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總以功利念頭看待事物,則這世界將無尊貴之物。
◆信仰,不能由人數的多寡來決定,根本不懂信仰的人,才會以人數來衡量信仰的真實性。
◆勿追過去,勿慮未來。過去已逝,未來未至。故——對現在所擁有的,仔細觀察吧。
◆菩薩對有因緣的衆生,以言語度化,對于沒有因緣的衆生,以德行度化。
◆生命易逝,不容輕擲。
◆莫煩惱前頭失處,且喜樂今日覺處。
◆律己宜帶秋氣,處人須帶春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不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人只有超越情欲,在和平之中,才有可能産生美好的事情。
◆人的情欲,一開始雖然只像蜘蛛網,後來卻變成頑強的粗繩。它最初看起來像陌生人,後來像客人,最後卻變成一家之主了。
◆“語言”對人類而言是件美事,不要由于說話,而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一個技術高明的木匠,毋須因未受到外行人的贊美而傷心。
◆把人導致大不幸的最常見誘因之一——就是“大家都如此”這句話。
◆有一件絕不容置疑的事——即“死亡”就在未來的某一點等待著我們。“人生,就像飛過室內的燕子”,我們不知從那裏來,也不知將往何處去,在我們之前、之後都是一片黑暗。
◆當最後時刻來臨時,這一生是否有好食物吃、有好衣服穿,是否留下大量財富,披戴過榮譽的桂冠,或曾經受辱,是學者或是不學無術的人……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重要的是,如何完成生命的覺醒。
◆人們不會在流動的水面上,去映照自己的形像,只有在清澈平靜的水面上,才可看清自己的容顔,也只有平靜才可平息躁動的心緒。
◆一個人爲了生意興隆,而染患胃潰瘍或心髒病,能算成功嗎?就算讓你得到了全世界,卻失去了健康,那對你又有什麼好處呢?還不是一次只能睡一張床,一天只吃叁餐,就連清道夫也可以做到這些,他們甚至吃得更香,睡得更甜呢!別拿自己的生命,去交換所謂的“商業成就”。
◆生活其實很簡單,但是人們非得讓它變得很複雜不可。
◆有時以最簡單的方法,卻能夠解決最困難的問題。
◆若你面對著一棵樹,只顧著看樹上的一片紅葉,那麼其他的葉子都將視若無睹。如果你不看這片葉子,而無心地只看一顆樹,則所有的葉子,都會在你視野之內。
◆世路上的風波,翻翻覆覆,不可預料,只有“謙和讓人”最好,讓了人,那麼爭者不爭了,忿者氣平了,怨者消解了,天下最大的禍害,都能消滅在一個“讓”字當中。
◆一個人若不懂得苦惱的好處,即表示他還沒開始過智慧的生活,也就是還沒開始過真正的生活。
◆你應該滿足自己的命運,任何人均不可能在每一件事物上,永遠都超人一等。
◆我們最想誇耀的,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勿以請教別人爲恥,人因爲領悟自己所知有限,而有多學習的必要。
◆永遠從對方的立場去想,由他人的立場看事,這或許會成爲你一生成功的重要關鍵。
◆凡事能從容不迫,思想和判斷力會加倍的迅速、正確。
◆水清澄澄瑩,徹底自然見;心中無一事,水清衆獸現。
◆能從內心發出陽光的人,會使四周的人生活得更快樂。
◆齒剛而易挫,舌柔而永存,槍炮可以穿山裂石,卻難擊破柔軟的棉被。
◆一個成熟的人,多半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無論他們是處在何種情緒狀況中,他們對自己或別人,都有一顆寬廣的心。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民族性和優越感,因此,才會有因愛國心而産生的戰爭。同樣的道理,每個人也都有屬于自己的優越感,這是一種自尊心的表現,如果你希望獲得對方友善的對待,你務必先學會尊重他人。
◆一個成熟的人必定講理。“理”——不在緊握的拳內,不在如簧的舌裏,而在誠實的心中。
◆爲別人而做的事情,其實也是爲自己而做,因爲所有慈悲的行爲必跟著一種善感,所有殘酷的行爲則伴著一種惡感。
◆人生最尊貴的事情就是——不斷面對別人的虛僞與不義,仍能保持自己對別人的親切。
◆生活中親切的禮貌,可以培養對人平等的習慣。因此禮貌就像潤滑劑,可以防止磨擦情況的發生,如果經常運用,會産生積極的力量助長善意。
◆善者是不善者的老師,不善者是善者的借鏡。如果不善者不尊重善人,善人不珍惜不善者,雖自認聰明,其實還是大大的糊塗。
◆不肯佩服別人長處的人,生活是無趣味的,因爲他從未得到過欣賞的快樂。
◆真正的勤勞是安安靜靜的、不引人注意的,總以一定的量進行的——也就是默默的耕耘,而不必要的、急躁的、妨礙別人的勤勞,倒不如懶惰的好。
◆如果人們都能以慈善、同情及人道的行徑來剔除禍根,則人生的災禍,便可消減過半。
◆如果不是拿無言的誠懇和慈悲的香油,任何東西都無法將傷口的毒針拔掉。你爲什麼讓自己對別人的惡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氣憤呢?爭吵、輕蔑、處罰都不能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抹去這一切,反而善待他們,“善行”是讓我們息怒的方法。
