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心语录(慧律法师 893则)▪P5

  ..续本文上一页经过不平的路面,里面的人就得饱受颠簸之苦。

  ◆危困,可以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安泰的境遇,任何平凡的人都能适应。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驾齐驱,但当命运的铁掌击中要害时,却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方能泰然处之。

  ◆现代人生活的腐败,尤其是愚劣的情况,大部分是由于他们陷入烂醉状态,无法自拔而产生,烂醉的人又如何静下来,做他在世界上该做的事呢?

  ◆人们不会去摇撼贫瘠的树林,只有那些挂满金色果实的,才有人用石子打它。

  ◆财富如同肥料,一直堆放不动的时候,便会腐烂发臭,散布开的时候,却能使土地肥沃。

  ◆没有比欲爱更烈的火焰,没有比愤怒更不吉祥的骰子。被欲爱驱使的人,就如同陷阱中的兔子般,怎么跑也脱不了身。

  ◆罪恶的欢乐,如有毒的面包,虽然它可疗饥一时,但到后来却换来死亡。

  ◆我们所犯的恶业,虽如新挤的牛奶般,不会马上凝固,但它却像被灰烬掩埋著的柴火,那袅袅青烟,永远跟在你的背后,扰乱你心灵的安宁。

  ◆喧闹(雄辩)已被证实没有什么价值,就拿一只母鸡来说,她只生了一颗蛋,就咯咯的大声啼叫,感觉自己好像生了一颗小行星似地,那么了不起。

  ◆如果两个人互相敌对,那是两个人都不好。你在零上面无论加多少个零,答案还是零,怀有敌意的人加在一起,出现的终究还是敌对状态。

  ◆无论多壮实的树,如果许多鸟儿不断的飞来螫树干,吃树叶,不多时日,树自然就会枯死。同理,喜欢喧闹奢华的人,终究会为奢华所牵,而成了妄想的俘虏,而看不清楚自己的心。

  ◆用绳子绑有腥味的鱼,绳子就有了腥臭味,手握了那条绳子,手也会留有腥臭味。同理,我们受到来往交接的人影响甚大,他们可能使我们变好或变坏,这点务必要留意。

  ◆忧虑是思索的毒化,使你于同样的状态中转圈子,并阻遏了一个人的生气及活力,让你在同一点上,反覆痛苦,失去了观照的智慧。

  ◆冷酷的“传言”如在车轮上滚动,在它前进中每经一手,都替它加上润滑油。

  ◆唯有穿鞋的人,才知道鞋的那一处挤脚。

  ◆把石头丢进大河,河水并不受到影响,有信仰的人,若因别人的恶评而心乱,他就不是大河,而只是水塘。

  ◆说谎的人,好像是希望自己隐藏在浓雾里,如果他左右移动,就有碰著真理的危险,因为,一俟浓雾消散,他便完蛋了。

  ◆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诸法到头皆是幻,万缘放下少留情,大地山河一片云,太阳一出便无踪。

  ◆千年石山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得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菩萨不随世俗境,常念知足身心清,安贫守道平等性,惟慧行持入正心。

  ◆若依空谈德不行,习病非治转向深,贪嗔渐渐变恶行,杀害慧命佛难生。

  ◆忠诚老实不贪心,道在心中勿外寻,善恶因果自己种,苦乐因缘随心生。

  ◆惹上是非身心贪,忍吞一气值千金。诸事若能寻常性,耐火不烧功德林。

  ◆若能宽让口无诤,耐平心火福禄生,若能安静暴燥性,耐息嗔恚吉祥身。

  ◆见诤终日喧哗生,久远难能得清心,若依言论求明性,枝叶亦可伪作根。

  ◆或向溪前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一片乌云,就能遮住阳光。

  ◆一线断散,就能散失一串珍珠。一种思想,就能毁灭一个灵魂。一句言词,就能伤害一颗心灵。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401~500则

  ◆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立身十戒:

  1.谨言行以寡过。2.节饮食以尊心。

  3.省嗜好以养心。

  4.耐烦劳以尽心。5.慎喜怒以平气。

  6.戒矜张以集事。

  7.崇退让以合众。8.慎诺言以全信。

  9.减耗费以惜福。

  10. 存悲心以养德。

  ◆我们可由三条路通往睿智:

  第一——思索之路,这是最崇高的道路。

  第二——模仿之路,这是最容易的道路。

  第三——经验之路,这是最艰苦的道路。

  ◆不须说而言,这是多说,多说必招怨;不当言而说,这是瞎说,瞎说要惹祸。

  ◆禽兽皆有日长进,人性更明精进心;若受微苦身难忍,何能功德众欢欣。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著意求真真转远,凝心断妄妄更多;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待君赠,自是第一流。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寒雨潇潇风满林,莲花漏水夜沉沉;谁知举世难醒梦,尽是光明般若心。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认识你自己”,那么生活就会简单多了。

