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爲門弟子。師即爲張座秉爐正幾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淫乎。日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向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爲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爲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爲精。後天地死不爲老。終日變化而不爲動。畢盡寂默而不爲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向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羅欲不爲淫。福淫禍善不爲盜。濫誤疑混不爲殺。先後違天不爲妄。惛荒顛倒不爲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衆生。無汝及無我。孰爲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旬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叁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啓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是爲叁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衆生界本無增減。亘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我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耶。神曰。師必命我爲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巳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爲是無爲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甯墮叛佛耶。願隨意垂誨。師不得巳而言曰。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神曰。巳聞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而去。師門送而目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其夕果有暴風吼雷。棟宇搖蕩。師曰。神言征矣。衆可無怖。诘旦和霁。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毋令外知。人將妖我。曰吾始居寺東嶺。吾滅。汝必置吾骸于彼。言訖。若委蛻焉。
嵩山峻極和尚
僧問如何是修善行人。師曰。擔枷帶鎖。曰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淺機。請師直指。師曰。汝問我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僧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惡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僧于言下大悟。後破竈墮聞舉。乃曰。此子會盡諸法無生。
南陽慧忠國師
西天大耳叁藏到京。雲得他心通。帝命師試驗。叁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那。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日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良久複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麼處。藏罔測。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藏無對。
一日喚侍者。者應諾。如是叁召叁應。師曰。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
南泉到參。師問甚麼處來。曰江西來。師曰。還將得馬師真來否。曰只這是。師曰。背後底呢。南泉便休。
丹霞來訪。值師睡次。乃問侍者耽源雲。國師在否。者曰。在即在。只是不見客。霞雲。太深遠生。者雲。莫道上座。佛眼也觑不見。霞雲。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師睡起。侍者舉似師。師打二十棒趁出。丹霞聞雲。不謬爲南陽國師。
師問紫璘供奉甚處來。雲城南來。師雲。城南草作何色。雲作黃色。師乃問童子城南草作何色。雲作黃色。師雲。只這童子。亦可簾前賜紫。對禦談玄。
耽源應真禅師
吉州耽源山應真禅師。爲國師侍者時。一日國師在法堂中。師入來。國師乃放下一足。師見便出。良久卻回。國師曰。適來意作麼生。師曰。向阿誰說即得。國師曰。我問你。師曰。甚麼處見某甲。師又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如何。國師曰。幸自可憐生。須要覓個護身符子作麼。
國師諱日設齋。有僧問曰。國師還來否。師曰。未具他心。曰又用設齋作麼。師曰。不斷世谛。
宋太宗皇帝
一日幸相國寺問看經僧曰。是甚麼經。曰仁王經。曰既是寡人經。因甚卻在卿手裏。無對。
幸開寶塔。問僧卿是甚人。曰塔主。曰朕之塔。因甚卿作主。無對。
僧朝。宗問甚處來。曰廬山臥雲庵。曰朕聞臥雲深處不朝天。因甚到此。無對。
僧入對次。奏曰。陛下還記得麼。曰甚處相見來。曰靈山一別。直至如今。曰以何爲驗。無對。
京寺回祿。藏經毀。僧乞宣賜。召問昔日摩騰不燒。如今爲甚卻燒。無對。
宗嘗夢神人報曰。請陛下發菩提心。因早朝。宣問左右街。菩提心作麼生發。無對。
茶陵郁山主
師不曾行腳。因廬山有化士至。論及宗門中事。教看僧問法燈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燈曰惡。凡叁年。一日乘驢度橋。一蹋橋板而墮。忽然大悟。遂有頌雲。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因茲更不遊方。
樓子和尚
師不知何許人。亦不知其名氏。一日偶經遊街市間。于酒樓下整襪帶次。聞樓上人唱曲雲。你既無心我便休。忽然大悟。因號樓子焉。
福州雲頂禅師
有居士問。洞山道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未審是甚麼物。師曰。擔鐵枷吃鐵棒。曰天地黑。山河走。師曰。閻老殿前添一鬼。北邙山下臥千年。曰快活快活。師曰。也是野狐吞老鼠。
無名老宿
師一夏不爲師僧說話。有僧歎曰。我只恁麼空過一夏。不敢望和尚說佛法。得聞正因兩字也得。老宿聞。乃曰。阇黎莫[言+斯]速。若論正因。一字也無。道了扣齒雲。適來無端。不合與麼道。鄰壁有一老宿聞曰。好一釜羹。被一顆鼠糞汙卻。
無名婆子
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有一僧參米胡。路逢一婆住庵。僧問婆不有眷屬否。曰有。僧曰在麼處。日山河大地。若草若木。皆是我眷屬。僧曰婆莫作師姑來否。曰汝見我是甚麼。僧曰俗人。婆曰汝不可是僧。僧曰婆莫混濫佛法好。婆曰我不混濫佛法。僧曰汝恁麼。豈不是混濫佛法。婆曰你是男子。我是女人。豈曾混濫。
處州法海立禅師
師因徽宗革本寺作神霄宮。師升座謂衆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蓋爲不真。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今則聖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頭添個冠兒。算來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橫擔拄杖。高挂缽囊。向無縫塔中安身立命。于無根樹下嘯月吟風。一任乘雲仙客。來此咒水書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爲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雖如是。且道山僧轉身一句作麼生道。還委悉麼。擲下拂子。竟爾趨寂。郡守具奏。诏仍改寺。額曰真身。
歐陽文忠公
公昔官洛中。一日遊嵩山。卻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門。修竹滿軒。霜清鳥啼。風物鮮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文異之。問曰。道人住山久否。對曰。甚久也。又問誦何經。對曰。法華經。文忠曰。古之高僧。臨生死之際。類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耶。對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文忠大喜。不自知膝之屈也。
無名僧
鹽官會下有一主事僧。忽見一鬼使來追。僧告曰。某甲身爲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使曰。待爲白王。若許即七日後來。不然須臾便至。言訖不見。至七日後。覓其僧了不可得。後有人舉問一僧。若被覓著時。如何抵擬他。
又無名僧
僧在經堂內不看經。每日打坐。藏主曰何不看經。僧曰某甲不識字。藏主曰何不問人。僧近前叉手鞠躬曰。這個是甚麼字。藏主無對。
僧入冥見地藏菩薩。地藏問你平生修何業。僧曰。念法華經。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爲是說是不說。僧無對。
無名古德
師一日不赴堂。侍者請赴堂。德曰。我今日在莊上吃油粢飽也。侍者曰。和尚不曾出入。德曰。汝去問莊主。者方出門。忽見莊主來。謝和尚到莊。
天竺證悟法師
師依白蓮仙法師。嘗患學者囿于名相。至以天臺爲文字之學。南宗鄙之。乃谒護國此庵元禅師。夜語次。師舉東披宿東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元曰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曰只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出色豈非清淨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息。元曰。是門外漢耳。曰和尚不吝。可爲說破。元曰卻只從這裏猛著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師通夕不寐。及曉鍾鳴。去其秘畜。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特以告元。元曰向汝道是門外漢。師禮謝。未幾有化馬祖殿瓦者。求語發揚。師書曰。寄語江西老古錐。從教日炙與風吹。兒孫不是無料理。要見冰消瓦解時。此庵見之笑曰。須是這阇黎始得。
淨居尼尼玄機
師常習定于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無去住。厭喧趨寂。豈爲達耶。乃往參雪峰。…
《004 禦選語錄(清 世宗皇帝 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