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P28

  ..續本文上一頁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叁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于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後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念佛不礙參禅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禅。又雲。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禅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故知參禅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禅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爲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實有益于參禅也。

  心得

  以耳聽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之者。廣也。以目看讀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之者。極其廣也。以心爲君。以目爲臣。以耳爲佐使。可也。用目當心。斯下矣。用耳當目。又下之下矣。

  世智當悟

  智有二。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智有二。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智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叁塗。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出世間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爲漸入。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何以故。但得本莫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靜之益

  日間有事。或處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間錯處。于此悉現。乃知爾來。不得明見心性。皆由忙亂。覆卻本體耳。古人雲。靜見真如性。又雲。性水澄清。心珠自現。豈虛語哉。

  佛經不可不讀

  予少時。見前賢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于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虛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過目者。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又一類。雖讀之。不過采其辭致。以資談柄。助筆勢。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又一類。雖討論講演。亦不過訓字。诂文。爭新競高。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實踐者。可謂取其寶。把玩之賞鑒之。懷之袖之。而複棄之者也。雖然。一染識田。終成道種。是故佛經。不可不讀。

  泰首座

  或謂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以不會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語也。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將無會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許者。何也。愚謂紙衣若果巳出息不涉衆緣。入息不居陰界。則去住自由。當與洞山作愚癡齋。把手共行。泰何可及。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漢。古人所謂鬼神活計者。是也。而泰公卻有真實定方。特其耽著靜境。不解轉身一句。二者。病則均也。然紙衣虛心。就洞山理會。而泰公奮然長往。自失大利。滿招損。謙受益。學禅者宜知之。

  心之精神是謂聖

  孔叢子雲。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平生學問。以是爲宗。其于良知何似。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欤。曰精神更淺于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惡得爲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則各有旨。合而成文。則精魂神識之謂也。昔人有言。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僧習

  末法僧。有習書。習詩。習尺牍語。而是叁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習而習禅。僧反習其所舍。而于巳分上一大事因緣。置之度外。何顛倒乃爾。

  宗門問答

  古尊宿家相見。其問答機緣。或無義無味。或可驚可疑。或如罵如谑。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莫不水乳投函蓋合。無一字一句浪施也。後人無知效颦。則口業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裏久別。忽然邂逅相對。作鄉語隱語諺語。傍人聽之。亦複無義無味。可驚可疑。如罵如谑。而實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談。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語。而二人默契如水乳。如函蓋矣。今不如緘口結舌。但向本參上著力。只愁不悟。不愁悟後無語。

  聞謗

  經言。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巳滅。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嗔。則鵲噪鴉鳴皆應發嗔矣。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爲謗詩。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況一字一字。皆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一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菩薩既度生無巳。何不分身示現。化誘群迷。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元季國初。猶見一二。近何寥寥無聞。如地藏願度盡衆生。觀音稱無刹不現。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殺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薩隨願度生。衆生無緣。則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則不現。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無受度之地。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曹溪不斷思想

  有誦六祖偈雲。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生。菩提作麼長。揚揚自謂得旨。便擬縱心任身。一切無礙。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師此偈。藥臥龍。能斷思想之病也。爾未有是病。妄服是藥。是藥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爲一喻。曹溪之不斷百思想。明鏡之不斷萬像也。今人之不斷百思想。素缣之不斷五采也。曹溪之對境心數起。空谷之遇呼而聲起也。今人之對境心數起。枯木之遇火而煙起也。不揣已而自附于先聖者。試閑處一思之。

  根原枝葉

  末法人業經論。其所尚多在名繁相劇。而難爲記持者。義幽理晦。而難爲剖析者。文隱句澀。而難爲銷會者。以是騁辨。博誇新奇。而衲僧腳跟下一大事因緣。置之罔聞。又甯知彼名相義理文句。皆從此中流出。是則攻枝葉而昧根原。永嘉所以浩歎也。故曰。但得本不愁末。只恐時人于此信不及。放不下耳。

  種種法門

  譬如王師討伐。臨陣格鬥。以殺賊爲全勝。而殺賊者或劍或槊。或槌或戟。乃至矢石種種隨用。唯貴精于一技而巳。以例學人。則無明惑障。如彼賊人。種種法門。如劍槊等。破滅惑障。如獲全勝。是知無論殺具。但取殺賊。賊既殺巳。大事斯畢。所雲殺具。皆過河筏耳。不務其大。而沾沾焉謂劍能殺人。槊不能殺。豈理也哉。參禅者。譏念佛爲著相。勵行者。呵修定爲落空。亦猶是也。故經雲。歸元無二道。方便有多門。先德雲。如人涉遠。以到爲期。不取途中。強分難易。

  生死根本

  黃魯直曰。深求禅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著腳。但枯其根。枝葉自瘁。此至論也。但未明言。孰爲生死根者。又禅悅下要緊在照破字。若得禅悅。便謂至足。則內守幽閑。正生死根耳。須是窮參力究。了了見自本性。則生死無處著腳。生死無處著腳。憂畏淫怒。何由而生。

  智慧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叁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爲第一義。則知戒定等叁學。布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然而要當知所重。知所先。知所貫徹。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辨才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行腳住山

  今人見玄沙不越嶺。保福不度關。即便端拱安居。眼空四海。及見雪峰叁登投子。九上洞山。趙州八旬行腳。即便奔南走北。浪蕩一生。斯二者。皆非也。心地未明。正應千裏萬裏。親附知識。何得守愚空坐。我慢自高。既爲生死參師訪道。又何得觀山觀水。徒誇履曆之廣而巳哉。正因行腳之士。自不如此。

  山色

  近觀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藍也。遠觀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藍之成靛也。山之色果變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長短也。自近而漸遠焉。青易爲翠。自遠而漸近焉。翠易爲青。是則青以緣會而青。翠以緣會而翠。非唯翠之爲幻。而青亦幻也。蓋萬法皆如是矣。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複起。不能易矣。或有銷緩急于其間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爲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爲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曰惺惺爲正。寂寂爲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後宗門教人看話。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爲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衆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而爲善者一二。爲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如是最後名真道人。難乎哉。

  楞嚴

  天如集楞嚴會解。或曰。此天如之楞嚴。非釋迦之楞嚴也。予謂此語雖是。而新學執此。遂欲盡廢古人注疏。則非也。即盡廢注疏。單存白文。獨不曰此釋迦之楞嚴。非自已之楞嚴乎。則經可廢也。何況注疏。又不曰自已之楞嚴遍一切處乎。則諸子百家。乃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廢也。何況注疏。

  悟後

  沩山和尚雲。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尤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沩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欤。

  去障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纏裹。最外鐵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羅衫。又次貼肉極以輕绡。次第解之。輕绡俱去。方是本體赤曆自身也。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無明。…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