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四)▪P2

  ..續本文上一頁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如來說法,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我們如果執著于說法,就會被法所執。這個法真正的意義體現在哪裏呢?法是術,是改變我們,讓我們從迷惘走到覺悟,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方法。

  這裏要講清楚佛的法、報、化叁身的差別,大家就可以明白這個問題的關鍵。化身是佛應衆生機緣而顯現的應身,是我們大家都能看得見的色身。化身說法是用嘴巴講,或是寫出經文,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達來說法,這些都是有相的。報身是佛的智慧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積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莊嚴的大光明報身。所以智慧光明報身也是有相的。法身,是佛的真身,是無相的實相,既然無相,就無法可比,無法可說。化身和報身都是有相的,但凡是有相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幻化的。而幻化身所說的幻化法,都不是真法,都是假法,其本意也是空性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對象的轉換,境界的提升,法當無定法。謂之法,乃不過因機施教,一名一用也。衆生不認自本性,迷惑在相上,這就製造了輪回的因。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生滅流動的。佛說法無法可說,意思是不著于相。佛告訴我們,在學習《金剛經》的時候,不要被裏面講的內容所約束,而是要我們真正地理解。我們平時誦經做功課,不能以做功課爲做功課,是要通過誦讀經典改變我們的心行。所以我們學佛不能越學越迷,不能禮佛歸禮佛,行住坐臥歸行住坐臥。

  要了解金剛經的般若思想,最關鍵的一點就要了解它的空性。

  我們用空性的眼睛和心態去感知我們的生活,就能知道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就不會被這個他們的産生所困惑。大家仔細想想,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從出生到今天爲止,我們看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我們的親人剩下幾個活在這個世界?我們的曆史中曾經輝煌,曾經不可一世,現在又留下了多少?我們的山河大地,我們的能源,植被,空氣,河流是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當我們能明白這樣的道理之後,再用這樣因緣和合心態來關照自己的人生,就能用智慧撬開我們曾經難以打開的心結,而今再想想這些事似乎都不重要。爲什麼不重要?因爲都已經過去了。

  般若就是破迷證真的一個大道。當我們現在還恐懼,還憤怒,還擔心……就代表我們自身還存在過不去的問題。遇到問題我們怎麼辦呢?其實,最可怕的是發現不了問題的存在,當你觀察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不必擔心,總有辦法去解決的。我們人所有的痛苦在哪裏,你發現問題後,就是不願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就一直跟隨在你身邊,越來越大,最後陷在裏面走不出來。遇到問題,我們用面對、接受、解決、放下這四個步驟。放下是一種灑脫,是一種境界。有些人越來越灑脫,有些人越來越痛苦,那就是這些人身上背負的東西越來越多,到最後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就被壓死了。這種人就缺少般若思想。

  那我們今天聽聞到《金剛經》,就要學會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去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只要我們有這個身體在,身體所産生的所有問題都會顯示出來。比如晚上睡不著怎麼辦?那就去接受它,就去看書,看到什麼時候想睡了再去睡,如果不接受的話,總想著第二天要工作,反而是多余的思慮,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多痛苦中。那麼家庭的問題呢?家裏有一系列東西,也會在你身上出現。不要去害怕這些存在的問題,事情既然存在了,加上你的擔心害怕,這件事就會變成你無法解決的大問題。《金剛經》告訴我們世間的任何東西,都是流動生滅,無常變化的。所以要把這種思想深深植入我們的內心中。當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去解讀這些存在的事情的時候,你就不會對所發生的事情産生巨大的恐懼和不安。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和接受,當你真正去接受的時候,這件事並非你想象的那麼嚴重。

  22品無法可得分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什麼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用無所得之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圓滿的覺悟的境界,這就是佛的境界。我們通過修證,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其實,我們不過是走了一條回歸的路,回到我們本有的面目,而並非是通過修證去得到了什麼。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表達了自性——一個我們本來就有的,人人都有的“東西”。因此,既然本來就有,那又何苦千裏萬裏地去挖寶尋覓?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只要轉一念,當下就可以看見,當場就可以轉變煩惱爲菩提。它並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物質,因爲根本無形無相。當你爲證得一個它而精疲力竭無所適從時,只需停下腳步,放下一切有所得之心,就能看到它在你面前閃耀無限光芒。