◆退一步則寬的境界,正如駕車駛進一條窄巷,迎面有車來時,在相恃之下,自己不妨往後倒退,這樣做好像是爲了別人,實際卻爲自己,因爲只有讓路給別人,你才有路可走。
◆能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所發生的一切,就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想不斷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個重要秘訣,那就是不因微不足道的事而煩惱,但無論多小的義務皆能履行,由此可以獲得心靈的滿足。
◆肯布施財富的人,比只攢財的人富有,肯割舍情愛的人,比只獨占的人更有情。
◆“信心”——是用來打擊恐怖的良友,是激勵你擺脫卑賤和懈怠的夥伴。
◆信心,能使人雖遭受侵犯,或感到困擾的時候,仍能屹立不移。
◆知識豐富的現代人所持的共通特點就是——自我複雜。
◆所謂智慧——第一:是洞悉虛僞。第二:是知道什麼是真實。
◆知足的人最幸福,因爲他永遠不會失望。
◆讓我們的心靈每天保持純淨,讓我們每天盡心盡力履行義務,讓我們把和平帶到內在的世界。
601~700則
◆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時常會因某種人生觀改變而帶來震憾,改變當然是種可喜的進步,但依然還是要以平常心看待之。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乃是失敗的主因。
◆對別人最強烈的說服力,是自我成熟。
◆要成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才能,只要把你能做的小事做得好就行了。
◆實力是要有人生體驗才能培養出來的,從人生的體驗中,自然就會獲得很好的覺悟。
◆志氣是蘊藏在心中的自強火種,使我們努力向前的原動力。人的質料是天生的,但是人的志氣卻能培養出來,志氣往往比天分來得重要。
◆理性的使命乃是在于發現真理。因此,理性的濫用,亦即用理性來遮蓋真理、歪曲真理,必造成極大的害處。
◆與人交往的時候,若能給對方較多的,或更高一層的尊重,才真正對他有所助益。
◆向上級謙恭是本份,向平輩謙虛是和善,向下級謙遜是高貴,向所有人謙恭是安全。
◆一個人最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有善良的人,始能激發他人自覺和自尊而奮勉努力,彼此互助以善意對待,于人于己,都有益處。
◆不要有任何期待,不要預設任何立場,此時此刻,安詳、自在,才是最重要的。
◆美好的關系,都建立在溝通上,而溝通,則是以信任爲基石。
◆人若沒有知恥心,便好像病入了咽喉,雖有好藥也吃不下。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生活態度就是“利人”。如果一個人不懂得付出,而一面只求接受的話,他的生命,可說正在死亡邊緣。
◆一個人的生命,非得跟其他所有人之生命密切連結在一起不可,因爲萬物是以“和諧一致”貫穿在一起的,生命的一切現象,成立于他們密切的關系之中。
◆假如一個人已准備好,隨時接受一切對自己有所啓示的事物,人生的意義,對他就會變得非常明白。但,假如一個人,心中決定保持,對自己方便而已經成爲習慣的生活,認爲不該對此加以破壞,那麼,對他而言,人生的意義,便永遠模糊不清。
◆我們活著,不能不知道我們爲什麼而活,人必須弄清楚的首要事情,就是“人生的意義”。
◆金錢買不到純潔的心靈,因爲純潔的心靈,要有正直的行爲;金錢買不到健康,因爲健康的秘訣,在于正常的生活;金錢買不到幸福,因爲幸福是一種純然的心境;金錢也買不到智慧,因爲智慧是靠自覺培養。
◆凡事皆退一步想,遂覺天寬地闊,否則憂積在心中,不但有害身體,且能致病。
◆聰明人,往往從別人的錯誤中,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改變習慣並不容易,習慣包含慣性,會推著我們繼續去做熟悉的事情。
◆一個人要脫離種種已經接受的習慣,是需要非常大的努力。然而,內在完成的第一步總是跟脫離習慣不可分。
◆任何一本書的影響,莫過于使讀者開始作內心的反省。
◆不可輕視任何人,當我們心中對某人湧現出惡劣的情感,或可恥的猜疑之時,要立刻消除它。別人的言行,我們必須以善意、率直的心來解釋。
◆有人擁有許多,仍在汲汲求取,我擁有不多,也不求取。他們擁有很多仍覺貧乏,我擁有少許卻很滿足。他們窮,我富有。他們乞求,我給予。他們吝啬,我付出。他們營求,我生活。
◆若你每天的發心,都是願衆生歡喜,你自己也會解脫。
◆在深海中,一種身上會發磷光的魚類,海藻等物臨近它時就會發亮,而它卻不曉得這光亮乃發自它身上。“聖者”,雖然了解自己對別人發生了某些影響,卻不感覺他的給予。
◆你所擁有的思想,或你一向的行爲,終究會變…
《清心語錄(慧律法師 893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