“我”破掉,就見道了,就進入了初禅的境界,不會再往下跌,不會退轉。故而,要長時間修行,長時間觀照。在生活中修行,觀照,你躲到深山老林去一個人修,不一定有好效果。

  如果在人生道路上能破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自然而然便能放下我愛、我執、我癡、我慢,就能進入無爲的境界,就能達到道的層面,通達一切。不是說你把什麼都放下了思想很消極,恰恰相反,正是這種思想可以推動著我們更積極地入世,做事。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