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叁)▪P2

  ..續本文上一頁  因之,修行是個長久的過程。我常常講,禅宗,你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想快點,就修淨土,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創造的那個西方極樂世界,你到了那個淨土,沒有世間的各種習氣障礙你,就可以安心修行。當然這只是建議,具體每個人適合修淨土還是禅宗,還是其他門派,都要契合自己的根器才行。有的人就不喜歡念佛,他就喜歡打坐,打坐效果好,那更適合修禅。

  在修行的途中,要盡量避免和負面的人接觸,你身邊負面的人多了,他會拉你下水,你好不容易修到一點成就,因爲自己的定力不夠,他一影響就前功盡棄了。所以要多結交正面的人,他會拉你上岸。所以正面、負面最終還是取決于我們自己,你有什麼樣的引力,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來到你的身邊。

  因此,修行的過程中要時刻觀照自己,是不是屬于正行,正定,正精進?你屬于“正”的時候,邪惡的東西就遠離了。

  不要看到身邊烏煙瘴氣,很多負面的東西就害怕了,不能容忍。反過來講,五濁惡世也不是壞事,叁世諸佛就在這個五濁惡世成佛。爲什麼呢,你看那個蓮花,開得那麼潔白,根卻紮在淤泥裏。五濁惡世有菩提的種子可以轉換,煩惱即菩提。它,即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真正原因。

  有的人眼裏容不得沙子,很容易苛責別人,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樣的人,是沒有福氣、缺少福報的。福,來自包容、理解、與人爲善,與自我超越。因此凡事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他肯定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要碰到問題就害怕,要把菩提的種子種下去,轉化,就看你有沒有這種轉化的力量。有本書上講,西藏一個活佛,跑到美國去,整天跟一群嬉皮士混一起,喝酒啊,跳舞啊,人家都說這家夥墮落了,但是幾年後,這群嬉皮士全部被他度化了。

  還記得有篇文章講過,一筆者某年回家,看到路邊有株大樹,一個師父在樹底下打坐,前面放一個碗,每天有人給碗投幾個硬幣。旁邊幾個小孩子,看到師父在打坐,就去把錢偷著拿走藏了起來。筆者看到後想製止,但是想師父也許知道而無動于衷,自己何必管閑事呢。又過了幾年,他回去一看,那個師父還在,還在樹下打坐,只是旁邊多了幾個打坐的小沙彌。

  是的,身邊的人又被他度化了。

  所以很多事不能只從表面上看。

  我們有人學了佛,覺得佛法好,回到家裏,發動全家讀《金剛經》,甚至吃素。然後看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這個有問題,那個也有問題。家人就擔心,他到香海寺是不是中了魔?整天神叨叨的。那樣的話,全家人當然反對你,你呆在家裏不舒服,家人也不舒服,學了佛法後,你和家人互不舒服,這學佛就學出了問題。如果學了佛法後,你回去比以前表現好,以前不拖地板,現在拖地板,以前不洗碗,現在洗碗,以前愛生氣,現在不生氣,那他們就覺得蠻好,說你改變這麼大,明天我也去寺裏看看,這一去,就被你度化了。

  要通過自己的行爲去改變別人,如果自己不改變,永遠也別想著改變別人。

  佛法講福慧雙修。福,怎麼修?學會布施,給予,幫助,用這種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智慧呢?就要學般若思想,我們把《金剛經》學好了,理解透了,一直實行,就能得到無上智慧。這樣你便能福慧雙修,依正圓滿。

  這一章主要講人的業障,所以我們要轉換自己的業障,轉換自己的習氣,轉化這個五濁惡世,正確地面對自己。

   (十四)不執空

  第十七章。

  平常我們人對待問題很容易著相,比如說“四大皆空”,那我就執著一個空的實有,你執著那個空的實有,就是有相,是不究竟不圓滿的。《金剛經》的思想自始至終都在提出,不斷地“粉碎”,粉碎就是打破,粉碎什麼呢,包括佛身,包括莊嚴國土,包括羅漢,包括一切都要破除。粉碎,你才能證入實相。包括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阿彌陀佛,也是一個方便假設。

  我們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其實我們和莊周一樣,你說現在是在夢裏呢,還是在現實裏?你知道這個世界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你在夢裏,還是世界在夢裏?我們做夢的時候也感覺夢境栩栩如生啊,和真實的一樣。想想我們小時候做過的事,經過的一切,和夢有什麼區別呢,你現在做的事好像很真實,再過十年、二十年,回頭看看,是不是又和做夢一樣呢?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十五)目異則色異

  十八章。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

  你有肉眼,就是凡夫的眼睛,你有天眼,就是天人的眼睛,你有慧眼,就是智慧般若的眼睛,你有佛眼,就是透視十方叁世的眼睛。你以不同的眼睛解讀這個世界,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

  想一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來解讀、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有什麼樣的眼睛,你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會有相應的什麼樣的世界。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顯差別”,所有的聖賢,都是以無爲法而成就的,不過他們每人無爲的層次不同,所以,結果也不一樣。

  這其實就是佛法的精髓,佛法其實是純粹的無爲法。

  我們要布施,要修福,但布施要叁輪體空,修福要心無所求,這樣福報才大,也就是說,這些看似的“有爲法”都不能著相,所以,佛法之下的“有爲法”其實還是無爲法。我們“有爲”,是爲了更好地無爲,我們爲了無爲,不過暫時“有爲”而已。

   (十六)無所求,有所得

  第十九章。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記住最後一句話,“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它的意思和上面講的一樣,正因爲你“無”,所以才“有”,你不著相,故能破除一切相。如果你念念不忘我的所作所爲有多少福德,那你的福德就小了。

  《道德經》裏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與此同理。我們提倡講道德,那是因爲缺少道德,如果本來就有道德,又何必去提倡呢?所以,最上等的德是看起來沒有德,讓你感覺不到德,你說太陽、大地有德嗎?它們默默無語,讓你感覺不到德,而它們的貢獻大不大?相反,下等的德,天天在求德,使自己不至于失德,其實正是缺德。正因爲缺,才求嘛。

   在我們佛教裏,比如說布施,我布施了,還要感謝你。爲什麼呢?感謝你讓我種福田。而不是我布施了,幫助你,要你時時想著感謝我報答我,如果是這樣的心態,就不是佛教的智慧。佛教的六波羅蜜之一,就是布施,但必須是以菩薩心腸行菩薩道的布施,而不是市場上做交易,做買賣。有這種心理的,都不是菩薩道。

  所以,今天你們來聽我講課,我要感謝你們。你們感謝不感謝我,我不知道,也不關心,這不是我考慮的問題。

  “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如來從來沒有把福德當做福德,沒有把說法當做說法,所以,他的福德最多,他說的法是無上法。

  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才能通達佛道,你的人生就沒有任何障礙。

  所以,佛法是站在人生最究竟的高度來看待世間,面對一切人、事、物。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