  無所得和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凡夫,無所得就是聖人。不得而得,得而不得,當你處在人生最高境界和最低點的時候,都不會因此過喜過悲,就超越了自己,不被鏡相所左右。仔細找找你內心中還有什麼問題,什麼挂礙?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怎麼用般若思想去解決?當你心無挂礙,不執著,不被事情所左右時,當你做任何事情,都能站在不是當事者的角度去對待的時候,就能站在非常理性和清晰的角度去看待,那你所得到的理解和認知就很高。

  23品淨心行善分

  經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裏講述的第一個問題是,法門的平等。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不管修禅,淨土,密宗等等,都要一視同仁,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能覺得自己修的法門是最高的或者最方便的,而去貶低他人的修持方法,若因此引起爭執,甚至憎恨,那就很不好了。佛的法門,因爲有不同根器的衆生,才因機施教引發出若多不同的法門,乃因人而異也。

  第二個問題是,佛性的平等。佛教裏講的平等,並不是地位的高下,而是自性的平等。人人都具有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性,只是因爲被深厚的障礙所迷,故不得見本自面目。若能明了因緣和合,緣起性空之理,證得空性,就能與“宇宙”法則相應,明見本性,不再迷惘。

  把《金剛經》的智慧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會發覺我們常常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和事。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時常會把問題歸結于別人,而從不反思自己的問題在哪裏。這很可悲,因爲我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與他之間産生摩擦,發生不快,那不是他的原因,而是你心底有相應的雜質或垃圾存在。若你想要消除這個隔閡,就必須要先把自己心中的那些垃圾清掃幹淨。當你清掃完了這一切的時候,你會發覺,其實一切都很美好,沒有隔閡,也根本沒有障礙。在美國,有一位心理學醫生修藍博士,用古典的夏威夷療法,治愈了幾千例病人,其中不乏嚴重的精神障礙者和瀕臨死亡的絕症患者。有人采訪修藍博士的時候問,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居然可以超過當今世界的所有醫療技術?修藍答:“因爲外面境緣都是清淨的、圓滿的,是我們內在有問題,才會變現出這些外面的問題。一切境緣你看到的、你聽到的,別忘記,你都是在場,就是因爲你在場,所以都是你變現出來的。要不是你變現出來,你連聽都聽不到,看也看不到,所以你就得要負百分之百責任。而因爲絕大部分人都不承認一切是他們自己變現出來的,所以才會用指責、抱怨、恐懼、內疚、悲傷、成見、怨恨、嗔恨、爭執、絕望、懷疑、焦慮、自以爲是等情緒去面對這些境緣。那麼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修藍說,你只要清理即可。當你教會這個內在小孩子的時候,他會歡喜跟你配合,晚上睡覺他也在清除,幫你清除這些負面的記憶,負面的意念,最後小孩子他就恢複到自在快樂,他恢複了,你面前的境緣障礙也就自然消除了。”

  反思修藍的真實案例,爲什麼我們今天總是看到他人的習性?這是因爲我們自己的習性在跟他相應啊,是我們自己有問題,不是他有問題,他都是佛,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他這個佛性永遠都是在的,不管今天煩惱習性有多重,他都是佛,我們爲什麼不去見人家的本性,而是見人家的煩惱習氣?之所以我們不能見性,就是因爲天天用煩惱習氣去跟別人煩惱習氣相應了。

  當我們以平等之心去看待事物的時候,我們就能證得無上菩提的境界。千萬不要覺得證悟佛陀的境界是一個很虛無飄渺的事情,其實上什麼是佛,就是我們思想,人格圓滿的那個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尊佛,每個人都能達到自己圓滿的狀態。我們有什麼理想?想成就什麼?達到什麼境界?只要我們心中有,現在就可以往這方面去成就。慢慢地,你心中的這個鏡會不斷地展現在你面前,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第叁個問題,以什麼樣的心修善。所謂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果我們能斷除一切分別之心來修善法,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那個善法就叫純善,至善,這種圓滿的善念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在行善的時候,不認爲在做善事,當去掉這種利益之心的時候,就不會有那種傲慢而忘乎所以,如果能做到,很多問題就能消除。比如我們要做成一件公益的事業,只有心做到了純善,才能做好這…

《金剛不壞,真谛永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