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去雪山修道,四十九年說法,古今的祖師爲佛法不惜身命,古今的居士苦心研究,別無他事,就是要我們一切人識取本來自性,就是此一事,余無他事;佛祖開示種種法門,亦是爲這一樁事,別無他事,故經雲:“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參禅的法門,就是從前我對你講的,一念一起分爲六根,隨便用一根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十方,十方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是自性法身的真淨土,修此法門無層次無階級,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
問:參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來生會墮落不墮落?臨命終時有不有些發願往生淨土?
答:參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種子是在的,來生不會墮落,比如我們今生學佛的人,前生都有點善根的,臨命終的時候,照華嚴經及祖師的開示中發願,生善知識家,明心見性,普度衆生。照我所見祖師的開示中,尚無參禅的人臨終發願生西方的,尚有未看見的也未可知。
問:生淨土法門如何?
答:假如找們在這個世界沒有工夫參禅,如在家人士農工商,事務很多,我們不求在這個世界見自性,生在極樂世界,再修見性的法門,如經中說:西方淨土有聽阿彌陀佛說法者、聽講經者、在地參禅者。
問:在這個世界,在極樂世界,見自性是否一樣?
答:是一樣的。
問:方才所講的自性遍滿十方,是法身淨土,與西方淨土有何分別?
答:自性法身淨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淨土;西方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淨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淨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淨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所感;不論在那個世界見自性法身淨土,乃是一樣的,報身淨土不是一樣。
問:常齋念佛的人,與五逆十惡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樣?
答:有品級的,不是一樣。
問:請問生在西方的品級。
答:往生西方分爲九品,如下:
上品上生 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叁種衆生: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 天、師。回向發願,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 果;不謗大乘。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見佛。
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回向往 生。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 儀無缺,回向往生。中品下生 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極樂事,發願, 回向往生。
下品上生 作罪惡業;不誹謗方等經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經典 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下品中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淨說法,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 善知識,贊說淨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下品下生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滿十二大劫,乃 見觀世音及大勢至(人間一百年爲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 萬年爲一小劫)。
〖英國人香港蒲樂道〗
問:法師說有八個外國徒弟,最喜歡我。我是劍橋大學學生,已食長素叁年,我有一個疑問,請問法師我靜坐時,將很多的妄念都斷了,清清淨淨的,再將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個念頭都斷了,只有一點知覺,恍恍惚惚渺渺冥冥的,再將這點知覺都斷盡,是無知無覺空空洞洞,我覺得通通都不對;是不是修行人,都要經過這個境界?請法師慈悲開示,怎樣用功才能明心見性?
答: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裏邊生出來的,比喻龍潭出來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見聞覺知分兩方面,染緣淨緣: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學佛法修行爲善,是正妄念,種種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正妄念、不正妄念都是染緣,心中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個是淨緣。淨緣斷了是見聞覺知斷了,空空洞洞的,是無始無明,我們的佛性被無始無明遮障,要見佛性,必定要將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佛性。要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隨便那一根,假如用眼根,便向空空洞洞無始無明這個地方看,思想不要間斷,看來看去,時候一到,—的一聲,無明一破,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佛性,就現出來了;到這個時候,有明眼人就要請他印證,假若無此明眼之人印證,就將五燈會元、指月錄隨哪一部拿來印證。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大覺不起念,是無始無終的;無始無明是空洞黑暗,無知無覺,不起念,古人雲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是無始有終的;見聞覺知起一念無明妄動性,分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無始無終的。見性後妄念變爲佛性,佛性是我們的法身;見聞覺知的智,是我們的報身;六根的行,是我們的應身;到這個地步,方不辜負汝從外國來到中國學佛之志願也。
佛性 無始無明 見聞覺知 一念無明妄動性 眼耳鼻舌身意無始無終 無始有終 無始無終 無始無終 無始無終 可破 染緣淨緣 不可斷
以眼耳鼻舌身意隨便一根破無始無明
〖南京王嘉賓〗
問: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句話是出于華嚴經,離世求佛法,恰似覓兔角,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如我解釋,我們這個地球通是世間,釋迦佛在雪山修行,以及到處說法,還是世間,我們一切人還是居世間,我們照著佛的法門去修,覺悟見性之後,如裴休、龐蘊、張商英、楊無盡等,在世間作士大夫、作商賈,如古祖師說:見性後辦公辦私、迎賓待客、閑裏忙裏、穿衣吃飯,無一不是佛法,照這個道理來說,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是否?
