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四十二
衣食具足,福慧圆满就可以成佛。佛在世也有种人,他不求福,不求福就没有福。佛在世乞食托钵,托钵我们这里弄不了,托钵就是今天有食今天吃,比丘连明天的余粮都没有.那也有很多的好处。你看现在这寺庙里面都很富,这也是因缘所生法,这庙里被抢了,那庙里被偷了,你要没有他偷什么呢?老修行住个很穷的庙,很穷也有人来偷,夜晚月亮很亮,老修行在那儿打坐,进来一个人,到他房里去这里摸摸,那里摸摸,老修行在那里说话了:我自天都摸不到,你夜晚在这儿摸什么呀?这就是修行,就是没有东西呀。古人不是提倡吗?苦行得道!就是这个衣食不怎么具足,饥一餐饱一餐,饥一餐饱一餐这个人也很少生病.吃的很好、吃的很具足反倒有病。出家人以减食为良药,那怎么呢?这肚子它有点饿还好些,它容易消化,弄得太多了它肯定生病。
这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啊,在我们出家人,你都要把他当成是助道的,就不烦恼了,你当他很不如意,很不如法,像这个天热的事情,那就不好办了。个出家人经常的也要看看佛经,说来说去,都是讲修行。一个出家人,要减少事务,减少五欲,这五欲太强了不好弄。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寺庙赶不上古代,古代常住的大众师父,管事情的这些师父,都是一心为道,都是讲修行的,这个时候他互相之间还不是为几个钱吗?这个修行人你要是不把钱看破啊,修行可难!不是说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啊,这就是修行的路头,戒定慧这是成佛之路,贪嗔痴这是堕落之路。说那么吃不吃呢?吃还是要吃,我们这个出家人不吃荤,不吃荤就要得到长寿。那不受戒行不行啊?行啊,那古代很多人一出家他也不受戒,也成了祖师,这些人很多。佛教这些清规戒律,这都是修行的道路,我们要遵守,要在上面行,自己受的戒律要遵守,丛林制的清规要遵守,这不就是修行吗?修行是什么样子呢?就是遵守清规,遵守戒律,这就是修行。
现在这个样子还算可以,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这不就可以了吗?还弄个什么样子好啊?基本上解决了嘛,你就安心修行,不是弄一两天就算了,要几十年,要尽未来际,所用的法门不要改,有一天就会成就。
这个中岳嵩山,一个禅师在那里住茅庵,这个村庄的人在山里面打野猪,烧木炭,用破石头瓦块垒了一个灶,天天在那儿烧饭吃,他们挖药的、打野兽的都在那儿弄饭吃,这个破灶,他在那里神出神怪的,还给人治病,后来他们走了,杀只羊来供养它。禅师是慈悲心啊,有一天,禅师拄着拐杖到灶那儿去了,用拐杖指着那个灶:这个灶是砖瓦所成,生从何来?性从何起?怎么能灵验呢?你这个灵验从哪里来啊?他这一说呀,这个灶倒了,很快空中有个青衣童子,就说:多谢和尚与我说无生!这个破灶它见了性,了了生死。
你说我们这些人都可以见性吗?是,都可以见性,因缘没到不行。现在我们到这个道场里面就是培养这个因缘,我们持戒坐禅,遵守清规戒律,就是培养自己明心见性,就跟老百姓种田一样,犁田扒田,田它不是米,要想得到饭吃,要犁田扒地,灌上水,栽上秧,费了很多手续,再等一段时间,把这个稻谷收回来,弄成米,才做饭吃,那不是天生就有饭吃,要经过很多手续,这吃一碗饭都费了这么大的手续,难道成佛就这么容易呀?这么快呀?不是的。这现在最初一步,就是从家里来出家,要割爱辞亲,别井离乡,进一步就是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我们学的是无为法,破灶能明心见性,我们也能明心见性,就是时间有个早晚不同,我们在这里持戒修行,遵守清规戒律,这就打下了成佛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光空口讲白话,不行!释迦牟尼佛来到婆娑世界八千返,他还要在雪山苦行六年,就说我们现在才出家几天呢?根本在庙里也不知道什么,要把这一切境界都守住,还不是马上就成佛,要远的来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你才几天呢?那就发个长远心,发个不退心,自己选定法门,这是长期的,是究竟的,不是两天、三天就算了,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成佛八千返,我们连一回也没碰住,现在我们碰到佛的法了,碰到了要继承,不要断绝了,不要退了。好象是现在我们这个寺庙里面,不怎么清净,尤其这些城市码头的这些出家人,不是跟他说的一样在那里专门修行,有些很乱,很不守规矩。
