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二

  開示四十二

   衣食具足,福慧圓滿就可以成佛。佛在世也有種人,他不求福,不求福就沒有福。佛在世乞食托缽,托缽我們這裏弄不了,托缽就是今天有食今天吃,比丘連明天的余糧都沒有.那也有很多的好處。你看現在這寺廟裏面都很富,這也是因緣所生法,這廟裏被搶了,那廟裏被偷了,你要沒有他偷什麼呢?老修行住個很窮的廟,很窮也有人來偷,夜晚月亮很亮,老修行在那兒打坐,進來一個人,到他房裏去這裏摸摸,那裏摸摸,老修行在那裏說話了:我自天都摸不到,你夜晚在這兒摸什麼呀?這就是修行,就是沒有東西呀。古人不是提倡嗎?苦行得道!就是這個衣食不怎麼具足,饑一餐飽一餐,饑一餐飽一餐這個人也很少生病.吃的很好、吃的很具足反倒有病。出家人以減食爲良藥,那怎麼呢?這肚子它有點餓還好些,它容易消化,弄得太多了它肯定生病。

   這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啊,在我們出家人,你都要把他當成是助道的,就不煩惱了,你當他很不如意,很不如法,像這個天熱的事情,那就不好辦了。個出家人經常的也要看看佛經,說來說去,都是講修行。一個出家人,要減少事務,減少五欲,這五欲太強了不好弄。現在有些地方,有些寺廟趕不上古代,古代常住的大衆師父,管事情的這些師父,都是一心爲道,都是講修行的,這個時候他互相之間還不是爲幾個錢嗎?這個修行人你要是不把錢看破啊,修行可難!不是說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啊,這就是修行的路頭,戒定慧這是成佛之路,貪嗔癡這是墮落之路。說那麼吃不吃呢?吃還是要吃,我們這個出家人不吃葷,不吃葷就要得到長壽。那不受戒行不行啊?行啊,那古代很多人一出家他也不受戒,也成了祖師,這些人很多。佛教這些清規戒律,這都是修行的道路,我們要遵守,要在上面行,自己受的戒律要遵守,叢林製的清規要遵守,這不就是修行嗎?修行是什麼樣子呢?就是遵守清規,遵守戒律,這就是修行。

   現在這個樣子還算可以,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這不就可以了嗎?還弄個什麼樣子好啊?基本上解決了嘛,你就安心修行,不是弄一兩天就算了,要幾十年,要盡未來際,所用的法門不要改,有一天就會成就。

   這個中嶽嵩山,一個禅師在那裏住茅庵,這個村莊的人在山裏面打野豬,燒木炭,用破石頭瓦塊壘了一個竈,天天在那兒燒飯吃,他們挖藥的、打野獸的都在那兒弄飯吃,這個破竈,他在那裏神出神怪的,還給人治病,後來他們走了,殺只羊來供養它。禅師是慈悲心啊,有一天,禅師拄著拐杖到竈那兒去了,用拐杖指著那個竈:這個竈是磚瓦所成,生從何來?性從何起?怎麼能靈驗呢?你這個靈驗從哪裏來啊?他這一說呀,這個竈倒了,很快空中有個青衣童子,就說:多謝和尚與我說無生!這個破竈它見了性,了了生死。

   你說我們這些人都可以見性嗎?是,都可以見性,因緣沒到不行。現在我們到這個道場裏面就是培養這個因緣,我們持戒坐禅,遵守清規戒律,就是培養自己明心見性,就跟老百姓種田一樣,犁田扒田,田它不是米,要想得到飯吃,要犁田扒地,灌上水,栽上秧,費了很多手續,再等一段時間,把這個稻谷收回來,弄成米,才做飯吃,那不是天生就有飯吃,要經過很多手續,這吃一碗飯都費了這麼大的手續,難道成佛就這麼容易呀?這麼快呀?不是的。這現在最初一步,就是從家裏來出家,要割愛辭親,別井離鄉,進一步就是識心達本,解無爲法,我們學的是無爲法,破竈能明心見性,我們也能明心見性,就是時間有個早晚不同,我們在這裏持戒修行,遵守清規戒律,這就打下了成佛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光空口講白話,不行!釋迦牟尼佛來到婆娑世界八千返,他還要在雪山苦行六年,就說我們現在才出家幾天呢?根本在廟裏也不知道什麼,要把這一切境界都守住,還不是馬上就成佛,要遠的來說,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你才幾天呢?那就發個長遠心,發個不退心,自己選定法門,這是長期的,是究竟的,不是兩天、叁天就算了,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成佛八千返,我們連一回也沒碰住,現在我們碰到佛的法了,碰到了要繼承,不要斷絕了,不要退了。好象是現在我們這個寺廟裏面,不怎麼清淨,尤其這些城市碼頭的這些出家人,不是跟他說的一樣在那裏專門修行,有些很亂,很不守規矩。

   看起來啊,我四月份在外頭轉了一圈子,到處看了看,到五臺山寺廟裏面看看,或者是我在這寺廟裏面混了幾十年,有些出家人知道我,對我倒很客氣,不管是大廟小廟,這清規戒律都差一些,尤其是那些學黃教的,他們仍然還是吃葷,那就違背了佛教。《梵網經》不是規定嗎?一切出家人不得食衆生肉,食肉者,你沒有慈悲心啊!非沙門,非釋種子,你看這多要緊啊!你要是吃了葷,破了戒,你也不算個出家人了,也不算佛門弟子了.既然好心來出家,要安下心來,要持戒修行,你戒律守不好,成佛到什麼時間呢?那就說不定了,戒、定、慧叁無漏學,這是出家的根本,光嘴說不行。古人說:一生不退,定入聖位!那你得不退,你退了就不行,一生不退啊,你要得到實際的好處,你今日叁明日四,還是不行,怎麼?沒認真哪!信心不足,對于修行還沒有踏實,嘴巴長長短短的不行,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弄個踏踏實實。

