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不壞,真谛永存
賢宗法師于“般若修煉”開示《金剛經》【四】
淨慧整理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執和法執
我執:看到自己身體,遇到各種事時,習慣以自我爲中心思維:這是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從而産生“我見,我愛,我癡”等等情緒。仔細想想爲什麼會讓自己湧起那麼多情緒?都是和我執有關。比如名字,爲什麼我們的內心對不同的稱呼會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爲我們在聽到稱呼後根據意識判斷,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謂名字,它只是一個名字,是空性的。空性告訴我們什麼?一切事物都可以改變。如果明白了這一切,你就能更好地主宰自己,你的世界將會極大地變化。
我們往往執著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等等感知,但事情的本質並非如此。所以在處理我執時,要用般若,學會觀照。何爲觀照?觀就是看,進行深入地冥思,來“看”自己的內心。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當只關注自己的一切時,會被束縛,就有各種各樣的繩索在困住我們。而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仔細觀照的時候,就會發現別人也有優點,同時自己也有缺點。
人生之中最要突破的就是我執。修行就是在調整自己,讓我們生出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時刻清醒自己,長時間地觀照。比如我們在修習打坐的時候,當你的身體不斷動時,證明你的內心在不斷起伏。心不甯靜,就沒辦法安住,所以我們活得很痛苦。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獨處的時候,往往想抓住一個東西,比如電腦、電視等等,這樣才會舒服一點,假如一個人關在房間裏什麼都不給你,就很痛苦。所以監獄裏面有個懲罰犯人的地方叫禁閉室,禁閉室又小又黑,既沒電視也沒電腦,令人恐懼,但學過禅修的人不會怕,禅修功夫高的人可以一定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月。禁閉室這種地方對修行人來說恰是最好的修行。
我執在突破的一刹那,就叫見道,見道就是見性。進入空性的境界。進入空性,就能進入一切。不管做什麼事情,你能進入空性,就能做好這件事。你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固體,而是空性的狀態,別人自然傷害不到你。如果你打牆壁,力氣越大,反作用越強。但你打虛空,虛空不會受到傷害。爲什麼生活中會有那麼多痛苦呢?因爲你是一個強硬的個體,你越強,別人越容易傷害你,你受到傷害,別人反作用力也受到傷害。
當我執破了,你就能不斷地示現你自己,你的行爲,考慮問題的時候就能考慮到芸芸衆生,山河大地,從宇宙的角度,世界和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個體會和芸芸衆生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境界高度就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一滴水放在哪裏不幹涸呢,放到大海裏。一個人要創造普世的價值,一定要和所有的衆生,甚至山河大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設計自己的未來,創造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就會和所有的人合二爲一。有些公司能夠長久生存,而有些公司只能生存很短時間,根本原因就在這裏——是否與世界與人類與山河大地合二爲一!如果只是索取資源,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爲自己而服務,那這個公司也不會被天地、世界、人類所容,這又怎麼能長久于世呢?爲什麼某一時代的思想家會受到這個時代的衆多人推崇,因爲他的思想救活了一代人,所以這個人就被推崇。如果我們做的事違背了這個時代,被這個時代所抛棄,那麼講得再好,也不會被認同。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規律。每個時代去翻開曆史,能産生巨大作用的人,一定有這種觀念、行爲、使命和價值,促使他在那個時代産生巨大的作用。這是一種不以自我爲中心、時刻想著衆生的思想,佛菩薩就是如此。這就是修行。破掉我執,達到空性,與世事合二爲一。這就是《金剛經》給我們的啓示。
法執:法是天道,規律。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壞空。《金剛經》一直在圍繞著我執和法執層層推進。
什麼是法執?認爲一切爲我所有。其實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各種因緣合和導致的,因此一切法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如果你違背了一個規律,就會被這個規律中的事情所顛覆。健康有健康的規律,違背健康法則,就將被健康所抛棄;婚姻有婚姻的規律,不合婚姻法則,家庭關系將難以維系;國有國的規律,國家的存在是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的,違背了這個規律,那國也將不國。實踐萬法,無不如此。
我們平時做事,比如演講、給上級做彙報的時候,當心裏緊張,太在意別人的情緒,往往就發揮不好。從內心進行剖析,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來自于,有擔心就有障礙,有障礙就有執著,有執著就無法放開去做,就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假如你想發揮正常,就一定來自于人無我、法無我的精神。一個歌唱家唱歌的時候,放下自我,也放下對聽衆情緒的執著,化爲聲音,就能感染在場的所有聽衆。
