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四十八
有些地方不好用功,這是說對于我們初發心,在禅堂裏邊,止了靜,安安生生的坐在那兒,或者這個階段用功好用一點,要在外邊做點事情,用功要差一點,或是到齋堂吃飯,用功也差一點。不但是我們哪,趙州禅師叁十年不雜用心,在吃一粥一飯的時侯還要生心動念,這個吃飯哪,飯菜到嘴裏了,飯菜的味道不由得就出現了,你象我們天熱到堂裏洗澡,心會亂,跟著古人,比丘洗澡還有規矩,到堂裏洗澡不要生心動念,功夫要現前,或是作一個不淨觀,這衣服脫了多難看哪?多不恭敬啊?還在那兒說,還在那兒笑,你們在堂裏洗澡,我在樓上就聽到你們在堂裏說話,聲音很大,沒有照顧功夫,洗澡的時候這個功夫忘了,還在說話,這就不行。開始用功,身心沒有把握,洗澡的時候,勞動的時候被這個轉了。吃飯要選擇這些味道,尤其是在外邊做點事情,這總的來說呀,初發心用功,把不定,沒有主宰,處處都要被這些境界所約束,你說修行在什麼時候注重呢?就是在這些地方,就在這個行住坐臥,二六時中,吃飯穿衣,迎賓待客 ,搬柴運水,這一切時一切處,要謹慎莫放逸,把自己的功夫不要斷,不要被他人的音聲色相所約束,用功就這樣用,用個叁年五載,可能得一個實際,得一個實際也就是在 功夫上,在見地上有點把握,有點主宰,有點真實,這麼就不辜負出家呀!出家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你出家個叁年五載,還俗的不少,就是沒有還俗,也沒有真實來修行,一點教規都守不住嘛。
你們在外頭東走西走,你看有些地方他都弄啥呢?不要走遠了,你就到佑民寺就不行。這僧住城隍佛祖诃呀,先賢都是住岩阿。岩阿就是深山裏邊,你看我們前邊的祖師開道場,都是在山林啊,就是這青原山七祖開道場,唐朝的時候這裏村莊百姓都沒有,這一兩百年前才有村莊,這一千多年了都沒有村莊,住在這裏還打閑岔,要叫你自己去城市碼頭用功啊,你更打閑岔。這個道場裏面,不管怎麼樣,天天還有人把飯做好,吃一點。有的說:我到外邊去行頭陀!你行個試試,你去嘛。有的說:我單獨一個人我住在深山裏面!你去住嘛。
那是誰呀?我年青,我們都在廣東雲門寺,虛老和尚他那是天天勞動.這個法門寺淨一師,我們在一起,他跟我說,這裏打閑岔,天天勞動,想到終南山去住茅蓬,我說:好嘛,你要走你就去吧。去的時候他舍不了虛老和尚,他哭了一場,又和我說說,到終南山去住茅蓬,大概有個把月,來了信了,他說:我到這終南山住茅蓬啊,真上了當!我要是不到下邊去提水我沒水吃,我肚子餓了想做一點飯,還沒有米,還要去弄水,還要去弄柴火.去的時候准備好了,弄那個紙篾子,弄一塊石頭,那叫火?嫌子、打火,要打不著,這個飯作不成。他光往好處想:我到那個深山裏頭我誰也不管,我自己自由自便,我想怎麼就怎麼,想睡就睡,多快活呀?嗨!他沒有曉得這個樣子困難。
有一天波斯匿王請佛應供,阿難尊者他不去,因爲阿難給佛當侍者提出叁個條件:第一,我沒有當侍者以前,世尊在天上人間說的法,如來得給我重說一遍;再一個,我給佛當侍者,不收顧遺,世尊給我東西我不要;再一個,世尊要有皇帝大臣請佛應供,我不去。這叁個條件世尊要是同意我就當侍者,他是什麼意思呢?他是怕別個說,因爲你當侍者,跟著佛要賺便宜。《楞嚴經》就是從這兒引出來的,世尊到皇宮應供他不去。
現在這青原山相避免女人也不行,就是客堂裏招呼一下,其他的人不要上去說長說短。第一條,不要叫她洗衣服,讓女的給你洗衣服,補衣服這都不對,特別跟這個女居士說說話,不能說呀,說了就違犯了常住的清規。道場是成就修行的,不是你自已隨隨使使的,要聽常住的招呼,該做什麼要把什麼做好,不能提意見,不能挑理由。庫房裏,客堂裏,或者安排你做個什麼事情,你沒有回答,你就要做,小做不行啊,這又不是很重的事,能做得到,也能做,就是跟著這些聽招呼的師父學習,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自己的觀點,你的想法要歸宗于常住,由常住安排。那你在這兒吃飯,都要別人弄好,你坐那兒啥事都沒有,那個不行。你老了,你病了,那個可以,從林也是有教規有製度,人到七十歲了,不去上殿,不去過堂不去勞動,僧值不要去找他。他想去做點事情就去做一點事情,他要是身體不好,不去就不要找他。那你年紀輕輕的,你想弄就弄,不想弄就不弄,那個不行。你得聽招呼,人家已經到了七十歲了嘛,還有幾天呢?要休息休息嘛。人一老啊,手腳都不利了,幹個什麼都不是很容易,老年人才不好,你弄那個生菜,他不好吃啊,菜燒爛,青年人也好吃,老年人也好吃.大家都能吃。
