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阙。表奏師語。诏加褒美。
僧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祖曰。會佛法人得。曰和尚還得否。祖曰。我不會佛法。
祖說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善能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是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祖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叁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若人具二叁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之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巳。菩提果自成。說偈巳。複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秦跋陀禅師
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若經。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衆微聚曰色。衆微無自性曰空。師曰。衆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師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之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故曰涅槃。師曰這個是如來涅槃。那個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養。豈有二耶。某甲只如此。未審禅師如何說涅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于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個甚麼。曰見禅師手中如意墮地。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懷疑不巳。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禅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只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得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
寶志禅師
師問一梵僧。承聞尊者。喚我作屠兒。曾見我殺生麼。曰見。師曰。有見見。無見見。不有不無見。若有見見。是凡夫見。無見見。是聲聞見。不有不無見。是外道見。未審尊者如何見。梵僧曰。你有此等見耶師垂語曰。終日拈香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又曰。京都邺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又曰。如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
迷悟不二頌
迷時以空爲色。悟即以色爲空。迷悟本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聰聰。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閏閏。
大乘贊七首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爲實。定知見性不了。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業常隨身。黑闇獄中未曉。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法界量同太虛。衆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一)
妄身臨鏡照影。影與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直理相疏。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沈浮。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衆生異佛。迢迢與佛常疏。佛與衆生不二。自然究竟無余。(二)
法性本來常寂。蕩蕩無有邊畔。安心取舍之間。被他二境迥換。斂容入定坐禅。攝境安心覺觀。機關木人修道。何時得達彼岸。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雲會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叁)
報你衆生直道。非有即是非無。非有非無不二。何須對有論虛。有無妄心立號。一破一個不居。兩名由爾情作。無情即是真如。若欲存情覓佛。將網山上羅魚。徒費功夫無益。幾許枉用功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一切不憎不愛。這個煩惱須除。除之則須除身。除身無佛無因。無佛無因可得。自然無法無人。(四)
內見外見總惡。佛道魔道俱錯。被此二大波旬。便見厭苦求樂。生死悟本體空。佛魔何處立腳。只由妄情分別。前身後身孤薄。輛迥六道不停。結業不能除卻。衆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著。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五)
世間幾許癡人。將道複欲求道。廣尋諸義紛紛。自救已身不了。專尋他文亂說。自稱至理妙好。徒勞一生虛過。永劫沈淪生老。濁愛纏心不舍。清淨智心自惱。真如法界叢林。反作荊棘荒草。但執黃葉爲金。不悟棄金求寶。所以失念狂走。強力裝持相好。口內誦經誦論。心裏尋常枯槁。一朝覺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六)
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賊賊遞相除遣。何時了本語默。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頭陀阿練苦行。希望後身功德。希望即是隔聖。大道何由可得。譬如夢裏渡河。船師渡過河北。忽覺床上安眠。失卻渡船軌則。船師及彼渡人。兩個本不相識。衆生迷倒羁絆。往來叁界疲極。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七)
明州布袋和尚
師有偈曰。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叁寶堂。裏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智慧解安排。千中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又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師有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绉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非聖非凡複若何。不強分別聖情孤。無價心珠本圓淨。凡名異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南嶽慧思禅師
師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已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逼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
又偈曰。天不能蓋。地不能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超群出衆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
清涼澄觀國師
師答皇太子問心要書。其詞曰。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惟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于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于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棄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猶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衆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忘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雙亡證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衆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于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于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惟忘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鑒象。照而常空矣。
青原靜居行思禅師。
師令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鈍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已靈時如何。嶽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受沈淪。不從諸聖求解脫。嶽便休。遷便回。師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鈍斧子。只今便請。師垂一足。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嶽。
荷澤神會參。師問甚處來。曰曹溪。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立。師曰。猶帶瓦礫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師曰。設有。汝向甚麼處著。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
江西馬祖道一禅師
師一日謂衆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楞伽經以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