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光老和尚 開示叁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知識,他都能弘揚其他的宗派。舊社會,印光老法師,他也是見了性的人,他有他的願力,他觀察這個時代,人的因緣善根,他是應時應機來弘揚淨土,解放後,虛雲老和尚,他真是禅宗見了性的人,他也講經,他也傳戒,他在鼓山弄了個華嚴學校,那就是不管你弘揚哪一宗、哪一教,都要見性,不見性你弄的那個還是生滅,不能徹底。

   這個地方原來叫安隱山安隱寺,後來北宋年間改成了青原山淨居寺,宋徽宗到後來也很反對佛教,這些曆代的皇帝將相摧殘佛教,加起來是“叁武一宗”,再加上文化大革命,那個更厲害,說這個幹啥呢?這都是過去的事,不說不知道啊,這佛法受摧殘、我們要知道,我們佛教在社會流傳,不管社會對我們佛教怎麼樣搞、我們總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使人民能在佛教裏種點善根,今生來世也可以了生脫死。

   這個道場.七祖他對于中國禅宗有很大貢獻,他傳法給石頭希遷,希遷後來到南嶽,在一塊石頭上搭了個茅蓬,人家就叫他石頭和尚,到現在還是石頭和尚。永明壽,雲居膺都是青原下邊的祖師,古代的出家人對于這些祖師、善知識不肯稱呼他的名字,就稱呼他那個山名、地名,青原是行思禅師,南嶽是懷讓禅師,南嶽下面出了馬祖,馬祖是他在家的名字,他姓馬,叫道一禅師,馬祖的文字記載不多,這些祖師他並不是不立這些文字,或許是在他當時並不需要這個。馬祖、石頭他們那些人,學者來問話,就是答在問處,問在答處,很明白、很徹底,現在不行了,可是禅宗這些法還是依舊,那動不了!這現在這個道、那個道很多,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假若對于佛教沒有相當的體會,不管他知識多高也起不了作用,他沒有信心,他信什麼?他就信他那個知識,能在世界上怎麼樣怎麼樣,我們這只有一個信仰,信、解、行、證,這就是我們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這個樣,這個不改,怎麼也不改!不管哪一個善知識都不能動,都不能改呀!這叫定法,以這個定法成佛了生死,沒有這個不行,達不到實際。我說這話,叫你們年青人對佛教有點認識,以後就不會有其它的錯知錯路了,有這一個方向,沒這個方向不行,這啰哩叭嗦說這麼多幹什麼呢?目的就是這個!用起功來什麼都放下,放下來用功嘛!

   現在這個地方要成就初發心,初發心很難哪!怎麼難呢?一個沒習慣,跑香坐香、盤腿子沒習慣,再一個看話頭也沒習慣,看不上,還不曉得怎麼看法,規矩沒學會,話頭沒看上,你身心不安,道場要成就所用的一切,我們這裏一定要成就了生死,不要講排場,不要光講舒服快活,要知道這個舒服快活都是生滅,都是生死,這樣搞不行,那就把這個道場的宗旨、目的給去了!今天我看你們幾個剛出家的,跑香還不會跑,跑香不要張嘴,嘴不要張開,只有鼻子呼氣,開始還不要跑的太快了,不要跟跑馬路一樣,那樣不行,開始輕輕的,就跟平常走路那個樣子,維那是禅堂主,他說了就要算,他說跑,大家一起跑,他讓站就站,我們這個禅堂就象一個般若大船,維那是掌舵的,往哪開要識風看浪。

   要按理上說,這禅堂可了不起,佛說叁藏十二部,祖師立的一切觀法、觀行,都在禅堂裏,我們既然進來了,既然受了叁壇大戒,就是真正的佛教徒,《梵網經》說: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成大覺己,真是諸佛子。你看這說的多好!你守了諸佛的戒 你就是真正的佛子啦,可不要小看你自己!那就是佛的這一切法呀,都交給你了,就跟那擔擔子一樣,你要擔起來!擔就在禅堂裏面擔,要擔起來禅堂裏面這一切事情,去學去做,這就是佛的家業,這就是真佛子!

