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四

  開示四十四

   可能要坐滿能坐四十多個人,現在行,以後要是人多了就在底下坐,禅堂這個位子啊,班首師父要是多了,維摩龛那兩邊有幾個位子,那是班首師父的位置,僧值、知客,東單頭是知客坐的,要是在禅堂裏有什麼事情跟維那能說說.僧值在西單最前面的那個位子,僧值什麼時候進來呢?就是打了抽解,大家去小淨,維那還在外面.大家都進來了,差不多坐好了,這僧值從外面進來,從東單頭慢慢走到西單頭的位子,他走這一圈子作什麼呢?那就看看,哪些人沒有來坐香,是看這個的.這僧值權力很大.早課楞嚴咒放掌,他中間一問訊,他出來了,到韋馱臀拜叁拜.到祖師殿拜了就到伽藍菩薩拜.伽藍菩薩拜了就到大寮裏看看,一個是禮四聖.一個是看看.走客堂門口前.往裏面看看有沒有閑人,到大寮裏火燭看看。僧值他是從林裏防火防盜一個頭,他禮四聖.主要是看防火防盜,有些人雖然是客堂裏住下來了.究竟怎麼樣你弄不清啊,走到上客堂門口,往裏看看,有沒有人不上殿,禮了四聖回頭來.楞嚴咒念到帝衫瑟帝衫,進來,從西單進來到東單,走一個圈子看看,把他的具放到前面第一個位子.放好之後就站到大魚子跟前,站是這麼站的.楞嚴咒念完了,或是有普佛.要招呼人敲敲犍槌,看看铛子,磬子,小木魚子,都得有人敲啊.這僧值他是管大殿和齋堂,大家念阿彌陀佛身金色或是念觀音菩薩.他就問個訊.從東單轉到西單,站到那個班首後背.班首帶班繞佛,他在後頭看,有人走錯了.不應該走那個地方他走那個地方.這僧值都有責任。人多了,還要插班.人走不好了還要喊,或是他隔兩個位子不往前走.或是站班站錯了。有些地方念《彌陀經》一個站法.念《忏悔文》又是一個站法.要聽僧值師他招呼.或是排班,這是念《彌陀經》.跟班就是一個跟一個.准備念《忏悔文》.是這樣弄的。現在我們這裏也沒有弄.沒有弄也沒有什麼.大家還不是念嘛。

   大殿裏邊,有個告假,還有個銷假.還有臨時告假、銷假,這都是身體不好.有點毛病,你不上殿都要向僧值告假呀,在什麼時間去告呢?叁陣大木魚.僧值在功德箱那個拜墊上拜叁拜,他從西單要轉一個圈子的時候.你在那一邊站站著,向他合個掌,也不說話.這僧值也不說話了,就是曉得你這是告病假。告了假還要銷假,你身體好了,跟大衆一起進大殿,你看到僧值拜叁拜要過來了.你就在那個羅漢位子那裏站著,向他合個掌,這就是銷假。

   齋堂裏要按以前的製度.僧值看到你叁天沒吃飯,才允許請假。這齋堂裏、大殿裏僧值作主.你要出山門有事.得到客堂告假.爲什麼有這些製度呢?沒這些製度不行,有人隨便!你有什麼事情不是說一定不叫出去.這是道場嘛.是修行的.你到外頭跑什麼呢?外頭一跑都是生心動念,外面也就是男男女女的,出家是個修行人嘛,你到外面作什麼呢?這有飯吃,有房子住,有衣穿不就行了嗎?你到外邊跟在家人常來常去那是作啥昵?自天是這樣,夜晚基本上不能出去,你萬一有什麼事情,出去也可以,你得有事啊,客堂要說你這是個小事不能出去,你也不要煩惱.他是助你道的嘛,不叫去就不去,或是允許你去了,你回來要到客堂去銷假呀,曉得你回來了,你不要怕麻煩哪!這都是爲了修行,要幫助修行,才有這此製度,要不然要這些製度幹什麼,沒有這些製度,你到處亂跑,你的功夫用不上!這都是爲的修行,不是爲了修行,佛菩薩也不能立這些清規戒律,你得知道這個都是好事,這都足你應該遂守的,不足麻煩,就跟經上說,應如是降服其心。你心動了!你心不動,怎麼能到外面去呢?你要知道這都是打閑岔的。客堂裏、禅堂裏,知客師父,維那師父這都是善知識,助你道的,你可不要說管的厲害了,不管不行行。不但我們這些人,就是證了果位的這些菩薩,一時一刻不能離開了佛,離開了佛,弄不好就會墮落。

   說常在從林,遵守從林的製度,爲什麼遵守這個製度呢?這個製度啊,都是提拔修行人的,你得知道是好事,你得很尊重啊!這是實際。規矩跟戒律差不多,你既然受了這個戒嘛,在思想上你甘願、應該,你想了生死非守戒不可,不要說哪來這麼多事呢?爲什麼這麼多事?你咋這麼多妄想、習氣毛病昵?這些製度就是要治你!這就是道場裏面的責任,沒這個責任不行,成就不了修行人。說一個出家人要久住從林.遵守清規戒律,到外面跑跑.你心動了,祖師說: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你正念已經失了,就是你思想上已經動了。你打了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非這個樣不行!這就是路頭.這就是修行的道路,說是修行人得知道路頭,什麼是生死?就是你這啰爾吧嗦的,東想想西想想,你這些妄想、執著,這個就是生死!你這個不了啊,你想了生死不行。開始一個初發心,要吃得苦,要耐得煩,要受的委屈,成一個好法器,成一個真修行人,這才行啊,你不是你住在這個叢林幹什麼呢?就是爲了了生脫死我們才住叢林,一定得念念在茲,時間久了,規矩也學會了,功夫用的也很純熟,這不就是老參師父了嗎?什麼是老參師父?就是懂得修行、懂得規矩,遵守常住的清規戒律,這就是老參師父。

