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過不平的路面,裏面的人就得飽受顛簸之苦。
◆危困,可以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安泰的境遇,任何平凡的人都能適應。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所有的船只,都可以並駕齊驅,但當命運的鐵掌擊中要害時,卻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方能泰然處之。
◆現代人生活的腐敗,尤其是愚劣的情況,大部分是由于他們陷入爛醉狀態,無法自拔而産生,爛醉的人又如何靜下來,做他在世界上該做的事呢?
◆人們不會去搖撼貧瘠的樹林,只有那些挂滿金色果實的,才有人用石子打它。
◆財富如同肥料,一直堆放不動的時候,便會腐爛發臭,散布開的時候,卻能使土地肥沃。
◆沒有比欲愛更烈的火焰,沒有比憤怒更不吉祥的骰子。被欲愛驅使的人,就如同陷阱中的兔子般,怎麼跑也脫不了身。
◆罪惡的歡樂,如有毒的面包,雖然它可療饑一時,但到後來卻換來死亡。
◆我們所犯的惡業,雖如新擠的牛奶般,不會馬上凝固,但它卻像被灰燼掩埋著的柴火,那袅袅青煙,永遠跟在你的背後,擾亂你心靈的安甯。
◆喧鬧(雄辯)已被證實沒有什麼價值,就拿一只母雞來說,她只生了一顆蛋,就咯咯的大聲啼叫,感覺自己好像生了一顆小行星似地,那麼了不起。
◆如果兩個人互相敵對,那是兩個人都不好。你在零上面無論加多少個零,答案還是零,懷有敵意的人加在一起,出現的終究還是敵對狀態。
◆無論多壯實的樹,如果許多鳥兒不斷的飛來螫樹幹,吃樹葉,不多時日,樹自然就會枯死。同理,喜歡喧鬧奢華的人,終究會爲奢華所牽,而成了妄想的俘虜,而看不清楚自己的心。
◆用繩子綁有腥味的魚,繩子就有了腥臭味,手握了那條繩子,手也會留有腥臭味。同理,我們受到來往交接的人影響甚大,他們可能使我們變好或變壞,這點務必要留意。
◆憂慮是思索的毒化,使你于同樣的狀態中轉圈子,並阻遏了一個人的生氣及活力,讓你在同一點上,反覆痛苦,失去了觀照的智慧。
◆冷酷的“傳言”如在車輪上滾動,在它前進中每經一手,都替它加上潤滑油。
◆唯有穿鞋的人,才知道鞋的那一處擠腳。
◆把石頭丟進大河,河水並不受到影響,有信仰的人,若因別人的惡評而心亂,他就不是大河,而只是水塘。
◆說謊的人,好像是希望自己隱藏在濃霧裏,如果他左右移動,就有碰著真理的危險,因爲,一俟濃霧消散,他便完蛋了。
◆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諸法到頭皆是幻,萬緣放下少留情,大地山河一片雲,太陽一出便無蹤。
◆千年石山古人蹤,萬丈岩前一點空,明月照得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
◆菩薩不隨世俗境,常念知足身心清,安貧守道平等性,惟慧行持入正心。
◆若依空談德不行,習病非治轉向深,貪嗔漸漸變惡行,殺害慧命佛難生。
◆忠誠老實不貪心,道在心中勿外尋,善惡因果自己種,苦樂因緣隨心生。
◆惹上是非身心貪,忍吞一氣值千金。諸事若能尋常性,耐火不燒功德林。
◆若能寬讓口無诤,耐平心火福祿生,若能安靜暴燥性,耐息嗔恚吉祥身。
◆見诤終日喧嘩生,久遠難能得清心,若依言論求明性,枝葉亦可僞作根。
◆或向溪前照碧流,或向岩邊坐磐石,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
◆久住寒山凡幾秋,獨吟歌曲絕無憂,饑餐一粒伽陀藥,心地調和倚石頭。
◆白雲朝影靜,明月夜光浮,身上無塵垢,心中那更憂。
◆一片烏雲,就能遮住陽光。
◆一線斷散,就能散失一串珍珠。一種思想,就能毀滅一個靈魂。一句言詞,就能傷害一顆心靈。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401~500則
◆安祥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立身十戒:
1.謹言行以寡過。2.節飲食以尊心。
3.省嗜好以養心。
4.耐煩勞以盡心。5.慎喜怒以平氣。
6.戒矜張以集事。
7.崇退讓以合衆。8.慎諾言以全信。
9.減耗費以惜福。
10. 存悲心以養德。
◆我們可由叁條路通往睿智:
第一——思索之路,這是最崇高的道路。
第二——模仿之路,這是最容易的道路。
第叁——經驗之路,這是最艱苦的道路。
◆不須說而言,這是多說,多說必招怨;不當言而說,這是瞎說,瞎說要惹禍。
◆禽獸皆有日長進,人性更明精進心;若受微苦身難忍,何能功德衆歡欣。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爲人老實不诳誇,待人接物衆歡喜;學佛慈悲無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萬境本閑,唯人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著意求真真轉遠,凝心斷妄妄更多;道人一種平懷處,月在青天影在波。
◆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待君贈,自是第一流。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寒雨潇潇風滿林,蓮花漏水夜沈沈;誰知舉世難醒夢,盡是光明般若心。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認識你自己”,那麼生活就會簡單多了。