世尊圓寂,把這個佛教的後事咐囑了國王大臣。你這個佛教在他這個國家存在,你要聽從這個國家的安排,唐太宗信佛,他頒發《遺教經》,五品官每人要有一部遺教經,這個官看這個寺廟的僧尼不符合《遺教經》,就先勸,一定遵守,不遵守皇帝叫你離開佛教,不准住廟裏面。古代的這些皇帝大部分都是信仰佛教,你這個僧尼,你這個行動不符合《遺教經》,公私勸勉,不遵守就叫你離開佛教。
國家既然公布宗教信仰,你是不是信?你光想把和尚衣服穿上了,你沒有信心,現在就有些和尚,白天在廟裏住,夜晚到處亂竄,這個原因在哪裏呢?就是這個廟裏這個錢太多了,富貴修道難哪!他一有錢他就不想修行了,那就是中央也說了,人們到廟裏拜拜佛、燒燒香,這個是應該的。有些地方政府把住山門要錢,這個是不對的。
我不滅僧僧自滅,他怎麼說這個話呢?因爲這個雍正啊,他下面就是乾隆,雍正那是開了悟的皇帝,他想逼他兒子得了道,這個佛法就不會滅了,把乾隆逼的沒辦法,答不出來不行啊,康熙的師父叫嘉林國師,那時他還在,這乾隆逼的沒辦法,他就問嘉林國師,國師就跟他說了,他這一說給他說破了,雍正再逼他他就答複出來了,雍正沒辦法了,這才說我不滅僧僧自滅。那他假若把乾隆逼開悟了,他就不會破壞佛教。乾隆很懂得風水,他到各地大寺廟一看,這個風水很強盛,假若這個佛教裏面出來的人太多了,怕對他國家有妨礙,其實他弄錯了。那個雲居山現在的趙州關,那個地方叫夜合山,白天天一亮它開開了,就跟山門一樣,夜晚它合起來了,人進不去,乾隆他看這個地脈呀,這個地方要不破壞呀,以後這雲居山要出好多高僧,乾隆就在趙州關下邊安一個什麼東西,那虛老和尚知道,他到雲居山的時候,他帶著這些出家人就在趙州關那裏挖,想把他挖出來,挖的很起勁,很深的溝,也沒挖出來,那個夜合山夜晚合不起來了。那個普陀山前寺那裏他安了一個禦碑,那個禦碑就是破壞前寺的風水,他後來不出人了,這很多的,尤其是江南這些大寺廟他都破壞了,佛法在這個社會上存在,一定得國王大臣擁護。
佛菩薩對于後生安排,都是這一個意思,堅持叁學呀!這個樣子佛法不得滅呀!自己信教,自己修行,就得到自己的佛法。各宗的祖師都是提倡持戒,現在國家也想整頓,你這不持戒的出家人光穿上和尚衣服在這兒騙人不行,現在可能也不少。
打站板,維那師父招呼兩邊坐,打抽解,打到東單你的位子在西單,你就西單去坐,不要從這個佛前邊過,佛前過就是穿堂過,犯了堂規,從後面維摩龛子轉過去。兩邊坐,就是打下站板坐一會兒,有些地方要吃茶,我們這裏不吃茶,外面有開水,誰吃茶到外邊吃一點,這叫二板,二板按說禅堂裏還要倒茶,這是半枝香,下半枝香就是吃了茶了,催板再跑,這是下半枝香,跑的差不多時間到了,就打抽解,去小淨,不小淨的照位子坐,不能亂坐。打站板,打到東邊坐東邊,打到西邊就坐西邊、班首師父歸位,是這樣子。禅堂裏這些事得知道,打二板是兩邊坐,要聽招呼。
世尊現八相成佛是成就我們呀,佛還有個什麼八相不八相呢
因爲我們還沒成佛,我們的染緣太重,這八相成佛就是要成就我們的淨緣。佛在雪山修道苦行六年,佛還要苦行啊?那是成就,我們的染緣太重,這世尊哪,就要成就淨緣,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這是成就啊,成就我們啊,我們得知道啊。佛說的這些忏悔,這都是成就。佛出世間,唯以一大事因緣,這是他啊,他成就我們啊!就爲了我們染緣太重。爲什麼現在我們這麼苦惱呢?你看我們長的這個苦惱樣子,怪誰呢?就是我們的染緣太重了,淨緣不能現前,總有染有愛,這諸佛菩薩的般若大智要自己成就啊,要把自己的染緣輾轉消失,自己的淨緣輾轉的現前。再一個道場裏上殿坐香這也是成就淨緣,前邊的祖師立這些製度,爲什麼立這些製度啊?他也是成就啊,你這些染緣太重,你用什麼功都不中,你雖然也在禅堂坐香,也到大殿去上殿,也說修行,也說念佛,也說自己用功,始終來說你的染緣還是現前,你起心動念都是染。沒有一切染,沒有一切愛,這個就是修行,修行很簡單,旁的還修啥呢?我們這個禅宗跟教下不一樣,學教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名名堂堂的,緊分別這個名相,你自己沒有弄的實際嘛,你光分別那個名相,那是妄想啊,你這個話頭,佛一號能不能站住啊?行住坐臥在不在?吃飯穿衣在吧
不被外境音聲色相所約束,這就是修行。不要分別名名相相的,這長那短的,只要是把你用那個功夫,一時一刻也不要丟了,吃飯穿衣睡覺,你那個功夫都在,這就是成就,成就你出家的目的,出家的目的就是割愛辭親,背井離鄉,往前進就是識心達本,解無爲法,這是出家。
現在佛教裏邊,這名稱都還在,這個事啊,大部分都沒有了,這個禅堂名字還存在,這禅堂裏一切事情不存在了,虛雲老和尚說禅宗掃地了,禅宗裏的這些事情啊,其他的宗都治不了,不管你是大臺教,五教、淨土、…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