   從七月十五之後,就是准備打禅七,打禅七要吃飯吃茶,大寮裏吃的都要有准備,以後天涼快了,還要准備柴火,准備菜,就是說到街上去買,大部分都打了藥水,我們還是自己種些菜,油鹽弄好,有吃有住,四緣具足好修行啊!這修行都得有一個外緣幫助,有房子住,有飯吃,這不就是因緣成就嘛!叢林就有這個好處,你一個人住到深山裏邊,你真有相當的見解,路頭清楚可以,你見解不明白,你路頭也不知道,你住在深山裏面怎麼辦呢?你出了問題怎麼辦?

   我以前年青的時候,在那個太白頂,前幾個月我還到那兒看了看,那叫刺溝,刺溝上邊有一個茬籬園,住了幾個出家人,我在那底下聽說這幾個人路頭不明白,他這叁四個人說什麼呢?說:你是准備怎麼走啊?他說:我在水裏走!說:你准備怎麼走唉?說:我要在火上走!問:老修行,你怎麼走?我在刀上走!你看這胡鬧不胡鬧?後來這幾個人都死了,茬籬園那邊深山溝裏有一個水潭,一兩丈深的水,他一個跳到那底下浸死了,象住山都有砍柴刀啊,另一個把他自己砍死了,還有一個弄一堆柴火,他把他自己燒了,這些人哪,都是不明白,那一個他弄一堆柴火點著了跳到裏面了,火燒的很厲害,後來他又爬出來,爬出來,己經燒的那個樣子了,幾天就死了。這沒別的,就是路頭不清,不明白。要在道場裏住,懂得規矩,懂得路頭,有參有學,知道修行,不會錯路,那就沒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執著心就是不對,一個人他什麼也不懂得,你跑到深山裏邊可怎麼辦呢?說吃的也沒有,什麼也沒有,你就是胡打妄想。一個出家人要有參有學,要聽過經,要懂得教理,還要懂得道場的製度,你不然你自己弄的魔裏魔氣,就不行啊!要正正白白的,要多看看大乘經,千萬可不要看外道典籍呀,這些道門書都不准看。你皈依叁寶嘛,你受了叁皈就不准了,有些人還看社會上這小說,看它做什麼呢?這經書都看不了嘛,初發心,先看看律,不是說嘛,出家人五夏之前專研戒律,五夏之後方可聽教參禅,有次序,不要自己弄的長長短短的。

   出塵上士,這飛錫高僧,在我們國家古代最有名的是鄧隱峰禅師,他夏天住到五臺山,冬天住在南嶽下邊有個鐵佛寺,那就是鄧隱峰禅師他開的。鄧隱峰禅師他老了,他就問,這死怎麼樣好些呢?坐脫立亡,司空見慣,他不是,他要頭朝下,腳朝上,他死了,他穿那個衣服還不往下落,還順著他那個身體。禅師一個妹妹,這都是過來的人哪,到那就說:哥哥,你這一生顛顛倒倒,你臨死怎麼還是這個樣子呢?顛倒著死,按說他們這些人哪,都很自由啊,他願意死就死,他不願意死,他不死,他怎麼樣死就怎麼樣死。我們不用說頭朝下、腳朝上死,就是我們睡那裏、坐那裏死,就還不容易死。古代的這些祖師,他都敢說一個什麼時間死,他有這個把握,我們不行,我們都在這兒,我們都在這裏空過呀!要死的時候不死不行,那你非死不可呀。

   西湖靈隱寺,這很早了,印度那邊也有個寶掌和尚,他是漢朝的人,他看那個靈鹫山上有一節山峰飛走了,他想找,他看往東邊飛走了,他說我要找到了,我就在那裏開個道場。古代的時候從印度走新疆那邊不好走,流沙河,河裏沒水,風吹沙子跟流水一樣,叫流沙河,他就從南印度走海路到廣東,到處的尋找啊,找到杭州那邊,他一看,原來靈鹫峰飛到這兒了,他就在那裏住下來了,這是西湖高僧第一個。他打算在那裏活一千歲就死,他在那裏又是修廟又是怎麼,弄的很有勁,到了一千歲,他忘了死,又過了七十二年,他想起來了,你看他們這些人平常不動心不動念,都在靜中啊,念頭不動死都不知道,你看佛教這個多深遠啊!後來想起來,那得死了。寶掌和尚怎麼叫寶掌呢?他這手心能現叁千大千世界,他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身體上的骨頭都長在一起,這西湖高僧傳,記載這個的是蓮池大師,很贊歎寶掌和尚。他爲什麼那樣自由啊?我們也有,就是我們沒有好好的修行,我們要是踏踏實實的一天到晚用功,看得破,吃得苦,我們也可以。趕快用功,這個時代有些事比不上古代,古代修行跟現代一樣,不是說古代修行快一點,現代慢一點,不是的,快慢在乎個人,不在乎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個什麼樣?什麼樣都不是,你說這一天一天是個什麼樣?修行是無形無相的東西,你不要執著那個時代,本來不生滅,要弄個生滅,這樣不行。

   禅堂裏面一個月,維那師父要講四回話,講什麼?講規矩。維那師父只能講規矩,不能講修行。班首師父能講規矩,能講修行,是這個樣。…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