答:是的。
〖南京月輪法師〗
問: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二、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叁、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四、無禅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如我解釋:一、參禅明心見性後,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自己已經到家,能參禅者教彼參禅,喜念佛者教彼念佛,不是見自性後還念佛,自性與諸佛已無別,還念誰?故有禅有淨土,指宏揚禅淨二宗而言,不是指又參禅又修淨土而言,如中峰國師,本人悟後宏揚禅宗,亦兼宏揚淨土。二、參禅不明白用功,如法師所講:不著有,不著無,起念滅念,曆曆孤明一念,非空非有,是知覺作用,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皆錯用功,故十人九錯路;雖然錯,修的功德仍在,如人走路,一百裏走了五十裏,雖然未到, 但已走之程不爲白費,來生菩提種子還在,不患墮落。叁、我們不求在此世界參禅見性,求生存淨土,見了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自己參禅,然後明心見性,如十六觀經中所雲,故但得見阿彌陀佛, 何愁不開悟? 四、禅既不參,佛又不念,必定墮落,那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照我解釋,是否?
答:是的,不錯。
〖西安華清法師〗
問:拈花示衆出于何經?
答:拈花示衆出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大藏經中無,續藏經中有之。
〖北平李廣權〗
問:古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說,自性如如不動,是真知真覺,如古人雲:是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知。見聞覺知求法,若將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是無知而說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無,非空非有,曆曆孤明,是見聞覺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答:是。
問:用話頭參禅,假如明心見性後,話頭還用不用?照我解釋,如用“本來面目在什麼地方”的話頭,無明窠臼比一個門,本來面目如主人翁在門裏,必須將門打開,始得見主人翁,如用意息根參究“還我本來面目”的話頭,話頭比喻一個石頭,用石頭去打門,門打開看見主人翁的時候,石頭無用了,故悟後話頭不用,是否?
答:是。
問:明心見性後,還念佛不念?或念阿彌陀佛?或念藥師佛?照我解釋,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自性就是佛,還念什麼佛?自性遍滿十方,還有何處可生?是否?
答:不錯。
問:明心見性的人,惟悟與悟乃能知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說一古人的事情,有一個禅師,名歸真,他去見沩山和尚,沩山問他叫什麼名字,他答歸真,沩山問:歸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轉下山去。行到半山,遇著仰山和尚,問他何故下山,他答:被沩山問,不能答。仰山教他答雲:鼻裏耳裏,他乃返見山,沩照前問,他答:鼻裏耳裏。沩山告曰:此話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講,故惟悟與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辯論,是否?
答:是。
問:結水成冰,溶冰成水,一般人說,迷時如結水成冰,悟時如溶冰成水,水性不壞,水性比爲佛性,衆生迷悟,佛性依然,照我解說,佛性是如如不動的,那裏還有什麼迷悟?水性者比見聞覺知,結水成冰者比見聞覺知起染緣,溶冰成水者比見聞覺知起淨緣,結水成冰溶冰成水,見聞覺知依然是見聞覺知,性非佛性,假如是佛性,則佛性有輪回?而忽冰忽水矣,以上辯論,是否?
答:是,不錯。
〖大海王小徐〗
問:上次法師開示之語,弟子大旨尚能領會,但弟子于本來面目及“誰”字話頭,尤無下手處,惟“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據弟子所見,萬物皆是六根六塵六識,一即是根本無明,如此用心,似乎有個入處,特不知合乎禅宗參究功夫否?
答: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指自性能生萬法…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