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禅師問答錄▪P9

  ..續本文上一頁,遍滿虛空,非指六根六塵。根本無明、六根六塵是妄念,不是萬法;是萬念歸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無明用心參究,根本無明是空洞黑暗,從這裏打破,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會發生出來了。照上所問,用功的路子,是不錯,萬法妄念不合,妄念是從見聞覺知生,萬法是從自性生;“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者,是指見聞覺知之認識;自性能生萬法,是遍滿虛空,包羅萬象。

  〖南京聖清法師〗

  問:有一僧人說:出家人在古時根基利,在今時根基鈍,古人修難修的法門,今人只宜修易修的法門,如我解釋,此是自打退堂鼓的話;出家應修難修的法門,身既出家荷擔如來大法,難修的法門不修,莫非留與在家人修;古人根利,今人根鈍,今人會作飛機電燈,古人不會,根基利鈍,古今皆然;佛說汝等如病人,我如醫師,將藥方開示,汝若不吃,非醫之過,如指路人,將路途指示,不行,非指之過。是否?

  答:不錯。

  〖上海覺根法師〗

  問:法師所講真妄偈,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未,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常懷懵茲理,是誰說的?

  答:是唐朝複禮法師說的,法師是明心見性的人,從自性中流露出來,大慈大悲,說此偈,在當時有根多的人,依此修行,皆明心見性,如我記得的,有一禅師,叫烏巢道林禅師,就是現在西湖邊鳳林寺的開山祖師,也是依真妄偈修行悟道的。

  〖上海陳寶賓〗

  問:爲什麼和尚不結婚?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

  答:和尚不結婚,是因結婚以後有子女的累贅,爲家務事纏縛,不能何擔如來大法,到處宏揚佛法,普渡衆生;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衆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輪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北平李廣權〗

  問:研窮法理,以悟爲則,照我解釋,一切宗教哲學都是有窮有盡的,惟有佛說法,佛性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研究佛理,爲解悟,照著去修,見性之後,爲證悟。是否?

  答:是。

  〖廣州李義門〗

  問:一切衆生,能否在世間證得佛法?世間指娑婆世界。

  答:一些古人,今生修行不悟,發願來生生娑婆世界,因娑婆世界太苦,故定生此娑婆世界明心見性,普渡衆生,因生他方世界太樂,假如在他方世界明心見性,證常寂光淨土,不受後有,就不能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如釋迦佛,叁十歲見性,四十九年說法,八十歲時肉體一壞,在常寂光淨土不受後有,就不能說法,信佛者還有經典在;如千百祖師證道後,肉身說法些年,肉身一壞,在常寂光淨土中不受後有,就不能說法,幸有其語錄在;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滿虛空、無所不在而言也,又雲:“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佛身者,指法身言,非指肉身、西方阿彌陀佛報身、東方藥師佛報身而言,法身諸佛是一樣的,肉身報身是兩樣的;這個娑婆中衆生只要修行,遲早總要證得佛性的。

  問:設使一切衆生都信佛法,行叁皈五戒,進而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此情況下,再一世紀後,一切衆生是否滅絕?因有人來問,不能答,故請問。

  答:這個世界本是成住壞空、輪回著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業識已有,所謂業識,乃一切衆生共業之通稱,在此業識內,佛性、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之性、六根、六塵等,均已共在,佛性、無始無明乃是人人一樣的,見聞覺知以下是人人不一樣的,由此一樣的及不一樣的共業,感成此宇宙山河萬物,並感生而出六道(天、人、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之輪回。一切六道衆生,既皆有佛性,則六道中度脫一衆生,即佛道中多一圓覺者,如斯一切衆生皆盡,佛海大圓覺中無盡也。若照來問,只就人類衆生而言,則人類中度去一人,他道衆生仍不時投生人類,非俟六道淨盡,人類不盡也;若就國族講,若此一國人度去若幹,他國人及他道衆生均可來此投生,亦無一國一族單就滅絕人類,或減少人類之事;若因受戒、斷淫欲而絕人類,殊不知只比丘、比丘尼斷淫,至于優婆塞、優婆夷,則只斷邪淫,並不斷正淫也;且斷欲出家,亦是聽個人自願,非勉強一切人爲之,佛未曾教一切人出家,只教一切人修見佛性,如維摩诘居士、傅大士、龐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子,華嚴經雲:“衆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執著”,故若要一切人皆斷欲出家,實不可行,又華嚴經雲:“以大悲故處在家屬,以大慈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淨道無所障礙”,又照六道來講,因業識個個不同,故所感自然不同,一母所生五子,父精母血雖同,而五人個性不同,非能用勉強方法使之同也,佛法乃慢慢的用種種方法來度脫之,非必皆強使斷欲出家也。

  問:佛法與世間法,是二是一?抑可以並行?