  ◆唯有无我,才能获得快乐。学习对人慈悲,它是治疗暴躁性情的唯一处方。

  ◆凡事要以利益别人为前提,自己吃亏没关系,如果事事只想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我们要将生命化为一种享受,而不要让它成为一种负担。妄想、执著即是负担。

  ◆在别人和我们分享幸福的时候,自己的幸福,也同时跟著增长。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笑,笑开天下古今愁。

  ◆无明使人两眼一抹黑,追求著迁流变化,虚幻不实的东西。由于执著假有的力量,而引出更多幻觉,成了自己的受害者。当你用智慧透视了一切,此时周围的世界,才是以真象出现的,也因此觉悟到,自己不过是时间空间的奴隶而已。

  ◆世间所有的缘起,无一不是要启发我们的觉性。

  ◆不要抗拒命运,不要抱怨因果,直接接受它,烦恼就会减少,当下放下,烦恼即无奈你何。

  ◆众生总是透过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来眺望外界,再以此做判断来采取行动,习惯以自我中心来看待所有的事物。

  ◆你要处理你这颗心,也不能离开你现在所有的念头。

  ◆所谓“禅”,是指不管何时、何地,皆能心平气和的生活。

  ◆我们没有抱怨人生的任何权利。假如你对人生感到不满,那只是表示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因为,因果从不误人。好好的面对现实,并接受果报,将会比怨天尤人,更具实际的帮助。

  ◆修行人不管到那里,都要保持平常心,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点自在。

  ◆若肯当下休,便可当下了。

  ◆修行,即是将执著的力量化为无的观念,透视它的无常性、无永恒性、因缘和合性。

  ◆拒绝烦恼的人,永远得不到菩提,逃避烦恼,就是逃避菩提,因为烦恼当下悟道,就是菩提。

  ◆佛教徒不能只单靠一股热忱,必须配合法的喜悦,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岗位上。

  ◆当悲哀在我们耳畔低语,生命是我们难以忍受的重担时,我们需要勇气才能面对烦恼,将其转换成启发本性的动力。

  ◆抓芦苇时不小心会伤到手,错误的求道方法也会使人毁灭。

  ◆文字或声音的毁、誉、赞、谤,并不是因果的判决者,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及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应当怀著一颗虚空的心修行,有时我们可能无法受到肯定或赏识,但坚守本分、脚踏实地的鞭策自己,依旧是个人精进的正道。

  ◆我们所行的善恶,未必能在一定时间内求得报应,善与恶,是在超越时间的领域被完成的。在那个领域,虽然看不到报应的明显痕迹,但毫无疑问地,我们已经在我们的良心里,意识到它的存在。

  ◆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要从忍辱下手。

  ◆所有活著的东西,都怕苦也怕死。认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杀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恼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

  ◆尺有不能量短的时候,寸有不能量长的时候,每样事物都有它的缺陷之处,所以再高的才智也会有蒙蔽之处。

  ◆我们为了求生存而学习,而将种种学习,转化成一股强烈的执著,进而固执自己的习性,以为这就是真理。

  ◆共业推动著历史及宇宙的流行运转,这股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局面,即是众生所共同承受的果报。普渡众生的目的,在于以大众的力量来转回,所以我们要自利利他,有因缘就要度人学佛。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懂佛法的人,只看到果报,而终日惶惶,恐惧灾难的来临。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时时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行,以远离恶果。

  ◆把舞台上的装置卸下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一直把它当成现实的东西,原来只是个假像。人活著也只不过是——不断的从一个假像,转移到另一个假像。而死亡的刹那,则是将现实作最真实的展现,从这层意义来看,死的最后一念是很重要的。

  ◆当死亡袭击我们的时候,无论子女、父母、亲戚或朋友,都帮不上一点忙。有信仰、有智慧的人,深知死亡的意义,而能立即扫净安心立命的道路。

  ◆突然不加思索的想起死,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正视它、认识它,并接受死在一步一步接近我们的事实,却又能平安、喜悦地活下去。

  ◆当你为过去的回忆烦恼,为未来的事担忧的时候,你应该想起生活只是存在于现在的。当你对现在的生活倾注全力的时候,对过去的烦恼,以及对未来的担忧都将会消失的。

  ◆所谓时间是一个极大的幻影,时间不…

《清心语录(慧律法师 893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