   感覺我們出家呀,很幸運!這當和尚這麼樣的好,這麼樣的好事情我怎麼當來了呢?受戒這麼了不起的叁壇大戒我也受了,自己覺悟,我呀,一定有這個大善根!我既然有善根,我今生就要了脫,要發這個心,發精進心、發勇猛心、發修行心,目的沒達到 沒有得到實際,不能隨隨便便放過,跑跑香,再坐坐香,我們就是千這個,別的也沒有啥事,要知道,一個道場要很多人成就,就是勞動也不是一天到晚勞動,勞動那麼多的事幹什麼?我們的生活,也不是光靠我們這些和尚啊,我們哪有這麼多錢修房子?我們吃飯穿衣,並不是完全靠我們自己,僧伽嘛,他有人供養,成就修行,他是好意啊,他叫我們趕快修行,不要做好多事,修行成功了好度化衆生。不管出家在家,目的都是一個,都是爲了佛法常住不滅,爲了修行人修行了生死。

   我這個人哪,也不懂得什麼,不懂是不懂呀,他在這個佛教裏頭經風雨、見世面,他弄了這麼幾十年了,古代的時候,都不是一天到晚的坐在那裏,你看馬祖,馬祖他最喜歡栽樹,後人叫“馬祖栽松”,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些古代的祖師,尤其是禅宗的祖師,他們都在那兒勞動。還沒解放,我在雲門寺,虛老和尚天天在外頭栽樹栽花,自己種菜,那時候,現在美國的法雲給他當侍者,老和尚栽的樹,別人可不能給他弄壞,弄壞了可不行,老和尚他會打人的!那你犯點規矩他不說什麼,你把他栽的樹弄壞了,那可不行,這就是說曆代的高僧祖師都是以勞動而爲實際。

   叢林,道場,有次序,有規格,沒有這個就亂了,上殿、過堂、出坡,他都有個規格,沒有這個規格,他上殿就亂了,過堂也亂了,上客堂裏也得有規格,按說叢林裏上客堂站的地方,過堂吃飯的地方,他也有製度,禅堂裏這個位子,班首位,維那位,是叢林下方丈送位,兩邊的師父是維那送位,他有了位子,他就上正規了,禅堂裏西單第一個位子是僧值的,東單第一個位子是知客的,你要是在後邊,你過堂吃飯也要在後邊,你坐香也要在後邊,因爲現在就這幾個人,也沒正式的安排,到了冬天把這點事情弄起來,管他人多人少呢!我看有些年青的,是當參學的,參、學,學什麼?學就是學我們道場裏這一切清規,上殿、過堂、出坡、出入往還,禅堂裏邊的大規矩、小法則,當值、監香、散香、巡香、盤腿子、放腿子,這些製度上正規了,到外邊去上殿也上正規,去吃飯也上正規,禅堂裏要是上正規,外邊也會上正規,禅堂位子是亂的,那上殿也亂了,吃飯也亂了,爲什麼亂?他沒有人招呼,大殿裏、齋堂裏都得有僧值招呼,禅堂裏有維那招呼,庫房裏有當家、副寺招呼,上客堂有寮元招呼,這現在好象是叢林的這些製度規矩百八年來沒有了,你現在要把他弄起來呀,不容易!因爲現在不懂的多,不容易弄的事情,要細心的、認真的,我們要知道,我們修道人,要沒有清規戒律來管製的話,不行,亂了!外頭亂了,內裏邊那是肯定亂了,你外頭亂了,就說明你內裏亂了,內裏要不起心動念,外頭他不會亂,他心裏有什麼東西,外頭他會表現出來,威儀即定,定即威儀,你外頭亂了,別人就知道你思想也亂了。

   以前我住禅堂的時候,有些老師父,他當巡香,他走一個圈子,你哪個人用功沒用功他都知道,怎麼?那個樣子不一樣,他這個功夫己經上了正路,身安心安,他坐在那裏也跟別人不一樣,他在思想上、行動上走上正規了,他個人就安定了,太平了,啥事也沒有了,一天到晚都在功夫上,這個人哪,那就沒什麼話說了,還說個什麼規矩啊?我們這個思想是亂的,煩惱妄想多,功夫站不住,沒有別的,就是沒踏實,上殿、過堂、出坡,這幾種事能把我們的信仰修持體現出來,綱領看就看這個,講也就講這個,你的功夫沒上路,上殿過堂之中你總有點錯,或是晚去了,或是功課還沒做完,你走了,說那我的思想你怎麼知道呢?就在這兒看出來了!出坡是修福的,坐香是修慧的,道場是福慧雙修,以前住兩年禅堂,規矩熟了,功夫也會用了,他到外面培福去了,或是做飯、種菜、燒大火,給常住做一些苦事,名字叫行單,修苦行,學普賢行。我們這一切福一切慧都是我們自己修來的,不是白白的給的,那就是別人結緣這幾個錢,這是我們有這個福啊,你沒有福誰給你,說今天有人供養吃豆腐,這是福啊,用功見解這屬于慧,這個福慧全靠個人。世尊福足慧足,成佛了,我們要知道,福能融慧,你要是一點福也沒有,你吃飯沒有,穿衣沒有,住房沒有,你還修行什麼?你要是有福報的人,一切具足,就能擁護我們修行,沒有智慧,不明白道理,修道的方向不知道,這修行也修不成,所以一定要福慧雙修,催板!

  

  

《體光老和尚 開示叁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