  答:是一,世間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自性遍滿世間,出世而言,菩提心爲本,大悲心爲用,至于不故殺、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偷盜,五戒等,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北平李廣權〗

  問:一人說:一念未動前,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若能悟得,但要除卻煩惱妄想,然後方能證得;照我解說,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不是本來面目,一念未起前是無始無明,非本來面目;煩惱妄想從外來,何幹汝事?煩惱妄想從內有,除了又起,是有輪回;一念不動是見聞覺知的淨緣,起煩惱妄想是染緣,染緣淨緣除了,是空空洞洞的無始無明;自性是真知真覺如如不動的,除卻染緣、起染緣,與自性了不相幹;若能見性,煩惱妄想,皆變爲自性。是否?

  答:是。

  〖天津潘複〗

  問:有人說:發願往生東方,見藥師佛,聞法明心見性後,再回入娑婆世界,普渡衆生,假如在東方明心見性,證常寂光淨土,不受後有,那處還有輪回投胎之事,如釋迦佛、阿難、馬鳴、龍樹及我國悟道者數千人,並無有言某人是從東方世界降生,某人從西方世界降生。唐朝有個梵僧,從空而至,見仰山和尚,師曰:近離什麼處?曰:西天。師曰:幾時離?彼曰:今早。師曰:何太遲生?曰:遊山玩水。師曰:神通遊戲,則不無奢黎,佛法須還老僧始得。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後人始號仰山曰小釋迦,此亦梵僧稱贊仰山之語,非謂仰山乃釋迦應世也。又有說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應世,雲棲法彙之中,並無其說,都是後人附會的話。如唐朝新羅國(即今朝鮮)有個僧人,俗姓金,法名喬覺,外國僧人普通皆一手杖錫一手托缽,製度如此,來在中國,住錫安徽九華山,因從前畫地藏王菩薩像,乃一手杖錫一手持缽者,衆人既見此僧,以爲乃地藏王菩薩化身,該僧老時,即在九華逝去,于是衆人皆附會其說,如是殊不可信。此等辯論不知是否?

  答:是。

  〖南京趙民新〗

  問:宇宙山河是爲我們有的?或是我們爲宇宙山河有的?

  答:宇宙山河不能離開我們,我們不能離開宇宙山河。用田來比,假如我們不去種種子,他不會生長的,假如有種子而沒有田,我們也無米食;如有地而不蓋房,我們也無往處,如有工料而無地,我們也無由興蓋房屋;我們死了,房子地也帶不去,活著都不可少的,宇宙是我們過度的東西;照佛法來解釋,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自性即宇宙,宇宙即自性。

  〖上海王小徐〗

  問:弟子六根之中,似乎眼根偏利,例如見人間其姓名,但聞口說,往往轉身便忘,而見其名剌則能牢記,又如英文能讀能寫,而英語說聽均頗勉強,他事類此亦多,故于佛法亦當用眼根返看。

  答:不錯。

  〖北平李廣權〗

  問:先天道說:五祖傳法與六祖,傳法指玄關一竅(玄關一竅者,六根歸于一念,歸於眉心印堂,不要散亂,秘密傳授)。六祖大師于賣柴聽客誦金剛經雲:應無所往而生其心,便豁然大悟,有四方面可以證明:最初他去見五祖,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六祖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由此看來,就是證明六祖已見佛性的一方面;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隨衆作務,六祖曰:“惠能啓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由此看來是證明他已經見佛性之第二方面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此看來就是證明他已經見佛性之第叁方面也;及徒衆見偈,個個驚怪,五祖見衆人驚怪,恐人害他,曰“亦未見性”,衆以爲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六祖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六祖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欠篩者,乃自己見性猶未得師印證也,由此看來是證明他已經見佛性之第四方面也。五祖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五祖以前皆是白天印證(印證即兩方皆已見性,不過先到者證明後到者),六祖聽金剛經悟道,已由四方面可以證明,見五祖只是印證而已,自性與自性相同,以心印心,爲什麼要叁鼓傳法?因袈裟乃寶物,本來佛家不要寶物,因爲自達磨以來,以此表信耳,但怕因寶物而起爭端,故乃于夜間予以印證也。因此袈裟乃何人見性即歸何人所得故也,衣爲爭端,止汝不傳。先天道借此造謠,乃謂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不傳者,不傳衣耳,其腳下有大澈大悟者四十叁人,皆有史實可考。玄關一竅之說,害人不淺。密付者,指以心印心,非秘密傳授也,如六祖與惠明說法,祖曰:“汝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複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至于先天道教人受戒、行善,于世有…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