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三)▪P2

  ..续本文上一页  因之,修行是个长久的过程。我常常讲,禅宗,你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想快点,就修净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创造的那个西方极乐世界,你到了那个净土,没有世间的各种习气障碍你,就可以安心修行。当然这只是建议,具体每个人适合修净土还是禅宗,还是其他门派,都要契合自己的根器才行。有的人就不喜欢念佛,他就喜欢打坐,打坐效果好,那更适合修禅。

  在修行的途中,要尽量避免和负面的人接触,你身边负面的人多了,他会拉你下水,你好不容易修到一点成就,因为自己的定力不够,他一影响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要多结交正面的人,他会拉你上岸。所以正面、负面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你有什么样的引力,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来到你的身边。

  因此,修行的过程中要时刻观照自己,是不是属于正行,正定,正精进?你属于“正”的时候,邪恶的东西就远离了。

  不要看到身边乌烟瘴气,很多负面的东西就害怕了,不能容忍。反过来讲,五浊恶世也不是坏事,三世诸佛就在这个五浊恶世成佛。为什么呢,你看那个莲花,开得那么洁白,根却扎在淤泥里。五浊恶世有菩提的种子可以转换,烦恼即菩提。它,即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真正原因。

  有的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很容易苛责别人,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样的人,是没有福气、缺少福报的。福,来自包容、理解、与人为善,与自我超越。因此凡事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他肯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不要碰到问题就害怕,要把菩提的种子种下去,转化,就看你有没有这种转化的力量。有本书上讲,西藏一个活佛,跑到美国去,整天跟一群嬉皮士混一起,喝酒啊,跳舞啊,人家都说这家伙堕落了,但是几年后,这群嬉皮士全部被他度化了。

  还记得有篇文章讲过,一笔者某年回家,看到路边有株大树,一个师父在树底下打坐,前面放一个碗,每天有人给碗投几个硬币。旁边几个小孩子,看到师父在打坐,就去把钱偷着拿走藏了起来。笔者看到后想制止,但是想师父也许知道而无动于衷,自己何必管闲事呢。又过了几年,他回去一看,那个师父还在,还在树下打坐,只是旁边多了几个打坐的小沙弥。

  是的,身边的人又被他度化了。

  所以很多事不能只从表面上看。

  我们有人学了佛,觉得佛法好,回到家里,发动全家读《金刚经》,甚至吃素。然后看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这个有问题,那个也有问题。家人就担心,他到香海寺是不是中了魔?整天神叨叨的。那样的话,全家人当然反对你,你呆在家里不舒服,家人也不舒服,学了佛法后,你和家人互不舒服,这学佛就学出了问题。如果学了佛法后,你回去比以前表现好,以前不拖地板,现在拖地板,以前不洗碗,现在洗碗,以前爱生气,现在不生气,那他们就觉得蛮好,说你改变这么大,明天我也去寺里看看,这一去,就被你度化了。

  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别人,如果自己不改变,永远也别想着改变别人。

  佛法讲福慧双修。福,怎么修?学会布施,给予,帮助,用这种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智慧呢?就要学般若思想,我们把《金刚经》学好了,理解透了,一直实行,就能得到无上智慧。这样你便能福慧双修,依正圆满。

  这一章主要讲人的业障,所以我们要转换自己的业障,转换自己的习气,转化这个五浊恶世,正确地面对自己。

   (十四)不执空

  第十七章。

  平常我们人对待问题很容易着相,比如说“四大皆空”,那我就执着一个空的实有,你执着那个空的实有,就是有相,是不究竟不圆满的。《金刚经》的思想自始至终都在提出,不断地“粉碎”,粉碎就是打破,粉碎什么呢,包括佛身,包括庄严国土,包括罗汉,包括一切都要破除。粉碎,你才能证入实相。包括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阿弥陀佛,也是一个方便假设。

  我们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其实我们和庄周一样,你说现在是在梦里呢,还是在现实里?你知道这个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你在梦里,还是世界在梦里?我们做梦的时候也感觉梦境栩栩如生啊,和真实的一样。想想我们小时候做过的事,经过的一切,和梦有什么区别呢,你现在做的事好像很真实,再过十年、二十年,回头看看,是不是又和做梦一样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十五)目异则色异

  十八章。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

  你有肉眼,就是凡夫的眼睛,你有天眼,就是天人的眼睛,你有慧眼,就是智慧般若的眼睛,你有佛眼,就是透视十方三世的眼睛。你以不同的眼睛解读这个世界,得到的结果自然不同。

  想一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来解读、看待这个世界,你就有什么样的眼睛,你有什么样的眼睛,就会有相应的什么样的世界。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显差别”,所有的圣贤,都是以无为法而成就的,不过他们每人无为的层次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这其实就是佛法的精髓,佛法其实是纯粹的无为法。

  我们要布施,要修福,但布施要三轮体空,修福要心无所求,这样福报才大,也就是说,这些看似的“有为法”都不能着相,所以,佛法之下的“有为法”其实还是无为法。我们“有为”,是为了更好地无为,我们为了无为,不过暂时“有为”而已。

   (十六)无所求,有所得

  第十九章。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记住最后一句话,“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它的意思和上面讲的一样,正因为你“无”,所以才“有”,你不着相,故能破除一切相。如果你念念不忘我的所作所为有多少福德,那你的福德就小了。

  《道德经》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与此同理。我们提倡讲道德,那是因为缺少道德,如果本来就有道德,又何必去提倡呢?所以,最上等的德是看起来没有德,让你感觉不到德,你说太阳、大地有德吗?它们默默无语,让你感觉不到德,而它们的贡献大不大?相反,下等的德,天天在求德,使自己不至于失德,其实正是缺德。正因为缺,才求嘛。

   在我们佛教里,比如说布施,我布施了,还要感谢你。为什么呢?感谢你让我种福田。而不是我布施了,帮助你,要你时时想着感谢我报答我,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就不是佛教的智慧。佛教的六波罗蜜之一,就是布施,但必须是以菩萨心肠行菩萨道的布施,而不是市场上做交易,做买卖。有这种心理的,都不是菩萨道。

  所以,今天你们来听我讲课,我要感谢你们。你们感谢不感谢我,我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如来从来没有把福德当做福德,没有把说法当做说法,所以,他的福德最多,他说的法是无上法。

  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才能通达佛道,你的人生就没有任何障碍。

  所以,佛法是站在人生最究竟的高度来看待世间,面对一切人、事、物。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