看起来啊,我四月份在外头转了一圈子,到处看了看,到五台山寺庙里面看看,或者是我在这寺庙里面混了几十年,有些出家人知道我,对我倒很客气,不管是大庙小庙,这清规戒律都差一些,尤其是那些学黄教的,他们仍然还是吃荤,那就违背了佛教。《梵网经》不是规定吗?一切出家人不得食众生肉,食肉者,你没有慈悲心啊!非沙门,非释种子,你看这多要紧啊!你要是吃了荤,破了戒,你也不算个出家人了,也不算佛门弟子了.既然好心来出家,要安下心来,要持戒修行,你戒律守不好,成佛到什么时间呢?那就说不定了,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出家的根本,光嘴说不行。古人说:一生不退,定入圣位!那你得不退,你退了就不行,一生不退啊,你要得到实际的好处,你今日三明日四,还是不行,怎么?没认真哪!信心不足,对于修行还没有踏实,嘴巴长长短短的不行,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弄个踏踏实实。
出坡,你不要走,你要参加这个劳动,这叫普请,挂了牌,中午有人设斋供养,你不要走唉,供养你,结你缘嘛,或是有钱,有吃的,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你就没有结这个善缘了。有些师父不愿意劳动,你不劳动你就没有这个因了。宋朝云居山有个公案,有一个师父,他在瑶田那边准备上山,这师父夜晚住在了瑶田,没有上去,云居山的伽蓝菩萨给他托个梦:你呀,你要是上山去呀,你只有半碗锅巴稀饭吃。后来他还是上去了,经过了一个英雄岭,一个好汉坡,打虎岗,这三个路都很陡,不好上。到了客堂,客堂说:大众都吃了饭了,看看大寮里还有些吃的吧?饭头说:还有一点锅巴稀饭,总共打了半碗。古代夜晚吃饭都很严格呀,夜晚不能吃,哪里都是这个样。住下来了,自己想着,明天早起吃稀饭,我要吃它两碗三碗!打四板,上客堂里有师父犯了规矩,僧值通知迁单,凡是上客堂的人统统下山,不准住,不管什么人,你们在一起搞的,统统迁单,这叫迁普单,就是禅堂的人犯了规矩,也要迁普单,都要走。古代严格呀,云居山,现在的海会塔,到云居山住,开始不能住到大庙里边,要在那里先学半个月规矩,现在垦殖厂卖票的那个地方以前有个亭子叫换衣亭,上山的时候,大家背着背夹子,有的担着高跷担子,在那里要休息休息,进去挂单都要穿长衣服,换换衣服,这个样子。吃半碗饭这个师父叫赤脚禅师,是四川那边的,后来云居山没有方丈了,南昌府合是四川人,就请他到云居山担任方丈,从瑶田那边弄了个轿子,准备把他抬到山上去,他在云居山下边一个寺庙住下了,他想,我明天到云居山担任方丈,我还没有饭吃啊?他夜晚住在山底下,当晚就圆寂在那儿了,死了。云居山伽蓝菩萨就跟府台大人说了:这个赤脚禅师,根据他的道德,做方丈是行,但是他没有饭吃,这怎么?云居山以前高高洼洼都是地,住一千多人,这些个师父天天在外劳动,高处铲,底处平,把那个地平好一点,好种东西呀,不像现在拖拉机,以前都是锄头挖地,打板出坡了,道膺祖师都出坡去劳动了,这个师父他也去了,大家都是担土填地,大概是给他装了一担,他不想担那么多,他给弄下来一半,就担了这半担土到那边窝窝那里他就走了,这师父啊,也很好的修行,他就是不愿意做事,这个赤脚禅师就是他,你担了半担土你只有半碗稀饭吃,你想吃饱办不到!这就是因果啊,因果不昧,它是实际啊!我们不知道啊,这前生的事情怎么能知道呢?就是吃这一点东西,别人对你好与不好,你在这个道场里没有栽培,就是饭做好了,你也不能吃,怎么?你没这个因啊,这是因果。
在道场里住要培福,这个福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来生要享受啊,因为你生死不了,你还要吃饭穿衣,对待人要客气一点,来生他见了你他也喜欢。你看有些人从来不认识,一见面他对他很客气,这就是因哪。就是日本人打中国,我们对于日本那些人也不认识,他来到我们国家就打死好多人,这是怎么?这就是冤缘,冤冤相报当然是了。我们这些人,哪能知道这些事呢?我们信佛的人就相信这个。你没有那个栽培呀,你叫别个喜欢也不中,对于人弄的太厉害了,他来生对你也不好,这就是因果。说这一件衣服、这一碗饭我送给你吃,这个修行你送他不行呀,全靠自己修行,福也是自己求啊,慧也是自己修的,你想赚一点,你赚不到啊,一定要觉悟,生死是自己的,别人插不上手,不象他人给你担担担子,帮忙做点事情,这个修行他帮不胜,你自己不修,靠他帮忙不中,就跟一碗饭一样,你吃你饱,他吃他饱,你说我不喜欢吃,你不吃不饱!这历代的祖师叫我们修行,我们应当修行啊,不是说我躲起来不弄,不弄不行。要信因果,佛说的就是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这个一点都不错,要错了,怎么能流传这么儿千年呢?社会上历朝历代的他也没有许久嘛,佛教三千多年了,他就是实际!我们实际来出家,出家要实际啊,不要弄那个虚虚假假的,虚虚假假的你也碍不住别人,你在这个寺庙你也不能怎么样,还是你自己吃亏。
古人说:从林以无事为兴盛,因果以明自为无过。我们住在到道场里面,喜欢这个道场安定,不要出事。近来社会上这些长长短短的人可不少.佛教啊,国家也很尊重,人们信仰宗教,都可以来出家修行,可是这个人复杂了.有些人他不是来出家的,这几天来的就有这些人,出家人跟那些装扮出家的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也很容易知道,一个是不守规…
《体光老和尚 开示四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