◆唯有無我,才能獲得快樂。學習對人慈悲,它是治療暴躁性情的唯一處方。
◆凡事要以利益別人爲前提,自己吃虧沒關系,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
◆我們要將生命化爲一種享受,而不要讓它成爲一種負擔。妄想、執著即是負擔。
◆在別人和我們分享幸福的時候,自己的幸福,也同時跟著增長。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笑,笑開天下古今愁。
◆無明使人兩眼一抹黑,追求著遷流變化,虛幻不實的東西。由于執著假有的力量,而引出更多幻覺,成了自己的受害者。當你用智慧透視了一切,此時周圍的世界,才是以真象出現的,也因此覺悟到,自己不過是時間空間的奴隸而已。
◆世間所有的緣起,無一不是要啓發我們的覺性。
◆不要抗拒命運,不要抱怨因果,直接接受它,煩惱就會減少,當下放下,煩惱即無奈你何。
◆衆生總是透過自己的感覺和知覺來眺望外界,再以此做判斷來采取行動,習慣以自我中心來看待所有的事物。
◆你要處理你這顆心,也不能離開你現在所有的念頭。
◆所謂“禅”,是指不管何時、何地,皆能心平氣和的生活。
◆我們沒有抱怨人生的任何權利。假如你對人生感到不滿,那只是表示我們對自己感到不滿,因爲,因果從不誤人。好好的面對現實,並接受果報,將會比怨天尤人,更具實際的幫助。
◆修行人不管到那裏,都要保持平常心,無挂無礙、清淨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這點自在。
◆若肯當下休,便可當下了。
◆修行,即是將執著的力量化爲無的觀念,透視它的無常性、無永恒性、因緣和合性。
◆拒絕煩惱的人,永遠得不到菩提,逃避煩惱,就是逃避菩提,因爲煩惱當下悟道,就是菩提。
◆佛教徒不能只單靠一股熱忱,必須配合法的喜悅,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崗位上。
◆當悲哀在我們耳畔低語,生命是我們難以忍受的重擔時,我們需要勇氣才能面對煩惱,將其轉換成啓發本性的動力。
◆抓蘆葦時不小心會傷到手,錯誤的求道方法也會使人毀滅。
◆文字或聲音的毀、譽、贊、謗,並不是因果的判決者,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及行爲,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應當懷著一顆虛空的心修行,有時我們可能無法受到肯定或賞識,但堅守本分、腳踏實地的鞭策自己,依舊是個人精進的正道。
◆我們所行的善惡,未必能在一定時間內求得報應,善與惡,是在超越時間的領域被完成的。在那個領域,雖然看不到報應的明顯痕迹,但毫無疑問地,我們已經在我們的良心裏,意識到它的存在。
◆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對與不對中打轉,要從忍辱下手。
◆所有活著的東西,都怕苦也怕死。認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殺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惱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
◆尺有不能量短的時候,寸有不能量長的時候,每樣事物都有它的缺陷之處,所以再高的才智也會有蒙蔽之處。
◆我們爲了求生存而學習,而將種種學習,轉化成一股強烈的執著,進而固執自己的習性,以爲這就是真理。
◆共業推動著曆史及宇宙的流行運轉,這股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局面,即是衆生所共同承受的果報。普渡衆生的目的,在于以大衆的力量來轉回,所以我們要自利利他,有因緣就要度人學佛。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不懂佛法的人,只看到果報,而終日惶惶,恐懼災難的來臨。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時時檢討自己的思想、言行,以遠離惡果。
◆把舞臺上的裝置卸下的時候,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一直把它當成現實的東西,原來只是個假像。人活著也只不過是——不斷的從一個假像,轉移到另一個假像。而死亡的刹那,則是將現實作最真實的展現,從這層意義來看,死的最後一念是很重要的。
◆當死亡襲擊我們的時候,無論子女、父母、親戚或朋友,都幫不上一點忙。有信仰、有智慧的人,深知死亡的意義,而能立即掃淨安心立命的道路。
◆突然不加思索的想起死,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正視它、認識它,並接受死在一步一步接近我們的事實,卻又能平安、喜悅地活下去。
◆當你爲過去的回憶煩惱,爲未來的事擔憂的時候,你應該想起生活只是存在于現在的。當你對現在的生活傾注全力的時候,對過去的煩惱,以及對未來的擔憂都將會消失的。
◆所謂時間是一個極大的幻影,時間不…
《清心語錄(慧律法師 893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