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十四

  开示四十四

   可能要坐满能坐四十多个人,现在行,以后要是人多了就在底下坐,禅堂这个位子啊,班首师父要是多了,维摩龛那两边有几个位子,那是班首师父的位置,僧值、知客,东单头是知客坐的,要是在禅堂里有什么事情跟维那能说说.僧值在西单最前面的那个位子,僧值什么时候进来呢?就是打了抽解,大家去小净,维那还在外面.大家都进来了,差不多坐好了,这僧值从外面进来,从东单头慢慢走到西单头的位子,他走这一圈子作什么呢?那就看看,哪些人没有来坐香,是看这个的.这僧值权力很大.早课楞严咒放掌,他中间一问讯,他出来了,到韦驮臀拜三拜.到祖师殿拜了就到伽蓝菩萨拜.伽蓝菩萨拜了就到大寮里看看,一个是礼四圣.一个是看看.走客堂门口前.往里面看看有没有闲人,到大寮里火烛看看。僧值他是从林里防火防盗一个头,他礼四圣.主要是看防火防盗,有些人虽然是客堂里住下来了.究竟怎么样你弄不清啊,走到上客堂门口,往里看看,有没有人不上殿,礼了四圣回头来.楞严咒念到帝衫瑟帝衫,进来,从西单进来到东单,走一个圈子看看,把他的具放到前面第一个位子.放好之后就站到大鱼子跟前,站是这么站的.楞严咒念完了,或是有普佛.要招呼人敲敲犍槌,看看铛子,磬子,小木鱼子,都得有人敲啊.这僧值他是管大殿和斋堂,大家念阿弥陀佛身金色或是念观音菩萨.他就问个讯.从东单转到西单,站到那个班首后背.班首带班绕佛,他在后头看,有人走错了.不应该走那个地方他走那个地方.这僧值都有责任。人多了,还要插班.人走不好了还要喊,或是他隔两个位子不往前走.或是站班站错了。有些地方念《弥陀经》一个站法.念《忏悔文》又是一个站法.要听僧值师他招呼.或是排班,这是念《弥陀经》.跟班就是一个跟一个.准备念《忏悔文》.是这样弄的。现在我们这里也没有弄.没有弄也没有什么.大家还不是念嘛。

   大殿里边,有个告假,还有个销假.还有临时告假、销假,这都是身体不好.有点毛病,你不上殿都要向僧值告假呀,在什么时间去告呢?三阵大木鱼.僧值在功德箱那个拜垫上拜三拜,他从西单要转一个圈子的时候.你在那一边站站着,向他合个掌,也不说话.这僧值也不说话了,就是晓得你这是告病假。告了假还要销假,你身体好了,跟大众一起进大殿,你看到僧值拜三拜要过来了.你就在那个罗汉位子那里站着,向他合个掌,这就是销假。

   斋堂里要按以前的制度.僧值看到你三天没吃饭,才允许请假。这斋堂里、大殿里僧值作主.你要出山门有事.得到客堂告假.为什么有这些制度呢?没这些制度不行,有人随便!你有什么事情不是说一定不叫出去.这是道场嘛.是修行的.你到外头跑什么呢?外头一跑都是生心动念,外面也就是男男女女的,出家是个修行人嘛,你到外面作什么呢?这有饭吃,有房子住,有衣穿不就行了吗?你到外边跟在家人常来常去那是作啥昵?自天是这样,夜晚基本上不能出去,你万一有什么事情,出去也可以,你得有事啊,客堂要说你这是个小事不能出去,你也不要烦恼.他是助你道的嘛,不叫去就不去,或是允许你去了,你回来要到客堂去销假呀,晓得你回来了,你不要怕麻烦哪!这都是为了修行,要帮助修行,才有这此制度,要不然要这些制度干什么,没有这些制度,你到处乱跑,你的功夫用不上!这都是为的修行,不是为了修行,佛菩萨也不能立这些清规戒律,你得知道这个都是好事,这都足你应该遂守的,不足麻烦,就跟经上说,应如是降服其心。你心动了!你心不动,怎么能到外面去呢?你要知道这都是打闲岔的。客堂里、禅堂里,知客师父,维那师父这都是善知识,助你道的,你可不要说管的厉害了,不管不行行。不但我们这些人,就是证了果位的这些菩萨,一时一刻不能离开了佛,离开了佛,弄不好就会堕落。

   说常在从林,遵守从林的制度,为什么遵守这个制度呢?这个制度啊,都是提拔修行人的,你得知道是好事,你得很尊重啊!这是实际。规矩跟戒律差不多,你既然受了这个戒嘛,在思想上你甘愿、应该,你想了生死非守戒不可,不要说哪来这么多事呢?为什么这么多事?你咋这么多妄想、习气毛病昵?这些制度就是要治你!这就是道场里面的责任,没这个责任不行,成就不了修行人。说一个出家人要久住从林.遵守清规戒律,到外面跑跑.你心动了,祖师说: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你正念已经失了,就是你思想上已经动了。你打了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非这个样不行!这就是路头.这就是修行的道路,说是修行人得知道路头,什么是生死?就是你这啰尔吧嗦的,东想想西想想,你这些妄想、执着,这个就是生死!你这个不了啊,你想了生死不行。开始一个初发心,要吃得苦,要耐得烦,要受的委屈,成一个好法器,成一个真修行人,这才行啊,你不是你住在这个丛林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了生脱死我们才住丛林,一定得念念在兹,时间久了,规矩也学会了,功夫用的也很纯熟,这不就是老参师父了吗?什么是老参师父?就是懂得修行、懂得规矩,遵守常住的清规戒律,这就是老参师父。