   出坡,你不要走,你要參加這個勞動,這叫普請,挂了牌,中午有人設齋供養,你不要走唉,供養你,結你緣嘛,或是有錢,有吃的,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你就沒有結這個善緣了。有些師父不願意勞動,你不勞動你就沒有這個因了。宋朝雲居山有個公案,有一個師父,他在瑤田那邊准備上山,這師父夜晚住在了瑤田,沒有上去,雲居山的伽藍菩薩給他托個夢:你呀,你要是上山去呀,你只有半碗鍋巴稀飯吃。後來他還是上去了,經過了一個英雄嶺,一個好漢坡,打虎崗,這叁個路都很陡,不好上。到了客堂,客堂說:大衆都吃了飯了,看看大寮裏還有些吃的吧?飯頭說:還有一點鍋巴稀飯,總共打了半碗。古代夜晚吃飯都很嚴格呀,夜晚不能吃,哪裏都是這個樣。住下來了,自己想著,明天早起吃稀飯,我要吃它兩碗叁碗!打四板,上客堂裏有師父犯了規矩,僧值通知遷單,凡是上客堂的人統統下山,不准住,不管什麼人,你們在一起搞的,統統遷單,這叫遷普單,就是禅堂的人犯了規矩,也要遷普單,都要走。古代嚴格呀,雲居山,現在的海會塔,到雲居山住,開始不能住到大廟裏邊,要在那裏先學半個月規矩,現在墾殖廠賣票的那個地方以前有個亭子叫換衣亭,上山的時候,大家背著背夾子,有的擔著高跷擔子,在那裏要休息休息,進去挂單都要穿長衣服,換換衣服,這個樣子。吃半碗飯這個師父叫赤腳禅師,是四川那邊的,後來雲居山沒有方丈了,南昌府合是四川人,就請他到雲居山擔任方丈,從瑤田那邊弄了個轎子,准備把他擡到山上去,他在雲居山下邊一個寺廟住下了,他想,我明天到雲居山擔任方丈,我還沒有飯吃啊?他夜晚住在山底下,當晚就圓寂在那兒了,死了。雲居山伽藍菩薩就跟府臺大人說了:這個赤腳禅師,根據他的道德,做方丈是行,但是他沒有飯吃,這怎麼?雲居山以前高高窪窪都是地,住一千多人,這些個師父天天在外勞動,高處鏟,底處平,把那個地平好一點,好種東西呀,不像現在拖拉機,以前都是鋤頭挖地,打板出坡了,道膺祖師都出坡去勞動了,這個師父他也去了,大家都是擔土填地,大概是給他裝了一擔,他不想擔那麼多,他給弄下來一半,就擔了這半擔土到那邊窩窩那裏他就走了,這師父啊,也很好的修行,他就是不願意做事,這個赤腳禅師就是他,你擔了半擔土你只有半碗稀飯吃,你想吃飽辦不到!這就是因果啊,因果不昧,它是實際啊!我們不知道啊,這前生的事情怎麼能知道呢?就是吃這一點東西,別人對你好與不好,你在這個道場裏沒有栽培,就是飯做好了,你也不能吃,怎麼?你沒這個因啊,這是因果。

   在道場裏住要培福,這個福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來生要享受啊,因爲你生死不了,你還要吃飯穿衣,對待人要客氣一點,來生他見了你他也喜歡。你看有些人從來不認識,一見面他對他很客氣,這就是因哪。就是日本人打中國,我們對于日本那些人也不認識,他來到我們國家就打死好多人,這是怎麼?這就是冤緣,冤冤相報當然是了。我們這些人,哪能知道這些事呢?我們信佛的人就相信這個。你沒有那個栽培呀,你叫別個喜歡也不中,對于人弄的太厲害了,他來生對你也不好,這就是因果。說這一件衣服、這一碗飯我送給你吃,這個修行你送他不行呀,全靠自己修行,福也是自己求啊,慧也是自己修的,你想賺一點,你賺不到啊,一定要覺悟,生死是自己的,別人插不上手,不象他人給你擔擔擔子,幫忙做點事情,這個修行他幫不勝,你自己不修,靠他幫忙不中,就跟一碗飯一樣,你吃你飽,他吃他飽,你說我不喜歡吃,你不吃不飽!這曆代的祖師叫我們修行,我們應當修行啊,不是說我躲起來不弄,不弄不行。要信因果,佛說的就是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這個一點都不錯,要錯了,怎麼能流傳這麼兒千年呢?社會上曆朝曆代的他也沒有許久嘛,佛教叁千多年了,他就是實際!我們實際來出家,出家要實際啊,不要弄那個虛虛假假的,虛虛假假的你也礙不住別人,你在這個寺廟你也不能怎麼樣,還是你自己吃虧。

   古人說:從林以無事爲興盛,因果以明自爲無過。我們住在到道場裏面,喜歡這個道場安定,不要出事。近來社會上這些長長短短的人可不少.佛教啊,國家也很尊重,人們信仰宗教,都可以來出家修行,可是這個人複雜了.有些人他不是來出家的,這幾天來的就有這些人,出家人跟那些裝扮出家的有什麼區別呢?這個也很容易知道,一個是不守規…

《體光老和尚 開示四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