這裏再講講福德。什麼是福德?所謂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我們需要積累福德,但又不是在刻意追求福德,這是一種空性思想的行爲。因此,不要去想自己在積累福德,要化空。我們都希望有正念,有正行,有正住,心有所得,證有所悟,我要修行,我要入道。其實修行的最高狀態就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心安住下來就會享受這種氛圍,它一定是破掉我執和法執後才能有的狀態。當你接受自己和周遭一切的時候,那種抗拒的心就沒有了。人生是不斷轉換的過程,所有的快樂都來于自己會不會轉換,當你用這種狀態不斷觀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是你不能面對的。
20品離色離相分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翻譯:“須菩提,你再想想,可以憑佛的圓滿肉身來見到佛嗎?”“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有相來見到如來。”“爲什麼呢?”“因爲如來所說的肉身,若依真谛來說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須菩提,你再想想,如來可憑各種完美的身相來認識嗎?”“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當憑各種完美身相來認識。”“什麼緣故?”“您所說的各種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種完美身相,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
這段話,如來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是否可以有相的色身見到佛,第二,是否可以具足所有32種的總相見佛。回答皆是:不也。那麼大家能否理解,爲何有相的衆生,哪怕是具足一切相的衆生是見不到佛的呢?因爲有相的色身,它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都是不長久且有生滅的,哪怕這個色身再漂亮,再美好,再與衆不同,那也是有型的報身。而這裏的佛,乃諸相之本源,諸相之自性,他是諸相之法身。以有形眼見無形體,故而不得一見。真正的佛,是見到法身,才是見到真正的佛。什麼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無相,法身無相,也沒有境界。如果你在一個境界上,就已經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見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到佛。
這裏面折射出了我們修證的本質。很多人在念經或打坐的時候,會感應到金光銀光各種光的菩薩在眼前閃現,更有一些人可以大發神通,白天甚至晚上會感應到佛菩薩的種種事。這些人認爲自己已見道。其實讀讀《金剛經》,大家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學習,學習這個世界的世間法則,學會看、聽、行,爲人處事,以及生存技能。學會了辨別美醜,學會知好知壞,學會用文字表達事情,那麼請問大家,我們所能在夢中,在定境中見到的金身大佛是不是我們後天在寺廟裏,在法本中看到過的佛像?而我們明心見性見到的佛,是佛之法身,它無形無相,並非我們後天意識中所添加之形。如果你在定境中見有相之佛,視之爲見道,那麼很遺憾地說,這不是見道,這是著相。當遇到這種情況,只有放下一切所見之相,不去關注,不去搭理,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可得的,不因其與你說話而妄動思慮,也不因其好處與你而起喜樂情緒,到那時,卻恰當不動搖之堅固心,反離見道不遠矣!
在定中,我們知道要破除一切假合之相,在生活中呢,我們更要明了我和他人、他物之假合之相,當我們處處以空性遊梭于世間的時候,我們就成爲一個不被假相所掌控的自由人了。這就是所說的“活在當下”的本質,不被假相所迷惑,不活在過去,也不妄想于未來,永遠用當下之空性而行,當下即是見道。《憨山大師醒世歌》說: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皆因閑口舌 招愆多爲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 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 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 退讓叁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 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叁更夢 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 天自從容定主張
谄曲貪嗔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爲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 兩盅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 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 壽天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
《金剛經》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破除我執和法執,站在生死無常的角度去看待萬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時內心升起的那種信念和過去完全不一樣。
21品非說所說分
經文: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