   从七月十五之后,就是准备打禅七,打禅七要吃饭吃茶,大寮里吃的都要有准备,以后天凉快了,还要准备柴火,准备菜,就是说到街上去买,大部分都打了药水,我们还是自己种些菜,油盐弄好,有吃有住,四缘具足好修行啊!这修行都得有一个外缘帮助,有房子住,有饭吃,这不就是因缘成就嘛!丛林就有这个好处,你一个人住到深山里边,你真有相当的见解,路头清楚可以,你见解不明白,你路头也不知道,你住在深山里面怎么办呢?你出了问题怎么办?

   我以前年青的时候,在那个太白顶,前几个月我还到那儿看了看,那叫刺沟,刺沟上边有一个茬篱园,住了几个出家人,我在那底下听说这几个人路头不明白,他这三四个人说什么呢?说:你是准备怎么走啊?他说:我在水里走!说:你准备怎么走唉?说:我要在火上走!问:老修行,你怎么走?我在刀上走!你看这胡闹不胡闹?后来这几个人都死了,茬篱园那边深山沟里有一个水潭,一两丈深的水,他一个跳到那底下浸死了,象住山都有砍柴刀啊,另一个把他自己砍死了,还有一个弄一堆柴火,他把他自己烧了,这些人哪,都是不明白,那一个他弄一堆柴火点着了跳到里面了,火烧的很厉害,后来他又爬出来,爬出来,己经烧的那个样子了,几天就死了。这没别的,就是路头不清,不明白。要在道场里住,懂得规矩,懂得路头,有参有学,知道修行,不会错路,那就没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著心就是不对,一个人他什么也不懂得,你跑到深山里边可怎么办呢?说吃的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你就是胡打妄想。一个出家人要有参有学,要听过经,要懂得教理,还要懂得道场的制度,你不然你自己弄的魔里魔气,就不行啊!要正正白白的,要多看看大乘经,千万可不要看外道典籍呀,这些道门书都不准看。你皈依三宝嘛,你受了三皈就不准了,有些人还看社会上这小说,看它做什么呢?这经书都看不了嘛,初发心,先看看律,不是说嘛,出家人五夏之前专研戒律,五夏之后方可听教参禅,有次序,不要自己弄的长长短短的。

   出尘上士,这飞锡高僧,在我们国家古代最有名的是邓隐峰禅师,他夏天住到五台山,冬天住在南岳下边有个铁佛寺,那就是邓隐峰禅师他开的。邓隐峰禅师他老了,他就问,这死怎么样好些呢?坐脱立亡,司空见惯,他不是,他要头朝下,脚朝上,他死了,他穿那个衣服还不往下落,还顺着他那个身体。禅师一个妹妹,这都是过来的人哪,到那就说:哥哥,你这一生颠颠倒倒,你临死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呢?颠倒着死,按说他们这些人哪,都很自由啊,他愿意死就死,他不愿意死,他不死,他怎么样死就怎么样死。我们不用说头朝下、脚朝上死,就是我们睡那里、坐那里死,就还不容易死。古代的这些祖师,他都敢说一个什么时间死,他有这个把握,我们不行,我们都在这儿,我们都在这里空过呀!要死的时候不死不行,那你非死不可呀。

   西湖灵隐寺,这很早了,印度那边也有个宝掌和尚,他是汉朝的人,他看那个灵鹫山上有一节山峰飞走了,他想找,他看往东边飞走了,他说我要找到了,我就在那里开个道场。古代的时候从印度走新疆那边不好走,流沙河,河里没水,风吹沙子跟流水一样,叫流沙河,他就从南印度走海路到广东,到处的寻找啊,找到杭州那边,他一看,原来灵鹫峰飞到这儿了,他就在那里住下来了,这是西湖高僧第一个。他打算在那里活一千岁就死,他在那里又是修庙又是怎么,弄的很有劲,到了一千岁,他忘了死,又过了七十二年,他想起来了,你看他们这些人平常不动心不动念,都在静中啊,念头不动死都不知道,你看佛教这个多深远啊!后来想起来,那得死了。宝掌和尚怎么叫宝掌呢?他这手心能现三千大千世界,他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身体上的骨头都长在一起,这西湖高僧传,记载这个的是莲池大师,很赞叹宝掌和尚。他为什么那样自由啊?我们也有,就是我们没有好好的修行,我们要是踏踏实实的一天到晚用功,看得破,吃得苦,我们也可以。赶快用功,这个时代有些事比不上古代,古代修行跟现代一样,不是说古代修行快一点,现代慢一点,不是的,快慢在乎个人,不在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样?什么样都不是,你说这一天一天是个什么样?修行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你不要执着那个时代,本来不生灭,要弄个生灭,这样不行。

   禅堂里面一个月,维那师父要讲四回话,讲什么?讲规矩。维那师父只能讲规矩,不能讲修行。班首师父能讲规矩,能讲修行,是这个样。…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