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不坏,真谛永存
贤宗法师于“般若修炼”开示《金刚经》【四】
净慧整理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
我执: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这是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从而产生“我见,我爱,我痴”等等情绪。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让自己涌起那么多情绪?都是和我执有关。比如名字,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对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在听到称呼后根据意识判断,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谓名字,它只是一个名字,是空性的。空性告诉我们什么?一切事物都可以改变。如果明白了这一切,你就能更好地主宰自己,你的世界将会极大地变化。
我们往往执着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感知,但事情的本质并非如此。所以在处理我执时,要用般若,学会观照。何为观照?观就是看,进行深入地冥思,来“看”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只关注自己的一切时,会被束缚,就有各种各样的绳索在困住我们。而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仔细观照的时候,就会发现别人也有优点,同时自己也有缺点。
人生之中最要突破的就是我执。修行就是在调整自己,让我们生出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时刻清醒自己,长时间地观照。比如我们在修习打坐的时候,当你的身体不断动时,证明你的内心在不断起伏。心不宁静,就没办法安住,所以我们活得很痛苦。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独处的时候,往往想抓住一个东西,比如电脑、电视等等,这样才会舒服一点,假如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什么都不给你,就很痛苦。所以监狱里面有个惩罚犯人的地方叫禁闭室,禁闭室又小又黑,既没电视也没电脑,令人恐惧,但学过禅修的人不会怕,禅修功夫高的人可以一定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禁闭室这种地方对修行人来说恰是最好的修行。
我执在突破的一刹那,就叫见道,见道就是见性。进入空性的境界。进入空性,就能进入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能进入空性,就能做好这件事。你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固体,而是空性的状态,别人自然伤害不到你。如果你打墙壁,力气越大,反作用越强。但你打虚空,虚空不会受到伤害。为什么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痛苦呢?因为你是一个强硬的个体,你越强,别人越容易伤害你,你受到伤害,别人反作用力也受到伤害。
当我执破了,你就能不断地示现你自己,你的行为,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能考虑到芸芸众生,山河大地,从宇宙的角度,世界和国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个体会和芸芸众生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境界高度就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一滴水放在哪里不干涸呢,放到大海里。一个人要创造普世的价值,一定要和所有的众生,甚至山河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设计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会和所有的人合二为一。有些公司能够长久生存,而有些公司只能生存很短时间,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是否与世界与人类与山河大地合二为一!如果只是索取资源,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为自己而服务,那这个公司也不会被天地、世界、人类所容,这又怎么能长久于世呢?为什么某一时代的思想家会受到这个时代的众多人推崇,因为他的思想救活了一代人,所以这个人就被推崇。如果我们做的事违背了这个时代,被这个时代所抛弃,那么讲得再好,也不会被认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每个时代去翻开历史,能产生巨大作用的人,一定有这种观念、行为、使命和价值,促使他在那个时代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想着众生的思想,佛菩萨就是如此。这就是修行。破掉我执,达到空性,与世事合二为一。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启示。
法执:法是天道,规律。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金刚经》一直在围绕着我执和法执层层推进。
什么是法执?认为一切为我所有。其实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各种因缘合和导致的,因此一切法是生灭的,是无常的。如果你违背了一个规律,就会被这个规律中的事情所颠覆。健康有健康的规律,违背健康法则,就将被健康所抛弃;婚姻有婚姻的规律,不合婚姻法则,家庭关系将难以维系;国有国的规律,国家的存在是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的,违背了这个规律,那国也将不国。实践万法,无不如此。
我们平时做事,比如演讲、给上级做汇报的时候,当心里紧张,太在意别人的情绪,往往就发挥不好。从内心进行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有担心就有障碍,有障碍就有执着,有执着就无法放开去做,就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假如你想发挥正常,就一定来自于人无我、法无我的精神。一个歌唱家唱歌的时候,放下自我,也放下对听众情绪的执着,化为声音,就能感染在场的所有听众。
这里再讲讲福德。什么是福德?所谓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我们需要积累福德,但又不是在刻意追求福德,这是一种空性思想的行为。因此,不要去想自己在积累福德,要化空。我们都希望有正念,有正行,有正住,心有所得,证有所悟,我要修行,我要入道。其实修行的最高状态就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心安住下来就会享受这种氛围,它一定是破掉我执和法执后才能有的状态。当你接受自己和周遭一切的时候,那种抗拒的心就没有了。人生是不断转换的过程,所有的快乐都来于自己会不会转换,当你用这种状态不断观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不能面对的。
20品离色离相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翻译:“须菩提,你再想想,可以凭佛的圆满肉身来见到佛吗?”“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有相来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肉身,若依真谛来说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须菩提,你再想想,如来可凭各种完美的身相来认识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当凭各种完美身相来认识。”“什么缘故?”“您所说的各种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种完美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
这段话,如来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可以有相的色身见到佛,第二,是否可以具足所有32种的总相见佛。回答皆是:不也。那么大家能否理解,为何有相的众生,哪怕是具足一切相的众生是见不到佛的呢?因为有相的色身,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都是不长久且有生灭的,哪怕这个色身再漂亮,再美好,再与众不同,那也是有型的报身。而这里的佛,乃诸相之本源,诸相之自性,他是诸相之法身。以有形眼见无形体,故而不得一见。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
这里面折射出了我们修证的本质。很多人在念经或打坐的时候,会感应到金光银光各种光的菩萨在眼前闪现,更有一些人可以大发神通,白天甚至晚上会感应到佛菩萨的种种事。这些人认为自己已见道。其实读读《金刚经》,大家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学习,学习这个世界的世间法则,学会看、听、行,为人处事,以及生存技能。学会了辨别美丑,学会知好知坏,学会用文字表达事情,那么请问大家,我们所能在梦中,在定境中见到的金身大佛是不是我们后天在寺庙里,在法本中看到过的佛像?而我们明心见性见到的佛,是佛之法身,它无形无相,并非我们后天意识中所添加之形。如果你在定境中见有相之佛,视之为见道,那么很遗憾地说,这不是见道,这是着相。当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放下一切所见之相,不去关注,不去搭理,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可得的,不因其与你说话而妄动思虑,也不因其好处与你而起喜乐情绪,到那时,却恰当不动摇之坚固心,反离见道不远矣!
在定中,我们知道要破除一切假合之相,在生活中呢,我们更要明了我和他人、他物之假合之相,当我们处处以空性游梭于世间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一个不被假相所掌控的自由人了。这就是所说的“活在当下”的本质,不被假相所迷惑,不活在过去,也不妄想于未来,永远用当下之空性而行,当下即是见道。《憨山大师醒世歌》说: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皆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天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21品非说所说分
经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