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如来说法,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们如果执着于说法,就会被法所执。这个法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法是术,是改变我们,让我们从迷惘走到觉悟,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方法。
这里要讲清楚佛的法、报、化三身的差别,大家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化身说法是用嘴巴讲,或是写出经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说法,这些都是有相的。报身是佛的智慧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积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庄严的大光明报身。所以智慧光明报身也是有相的。法身,是佛的真身,是无相的实相,既然无相,就无法可比,无法可说。化身和报身都是有相的,但凡是有相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幻化的。而幻化身所说的幻化法,都不是真法,都是假法,其本意也是空性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对象的转换,境界的提升,法当无定法。谓之法,乃不过因机施教,一名一用也。众生不认自本性,迷惑在相上,这就制造了轮回的因。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流动的。佛说法无法可说,意思是不着于相。佛告诉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不要被里面讲的内容所约束,而是要我们真正地理解。我们平时诵经做功课,不能以做功课为做功课,是要通过诵读经典改变我们的心行。所以我们学佛不能越学越迷,不能礼佛归礼佛,行住坐卧归行住坐卧。
要了解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最关键的一点就要了解它的空性。
我们用空性的眼睛和心态去感知我们的生活,就能知道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就不会被这个他们的产生所困惑。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从出生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我们的亲人剩下几个活在这个世界?我们的历史中曾经辉煌,曾经不可一世,现在又留下了多少?我们的山河大地,我们的能源,植被,空气,河流是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能明白这样的道理之后,再用这样因缘和合心态来关照自己的人生,就能用智慧撬开我们曾经难以打开的心结,而今再想想这些事似乎都不重要。为什么不重要?因为都已经过去了。
般若就是破迷证真的一个大道。当我们现在还恐惧,还愤怒,还担心……就代表我们自身还存在过不去的问题。遇到问题我们怎么办呢?其实,最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存在,当你观察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不必担心,总有办法去解决的。我们人所有的痛苦在哪里,你发现问题后,就是不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就一直跟随在你身边,越来越大,最后陷在里面走不出来。遇到问题,我们用面对、接受、解决、放下这四个步骤。放下是一种洒脱,是一种境界。有些人越来越洒脱,有些人越来越痛苦,那就是这些人身上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到最后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就被压死了。这种人就缺少般若思想。
那我们今天听闻到《金刚经》,就要学会用《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只要我们有这个身体在,身体所产生的所有问题都会显示出来。比如晚上睡不着怎么办?那就去接受它,就去看书,看到什么时候想睡了再去睡,如果不接受的话,总想着第二天要工作,反而是多余的思虑,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痛苦中。那么家庭的问题呢?家里有一系列东西,也会在你身上出现。不要去害怕这些存在的问题,事情既然存在了,加上你的担心害怕,这件事就会变成你无法解决的大问题。《金刚经》告诉我们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是流动生灭,无常变化的。所以要把这种思想深深植入我们的内心中。当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存在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巨大的恐惧和不安。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和接受,当你真正去接受的时候,这件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严重。
22品无法可得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无所得之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圆满的觉悟的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通过修证,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实,我们不过是走了一条回归的路,回到我们本有的面目,而并非是通过修证去得到了什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表达了自性——一个我们本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的“东西”。因此,既然本来就有,那又何苦千里万里地去挖宝寻觅?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只要转一念,当下就可以看见,当场就可以转变烦恼为菩提。它并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物质,因为根本无形无相。当你为证得一个它而精疲力竭无所适从时,只需停下脚步,放下一切有所得之心,就能看到它在你面前闪耀无限光芒。
无所得和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凡夫,无所得就是圣人。不得而得,得而不得,当你处在人生最高境界和最低点的时候,都不会因此过喜过悲,就超越了自己,不被镜相所左右。仔细找找你内心中还有什么问题,什么挂碍?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用般若思想去解决?当你心无挂碍,不执着,不被事情所左右时,当你做任何事情,都能站在不是当事者的角度去对待的时候,就能站在非常理性和清晰的角度去看待,那你所得到的理解和认知就很高。
23品净心行善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里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是,法门的平等。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不管修禅,净土,密宗等等,都要一视同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能觉得自己修的法门是最高的或者最方便的,而去贬低他人的修持方法,若因此引起争执,甚至憎恨,那就很不好了。佛的法门,因为有不同根器的众生,才因机施教引发出若多不同的法门,乃因人而异也。
第二个问题是,佛性的平等。佛教里讲的平等,并不是地位的高下,而是自性的平等。人人都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性,只是因为被深厚的障碍所迷,故不得见本自面目。若能明了因缘和合,缘起性空之理,证得空性,就能与“宇宙”法则相应,明见本性,不再迷惘。
把《金刚经》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觉我们常常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和事。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把问题归结于别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很可悲,因为我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与他之间产生摩擦,发生不快,那不是他的原因,而是你心底有相应的杂质或垃圾存在。若你想要消除这个隔阂,就必须要先把自己心中的那些垃圾清扫干净。当你清扫完了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觉,其实一切都很美好,没有隔阂,也根本没有障碍。在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医生修蓝博士,用古典的夏威夷疗法,治愈了几千例病人,其中不乏严重的精神障碍者和濒临死亡的绝症患者。有人采访修蓝博士的时候问,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居然可以超过当今世界的所有医疗技术?修蓝答:“因为外面境缘都是清净的、圆满的,是我们内在有问题,才会变现出这些外面的问题。一切境缘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别忘记,你都是在场,就是因为你在场,所以都是你变现出来的。要不是你变现出来,你连听都听不到,看也看不到,所以你就得要负百分之百责任。而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承认一切是他们自己变现出来的,所以才会用指责、抱怨、恐惧、内疚、悲伤、成见、怨恨、嗔恨、争执、绝望、怀疑、焦虑、自以为是等情绪去面对这些境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修蓝说,你只要清理即可。当你教会这个内在小孩子的时候,他会欢喜跟你配合,晚上睡觉他也在清除,帮你清除这些负面的记忆,负面的意念,最后小孩子他就恢复到自在快乐,他恢复了,你面前的境缘障碍也就自然消除了。”
反思修蓝的真实案例,为什么我们今天总是看到他人的习性?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习性在跟他相应啊,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不是他有问题,他都是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这个佛性永远都是在的,不管今天烦恼习性有多重,他都是佛,我们为什么不去见人家的本性,而是见人家的烦恼习气?之所以我们不能见性,就是因为天天用烦恼习气去跟别人烦恼习气相应了。
当我们以平等之心去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能证得无上菩提的境界。千万不要觉得证悟佛陀的境界是一个很虚无飘渺的事情,其实上什么是佛,就是我们思想,人格圆满的那个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尊佛,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圆满的状态。我们有什么理想?想成就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只要我们心中有,现在就可以往这方面去成就。慢慢地,你心中的这个镜会不断地展现在你面前,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以什么样的心修善。所谓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果我们能断除一切分别之心来修善法,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修一切善法。那个善法就叫纯善,至善,这种圆满的善念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行善的时候,不认为在做善事,当去掉这种利益之心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傲慢而忘乎所以,如果能做到,很多问题就能消除。比如我们要做成一件公益的事业,只有心做到了纯善,才能做好这…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